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遲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遲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遲子建是當今文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兩次獲得冰心散文獎、一次莊重文文學獎、一次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一次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在所有這些獎項中,包括了散文獎、中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獎等。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遲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遲子建短篇散文及答案

  篇一農具的眼睛 遲子建

農具似乎與樹木有着親緣關係,農具的把兒幾乎都是木柄製成的。你能從光滑的農具把兒上,看到樹的花紋和節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節個個圓圓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農具長了眼睛似的。

農具當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於家中沒養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大家姐弟三人當成牛,套在犁杖上,讓大家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覺,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繩子輕飄飄地搭在肩頭。這時父親就會在後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說我真不簡單,能把繩子拉彎了。我父親是山村小學的校長,曾在哈爾濱讀中學,會拉小提琴。他那雙手在那個年代既得寫粉筆字,又得摸農具,因爲大家上小學時,學工學農的熱潮風起雲涌,大家每週都要到生產隊的田地裏勞作一兩次。而且家家戶戶又都擁有園田,種植着各色菜蔬,自給自足,所以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沒有沒摸過農具的。

農具當中,我不厭煩的是鋤頭和鐮刀。鋤頭的形狀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儼然是一個清瘦的道士站在那裏。鋤頭既可用於剷除莊稼中的雜草,又可給板結的田地鬆土。我扛着鋤頭去田間勞作,一般是到土豆地裏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鏟三次,人們稱之爲“頭趟、二趟、三趟”。鏟頭趟,苗纔出齊不久,上豆秧矮矮的,雜草極好清除。鏟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壟之後,粉的白的藍的土豆花也開了,雜草與土豆秧爭奪生長的空間,這時就得掄起鋤頭“驅邪扶正”。鏟三趟的時候,稗草瘋長,有的和秧苗纏繞在一起,頗有“綁票”的意味,這時候爲土豆清除“異己”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所以,鏟三趟的時候最累,有時候你得撇下鋤頭,親手二下一下地把糾纏在土豆秧身上的雜草摘除。我喜歡鏟二趟,我愛那些細碎的土豆花,它們會招來黃的或白的蝴蝶,感覺是在花園中勞作。幹活乏了小憩的時候,躺在被陽光照耀得發燙的泥土中,感受着如絲綢一樣柔曼滑過的清風,愜意極了。清風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藉着風勢拍打着我的臉頰,讓我臉頰發癢,那是一種多麼醉人的癢啊!渴了的時候,我會到田邊草叢中採上幾枝酸漿來吃。它長得跟竹子一樣,光滑的身子,細長的葉片,它的莖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鏟地時就不背水壺,因爲酸漿早已存了滿腹的清涼之汁等着我享用。

我喜歡鐮刀,是因爲割豬草的活兒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開着野花,割草的時候,也等於採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觀賞的,如火紅的百合和紫色的馬蓮花;還有供食用的,如金燦燦的黃花菜。用新鮮的黃花菜炸上一碗醬,再下上一鍋麪條,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飯了。我打豬草歸來,肩上背的是草,腰間別的是鐮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馬蓮,右手握的就是黃花菜了。所以我覺得豬的命運也不算壞,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窩裏絮的草還來自於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馬要有福氣,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我父親是個知識分子,他伺候莊稼的本事與他的教學本領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大家家的地不是因爲施肥過少而使莊稼呈現一派萎靡之氣,就是壟打得歪歪斜斜,寬的寬,窄的窄。進了我家園田的莊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兒院的棄嬰,命運總是不大好。大家家的農具,也比別人家的要邋遢許多,鋤頭上鏽跡斑斑,鎬頭和犁杖上攜帶的塵土足夠蓄一隻花盆的,鐮刀鈍得割草時草會發出被劇烈撕扯的痛苦的叫聲,如烏鴉一樣“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農家,農具總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大家家的農具,一律被堆置在牆角,任憑風雨侵蝕,如一羣衣衫襤褸的乞丐。即便如此,我還是熱愛大家家的農具,熱愛它們的愚鈍和那滿身歲月的`塵垢。

大家家使用過的那些農具早已失傳了。但我忘不了農具木把兒上的那些圓圓的節子,那一雙雙眼睛曾見證了一個小女孩如何在鋤草的間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豬草的時候將黃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陽下憧憬着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我可能會忘記塵世中我所見過的許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農具身上的眼睛,它們會永遠明亮地閃爍在我的回憶中,爲我歷經歲月滄桑而漸露疲憊、憂鬱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縷縷溫和、平靜的光芒。

