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閱讀:《故鄉》

散文閱讀:《故鄉》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散文閱讀:《故鄉》1

故鄉的水,是養育我長大的奶汁。在我的記憶裏,故鄉的水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沿着羅猛嶺山腳下,日夜不停地向東流去,她是那樣的清澈,那樣的明淨。

散文閱讀:《故鄉》

在我童年時代,每逢天氣乾旱,稻田就龜裂成一條條小溝時,鄉親們就要到羅猛塘裏取水,一點點地澆灌到稻田裏。那水,儘管對於乾枯的田地是那樣微不足道,但是,她卻救活了稻苗,使鄉親們免受乾旱之苦,度過了那飢餓的年代。

羅猛塘,是故鄉幾百裏內外聞名的最美麗的一口魚塘,鄉親們稱其爲"福氣塘"。她不僅培育出一個個秀才,而且還長期繁殖着大量的魚羣。每當傍晚時分,村裏的孩子們放學後,三五成羣趕到魚塘邊釣魚,若有所得,便拿回家享受一番,以彌補那荒年的不足。每年夏天一到,孩子們都要脫光衣服跳到魚塘裏洗澡,換來一身清涼乾淨。故鄉的水啊,曾經賜給我們多麼快樂的歲月。

山變,水也在變。如今,羅猛塘邊建起了一座小水電站。當乾旱時,魚塘裏的水就化作瀑布,源源不斷地流向田間。啊!她是生命的源泉,滋潤着故鄉的土地,滋潤着故鄉的人們。

每當我走在羅猛塘旁時,彷彿就看到童年的倒影。雖然,我已遠離了故鄉,可是,我的心的一半,卻還留在故鄉羅猛塘的深處…

散文閱讀:《故鄉》2

每個人都有一種故鄉情結,故鄉承載着我們年少的記憶,那些純粹的夢想,那些張揚的青春,那些純粹的喜怒哀樂。我們長大離家,爲自己的夢想四處奔波的時候,偶爾閒暇時候憶及故鄉,滿滿的都是懷念。

懷念中總會帶着茶香。故鄉人有飲茶的習慣,很小的時候就喝茶,一晃多少年,飲茶早已經成爲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喝茶的時候,眼前依稀所見到的,是和煦的陽光,是盎然的茶樹,耳邊迴響的,是一串串親切的笑聲。

離開故鄉真的很久了,很多記憶都有些模糊了。但茶香從來都不會忘。我覺得歲月就是茶,茶就是歲月,無論歲月如何匆匆的過去,無論那些曾經記憶深刻的映像如何模糊,只要茶在,只要飲茶的心在,那麼那份純真,那份快樂,那份美好,就永遠不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相反,它像普洱茶,時間越久,心頭泛起的,就越是濃郁的味道。

故鄉的茶香,好像一條紐帶,將自己與故鄉緊密相連,無論滄海桑田,無論時間過去多久,只要這種情感的維繫在,心頭就永遠不會迷茫,會永遠記得自己來自哪裏,記得故鄉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記得輕風吹拂在身上的清爽。

此茶香處,便是故鄉,茶香飄飄,思緒飄飄,一切都是熏熏然的,醉倒在茶香中吧,茶香中可以做一個祥和的夢,夢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散文閱讀:《故鄉》3

北京很大,不敢說就是我的故鄉。我的故鄉很小,僅北京城之一角,方圓大約二里,東和北曾經是城牆,現在是二環路。其餘的北京和其餘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圓,上百條衚衕密如羅網,我在其中活到四十歲。編輯約我寫寫那些衚衕,我以爲簡單,答應了,之後發現這豈非是要寫我的全部生命?辦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進那些衚衕,看它們一條一條怎樣延伸、怎樣連接,怎樣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樣曲曲彎彎地隱沒。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於其間,是它們構成了我。密如羅網,每一條衚衕都是我的一段歷史、一種心緒。故鄉的衚衕給我帶來了陽光與溫情,也帶來了難以抹去的憂鬱。

