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桐城古代散文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桐城古代散文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遊雁蕩記

《桐城古代散文選》閱讀答案及譯文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蹟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餘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爲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爲茲山之巖壑也。”

而餘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峯,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爲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蹷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遊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節選自中國文聯出版社《桐城古代散文選》)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無以別其爲茲山之巖壑也 別:區別

B、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 完:完全

C、蓋至此則萬感絕 絕:消失

D、聖賢成己成物之道 道:方法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越二日而反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B、構架鳩工以自標揭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C、察於此二者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D、嚴恭靜正之心 南取北越之地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外甥孔巡提議他寫一篇遊記時,方苞卻說:“茲山不可記也。”因爲他短於寫景,於是就在《遊雁蕩山記》中避開寫景,把重點放在體認雁蕩山的精神氣度上。

B、作者認爲,樅陽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峯均處於人煙阜勝之地,遊覽者衆多,將本來秀美的崖洞、自然的傑作人爲地雕琢污損了。

C、雁蕩山不同於那些平緩明媚的山川,給遊覽者以歡愉之感,由於它特殊的地形地貌,遊覽者只能深入谷底,“仰而觀俯而視”,從而產生一種莊嚴肅穆的感情。

D、方苞最有名的'古文主張是“義法”說。“義,即‘言有物’也;法,即 ‘言有序’也。”“義”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論斷、褒貶;“法”主要指文章的佈局、章法與文辭,做到雅潔、雅馴。方苞寫雁蕩山記,體現了他的義法說。

4.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古蹟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

(2)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3)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參考答案:

1、(3分)B(完:保存)

2、(3分)D(結構助詞,“的”。A.連詞,表修飾關係連詞表轉折關係。B.介詞,表目的表因果關係。C.與前面的詞構成名詞性短語,可譯爲“…的情況”表假設語氣,可譯爲“…的話”)

3、(3分)A(從原文不能得出方苞“短於寫景”)

4、(1)(3分)古蹟多是榛、蕪,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顏色,是這之前我所沒有見到過的。

(2)(4分)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涼偏遠地方的一個山包一道溝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貶到那裏居住,深入探尋山水(寄情山水)以打發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

(3)(3分)大概到了這裏各種感覺都沒了,各種顧慮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

  譯文

癸亥年(乾隆八年)中秋,十五日前一天(即十四日)進入雁蕩山,過了兩天才回來。古蹟多是榛、蕪,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顏色,是這之前我所沒有見到過的。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記述下來?”我說:“這座山不可記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涼偏遠地方的一個山包一道溝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貶到那裏居住,深入探尋山水(寄情山水)以打發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這座山,則是浙江一帶西邊的山和東邊的海相連接圍繞,幽深奇異,險峻陡峭,奇怪、詭異的形狀,實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繪出來還追求和這山一樣,則山的容貌、石壁的顏色,和那些號稱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無法區別哪種是這座山的岩石溝壑了。”

但是我自己從這座山的體會,有兩點。在這之前所見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的攝山、臨安的飛來峯,它們的懸崖山洞並不是不秀麗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鑿了許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讀書人在上面刻畫自己的名字和詩辭,就像瘡疤一樣驚心入目。而只有這座山保存了太古時期的容貌顏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聳立上千仞,人不能攀援,又所處偏遠,富貴、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沒有機會來到這裏,就算來了也不能久留,無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來爲自己標榜揚名,所以這座山始終都沒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讀書人的雕刻、開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緻,能使遊人欣然快樂,而這座山岩石深遠、崖壁陡峭,仰頭觀望、地頭俯視的時候,嚴肅恭敬平靜正直的心,不覺自己就跳動了。大概到了這裏各種感覺都沒了,各種顧慮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於這兩點,則品德完美的人堅守自己的操行、經歷世事的學問,聖賢成就自己成就萬物的方法,都能夠體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