導讀

農具何以有了眼睛?如果不是作者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那麼,如此乏味、平凡並且土氣的農具怎麼會有如此的神韻?本文題目就奪人眼球,吸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既然農具都有了眼睛,那麼,作者的心靈之中一定也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在閃爍,這雙審美的眼睛會將生活中平淡無奇的事情鍍上美麗的光澤。要不,請看,被憎恨的犁杖也和父親風趣幽默的談吐聯繫上了,喜歡的鋤頭和鐮刀讓作者牽引出好幾件有趣的事,還有農村美麗自然風景的描寫。所以,雖然作者寫的是艱苦的農村生活,大家卻從中讀到了作者的樂觀態度和熱愛生活的純美心靈。這些農具的眼睛實際上見證了作者一段難忘的生活,這段歲月雖然苦澀卻閃耀着美麗的光芒,“它們會永遠明亮地閃爍在我的回憶中。爲我歷經歲月滄桑而漸露疲憊、憂鬱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縷縷溫和、平靜的光芒。”

選擇農具作爲文章的切入點,進而牽連出作者許多生活申的事件,這是作者構思的高明之處。生活中的事件也許是偶然的、零散的,但是,爲了表達感情的需要,當寫作素材進入作品申時,作者需要進行集中和整合,所以,大家就看到了許多事件和情感圍繞着“農具的眼睛”展開,平庸的生活成爲煥發着光彩的寫作題材。再濃烈的情感也必須有一個突破口或寄託物纔能有所依託,恰當表達,作者找到了合適的依託,因而纔有了這樣精彩的表達。

思考練習

1 根據原文,概括“農具的眼睛”的兩層含義,每點不超過10個字。

實指:_______________

虛指:____________

2 文章對童年生活的艱辛不乏浪漫的描寫。請結合相關片段,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

參考答案

1 (1)農具上的圓節;(2)美好時光的見證或童年生活的見證。2 文中充滿了對簡單樸素的生活片段的回憶,拉犁翻地的趣味和勞累,鋤草間隙享受清風拂面的愜意和蝴蝶追逐的浪漫,打豬草時在草甸子上賞花的悠然,夕陽下對一頓風味獨具的晚飯的憧憬,卻流露出作者對勤勞、樸實、寧靜生活的熱愛,對農村和大自然的親近之情。

  篇二寒冷也是一種溫暖 遲子建

年是新的,也是舊的。因爲不管多麼生氣勃勃的日子,你過着的時候,它就在不經意間成了老日子了。

在北方,一年的開始和結束都是在寒冷時刻,讓人覺得新年是打着響亮的噴嚏登場的,又是帶着受了風寒的咳嗽聲離去的,但在這噴嚏和咳嗽聲之間,還是夾雜着春風溫柔的吟唱,夾雜着夏雨滋潤萬物的淅瀝之音和秋日田野上農人們收穫的笑聲。沾染了這樣氣韻的北方人的日子,定然是有陰霾也有陽光,有辛酸也有快樂。

故鄉是我每年必須要住一段時目的地方。在那裏,生活因寂靜、單純而顯得格外有韻致。八月,我回到那裏。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打開窗,看青山,呼吸着從山野間吹拂來的清新空氣。吃過早飯,我一邊喝茶一邊寫作,或者看書。累了的時候,隨便靠在哪裏都可以打個盹,養養神。大約是心裏鬆弛的緣故吧,我在故鄉很少失眠。每日黃昏,我會準時去媽媽那裏吃晚飯。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蕩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時候,手中往往要攥塊石頭。媽媽知道我怕狗,常常在這個時刻來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園到了這時節就是一個蔬菜超市,生有妖嬈花紋的油豆角、水晶一樣透明的雞心柿子、紫瑩瑩的茄子、油綠的芹菜、細嫩的西葫蘆、泛着蠟一樣光澤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過這些綠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農人們自己宰殺的豬,是剛從河裏打撈上來的野生的魚類。這樣的晚餐,又怎能不讓人對生活頓生感念之情呢?吃過晚飯,天快黑了,我也許會在花圃上剪上幾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黃色的步步高或是白色的掃帚梅,帶回我的居室,把它們插入瓶中,擺在書桌上。夜深了,我進入了夢鄉,可來自家園的鮮花卻亮堂地怒放着,彷彿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爲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鄉住到飛雪來臨時。