此句統領全文,可作爲閱讀本文的切入點。“陽光與溫情”是指“我”在衚衕裏感受到的親情、鄉情和收穫的愛情:母親與奶奶的呵護,鄉鄰大度的接納,妻子的理解與關愛,僧人的唸經聲和教堂的鐘聲給“我”的美麗遐想。而“難以抹去的憂鬱”則是指“我”在衚衕裏經歷的人生困惑和麪對不幸命運的無奈“我”學會了諂媚和防備,感到了孤獨,以及雙腿殘廢後的彷徨。

四十年前,一個男孩艱難地越過一道大門檻,驚訝着四下張望,對我來說衚衕就在那一刻誕生。很長很長的一條土路,兩側一座座院門排向東西,紅而且安靜的太陽懸掛西端。男孩看太陽,直看得眼前發黑,閉一會眼,然後頑固地再看太陽。因爲我問過奶奶:“媽媽是不是就從那太陽裏回來?”

奶奶帶我走出那條衚衕,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帶我去看病,走過一條又一條衚衕,天上地上都是風、被風吹淡的陽光、被風吹得斷續的鴿哨聲,那家醫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針,號啕之際,奶奶買一串糖葫蘆慰勞我,指着醫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樓說,她就是從那兒聽見我來了,我來的那天下着罕見的大雪。

是我不斷長大所以衚衕不斷地漫展呢,還是衚衕不斷地漫展所以我不斷長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親領我拐進一條更長更窄的衚衕,把我送進一個大門,一眨眼母親不見了。我正要往門外跑時被一個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藹,但是我哭着使勁掙脫她,屋裏跑出來一羣孩子,笑鬧聲把我的哭喊淹沒。我頭一回離家在外,那一天很長,牆外磨刀人的喇叭聲尤其漫漫。這幼兒園就是那老太太辦的,都說她信教。

幾乎每條衚衕都有廟。僧人在衚衕裏靜靜地走,回到廟去沉沉地唱,那誦經聲總讓我看見夏夜的星光。睡夢中我還常常被一種清朗的鐘聲喚醒,以爲是午後陽光落地的震響,多年以後我才找到它的來源。現在俄國使館的位置,曾是一座東正教堂,我把那鐘聲和它聯繫起來時,它已被推倒。那時,寺廟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個校園就是往日的寺廟,廟院裏松柏森森。那兒有個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種至今令我驚詫不解的能力,同學們都怕他,他說他第一跟誰好誰就會受寵若驚,說他最後跟誰好誰就會憂心忡忡,說他不跟誰好了誰就像被判離羣的鳥兒。因爲他,我學會了諂媚和防備,看見了孤獨。成年以後,我仍能處處見出他的影子。

十八歲去插隊,離開故鄉三年。回來雙腿殘廢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獨自搖了輪椅一條條再去走那些衚衕。它們幾乎沒變,只是往日都到哪兒去了很費猜解。在一條衚衕裏我碰見一羣老太太,她們用油漆塗抹着美麗的圖畫,我說我能參加嗎?我便在那兒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資,我們整日塗抹說笑,對未來抱着過分的希望。

母親對未來的祈禱,可能比我對未來的希望還要多,她在我們住的院子裏種下一棵合歡樹。那時我開始寫作,開始戀愛,愛情使我的心魂從輪椅裏站起來。可是合歡樹長大了,母親卻永遠離開了我,幾年前愛過我的那個姑娘也遠去他鄉,但那時她們已經把我培育得可以讓人放心了。然後我的妻子來了,我把珍貴的以往說給她聽,她說因此她也愛戀着我的這塊故土。

我單不知,像鳥兒那樣飛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羅網的衚衕,會是怎樣的景象?飛在空中而且不驚動下面的人類,看一條條衚衕的延伸、連接、枝枝權權地漫展以及曲曲彎彎地隱沒,是否就可以看見了命運的構造?

衚衕的“密如羅網”似乎暗示着作者自身的宿命,衚衕的“延伸、連接、枝枝權杈”則意味着個人命運的坎坷不平。總之,衚衕浸透了作者的經歷,是其成長、成熟的見證。文章在作者設想自己是一隻俯瞰衚衕的鳥兒中結束,不僅表現了其對故鄉的衚衕、對自己過往人生的無限眷戀;更表現了其對人生的思考,對徹悟人生真諦的渴望。這樣寫顯得既含蓄蘊藉,又生動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題。

散文閱讀:《故鄉》4

許多的人,嘴上總是離不開故鄉一詞。許多的文,也總是充斥着故鄉二字。故鄉是個好東西,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聚寶盆,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怎麼取就怎麼取。故鄉是可以被你拋棄的,但故鄉永遠不會拋棄你,只要你願意。

有人以爲故鄉就是母親,也有人以爲故鄉就是金礦。

對於衆多的人,故鄉是神聖的,是遊子們誕生和生長之地,是生活的起始點,也是心靈的港灣。故鄉是一個完美的夢,也是一塊純潔的淨土。故鄉,的的確確就像母親。她深愛着誕生在這裏的每一個孩子,傾其所有默默地養育着他們,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還有一些人,把故鄉當成金礦,毫無顧忌地發掘,隨心所欲地榨取。等到榨乾了故鄉母親身上的最後一滴血汗,自己腰纏萬貫後就毅然跑路。腿短跑不出去的,卻浪得了一些名聲,甚至還掛了個大師的頭銜。這些個義無反顧的人物給故鄉留下來什麼?留下的只有千瘡百孔的傷疤,以及百病纏身的枯乾。故鄉又能怎樣?只能說聲不肖而已,連罵都不捨得。

明日他們又人五人六地回來了,也許連他們自己都覺到有些無恥,可故鄉到底還是接納了他們,包容了他們:雖不肖,終歸還是故鄉出產的玩意兒!

那些不肖的主兒,從故鄉的泥土中走了出來,陰差陽錯間也居然成了人物,身上的泥土味還沒褪盡,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當成了高貴的大都市的人,數典忘祖地出起了故鄉的洋相來了。故鄉好的東西他有意地藏起來,專把別人往故鄉的廁所引導。你想想,廁所裏能有什麼好東西?大凡待客都是在客廳裏的,把客人往廁所裏讓,那不是差成色的貨色麼?

有太陽就一定會有陰影,沒有陰影的地方那肯定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看事物要看主流,滿眼都是陰影的人,他的心靈一定滿是陰影,一定是扭曲的。用若干年前對事物的認知,來表述當今的生活,那他的腦子肯定已經不好用了。

故鄉人家裏的佈局大體都一樣,廁所肯定在後院的最後。也基本是旱廁。這旱廁自然不大進步、不大文明,可中國鄉村目前也就是這條件,這現狀一時半會兒也難以改變。但總歸是在改變着。大師的筆下說今天故鄉的鄉親們身上還有蝨子,那可的確是想當然地胡謅了。現今的鄉親們也許沒有三天兩頭洗澡的條件,但時不時洗個澡那還是能夠的了。常年不洗澡的也肯定有,只是這不講衛生的人一定不是正常人。人們生活上的講究,再加上威力不凡的洗衣粉的普遍使用,當年的那些寄生蟲哪有安身之所?更不用說延續和繁殖了!

還把過去那些細節寫進今天文章中的人,說輕點是不小心擺了個烏龍。說重點是他早 out 了!或者是他從內到外骨子裏一直骯髒着,抑或他的大腦真地進了足夠多的水,而且是污水。要不,他怎麼會香臭不分呢?滿筆滿嘴都是已基本絕跡的令人作嘔的東西,你說他能算得上正常人麼?