我去香港兩次,但唯有這次時間最長,整整一個月。浸會大學邀請了來自美國、尼日利亞、愛爾蘭、新西蘭、肯尼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八位作家,聚集香港,進行文學交流和寫作,這一期的主題是“大自然和寫作”。爲了配合這個主題,浸會大學組織了一些親近大自然的活動,如去西貢西灣爬山,去大嶼山的小島看漁民的生活,去鳳凰山以及溼地公園等。香港的十月仍然熾熱,陽光把我的皮膚曬得黝黑。運動是惹人上癮的,逢到沒有活動的日子,我便穿着一身運動裝出門了。去海邊,去鑽石山的禪院等。有一天下午,我外出歸來,乘地鐵在樂富站下車後,覺得渾身痠軟,睏倦難擋,於是就到地鐵站對面的聯合道公園睡覺去了。別看街上車水馬龍的,公園遊人極少。我躺在迴廊的長椅上,枕着旅行包,聽着鳥鳴,聞着花香,睡着了。等我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向西了,我聽見有人在喊“遲——遲——”,原來是愛爾蘭女詩人希斯金,她正坐在與我相鄰的椅子上看書呢。我有些不好意思,因爲在國外,蜷在公園長椅上睡覺的,基本都是乞丐。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媽媽通個電話。她一跟我說故鄉下雪的時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鵑開得多麼鮮豔,樹多麼綠,等等。但時間久了,尤其進入十一月份之後,我忽然對香港的綠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綠看上去是那麼蒼涼、陳舊!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參加一個座談,當被問起對香港的印象時,我說我可憐這裏的“綠”,我喜歡故鄉四季分明的氣候,想念寒冷。他們一定在想:寒冷有什麼好想念的?而他們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種溫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從香港赴京參加作代會,會後返回哈爾濱。當我終於迎來了對我而言的第一場雪時,興奮極了。我下樓,在飛雪中走了一個小時。能夠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是艾蕪先生的兒子汪繼湘先生和兒媳王莎女士爲我簽名寄來的艾蕪先生的兩本書《南行記》和《艾蕪選集》,他們知道我喜歡先生的書,特意在書的扉頁蓋了一枚艾蕪先生未出名時的“湯道耕印”的木頭印章。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滿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麼燦爛。王莎女士說,新近出版的艾蕪先生的兩本書,他們都沒有要稿費,只是委託新華書店發行,這讓我感慨萬千。在大家這個時代,那些垃圾一樣的作品,通過炒作等手段,可以獲得極大的發行量,而艾蕪先生這樣具有深厚文學品質的大家作品,卻遭到冷落。這真是個讓人心涼的時代!不過,只要艾蕪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處於“寒冷”一隅,也讓人覺得親切。這樣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種溫暖呢!

導讀

本文引起大家關注的是“辯證反襯式”的構思方法。溫暖和寒冷是一對反義詞,可以指自然界的溫度,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某種現象,比如喜歡和冷淡,推崇和拒絕……作者正是從這點上開掘,形成了不同凡響的構思。文章先從讚美故鄉寒冷的新年開始,這是寒冷;接着寫故鄉優美的自然景色和母親對我的關愛,這是溫暖;又寫十月在香港感受灼熱和睏倦,以及可憐的綠,反村作者對故鄉寒冷的熱愛;最後可以說是構思中的神來之筆,作者寫了一種社會現象:“在大家這個時代,那些垃圾一樣的作品,通過炒作等手段,可以獲得極大的發行量,而艾蕪先生這樣具有深厚文學品質的大家作品,卻遭到冷落。這真是個讓人心涼的時代!不過,只要艾蕪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處於‘寒冷’一隅,也讓人覺得親切。這樣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種溫暖呢!”這彷彿是一條曲徑通幽的長廊,迴旋曲折,旁邊的景物迷人,最後出現了一個寬廣的後花園。將讀者引入勝境,體味更高層次的“寒冷與溫暖”。

寫對故鄉的情感可以有千萬條路,作者只抓住了“寒冷”這個比較生僻的特徵爲切入點,將寫作視野擴展到香港。深入到了文化領域,使之和故鄉的“冷”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豐厚深沉的景象,讓讀者的情感在相反的軌道中穿行,並且辯證地融合,怎能不情思靈動,哲理飛揚呢?

思考練習

1 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濃墨重彩地鋪敘了她在故鄉感受到的哪些情景?請分條概括說明。

2 聯繫全文,請簡要說明作者感到“寒冷也是一種溫暖”的緣由。

參考答案

1 (1)山野裏瀰漫清新的空氣;(2)媽媽關切地迎接“我”回家;(3)時令蔬菜,新鮮成熟;(4)享受豐盛的晚餐;(5)用鮮花裝點居室。2 (1)故鄉給予我情感營養,在寒冷的新年裏,感受到了故鄉的熱鬧與溫暖。(2)在大雪飄飛的季節,感受到了媽媽的期望與問候。(3)在大師作品備受冷落而讓人心涼的時代,朋友寄來心儀的大師的作品而感到親切滿足。(4)在炒作時代,我感受到了大師的奉獻精神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