記得小時候有些大人無聊時逗着小孩子玩,讓小孩子跳着腳罵自己的家長,然後獎賞給小孩子一顆糖吃,以此博得衆人一笑。也有些大人專門用言語誘導小孩子,讓小孩子說出自己家長的牀幃之事,使孩子家長在大家的鬨笑中很難堪。孩子少不更事,大家也都不會當真。若換成懂了事的成人,那就不一樣了,大家笑完之後還會說:這東西差成色。世界上有些獎項,其實也就與此相仿,只是某些人爲了取樂而拋出的那顆糖而已。

莫言的《與大師約會》中的那位大師,這人物還真的並非捏造,咱這裏還的確能對號入座,確有其人。不知是看了莫言的故事如法炮製的呢?還是莫先生家鄉那位大師也弄了個第二戶口,好在這兒撈一票?有幸在西巿的畫展上見識了大師和他的前衛作品。對大師的畫作,大家只是不置可否後,一笑了之。許多人邊走邊瞧,竊竊私語道:那上面一定畫的是他老婆,否則誰能把那話兒擺來擺去讓他畫?

那大師聲名鵲起了,只是這名聲的取得有些並非正道。眼下這世風,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相比之下,這種並不傷及他人的小伎倆又算得了什麼呢?雖說有些傷風敗俗,但比污染和尾礦的爲害又好了千倍萬倍!但要稱爲著名鄉土畫家,故鄉的鄉親們就的確有些難堪了。

莫言寫他故鄉的事,大師畫他屋裏的人,這根本不幹別人什麼事。只是讓故鄉攤上這樣的大師,囧得臉上發燒之外,也只有徒呼奈何了!

本來意義上的故鄉,那一定是鄉村。鄉村自有鄉村的特色和妙處,與熙熙攘攘的大都巿相比,那是另一個世界。只是近來被大師們江郎才盡時,坐在斗室內象屁一樣硬憋出來的故鄉,已經不能再叫故鄉了!

也許是我錯了,自作多情?

散文閱讀:《故鄉》5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春節,一切都圍繞着這一趟溫暖的回鄉之旅展開,能往前趕的工作盡力往前趕,每日盤算着網上搶刷車票的倒計時,眼前都是父母慈祥的臉龐,是妹妹溫暖可愛的笑容,腦海裏時刻縈繞着家裏熱氣籠罩的廚房和熟悉的年夜飯的香味兒。

然而,當我的思緒飄出家門,定格在我家鄉的小城街道和那些曾經深深刻在記憶深處的一景一物時,我又悵然若失,這種失落近乎是在折磨着我急切歸鄉的心。離家十幾年了,每年都回家,但是卻忘記了從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刻開始,我記憶中溫馨的小城變了模樣,只記得突然有一年回家,我站在熙攘的街道上竟然一瞬間不知自己置身何處。我急切回到家鄉,一心想要擁抱的故鄉卻彷彿是一夜之間就在我的眼前變的面目全非了,彷佛她本就是一顆虛幻的塵埃,無辜的被時光的颶風吹起又落下,不情願的失去了她原來的模樣。

對於故鄉,任何時候想念起她,她永遠都是我記憶中的老樣子,那纔是我真正的故鄉,雨季裏,帶着泥沙滾滾而來延河水,在我小學校門前的那個攔河壩上怒吼而下,水聲震天。春秋季節又是靜靜流淌着,悠悠的碧水波光中倒映着高原上明朗的大太陽。

依着河堤的一條並不寬闊的馬路,兩邊是樹冠巨大志向參天的白楊,小時候不管夏天多麼炎熱,去往學校的路上總是一路清涼,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避暑走廊。還記得秋天裏,我們總喜歡撿拾那些落下的白楊樹的葉片,用葉片失去水分的葉梗來玩“拔河”的比賽,比試誰撿到的葉子更大葉梗更有韌性。那些留在白楊樹下的童年的歡樂,一直存於我心底深處,甚至那白楊樹葉的味道我還能真切的記起。

不知哪一年那條路基被拓寬了,長了幾十年或許更久的白楊樹被砍伐的一棵不剩,靠河堤的一邊砌上整齊的水泥矮牆和鐵欄杆,光禿禿的,像個努力裝扮現代感的小丑,充滿滑稽的獨自表演着。而我的心靈深處,那條熟悉的馬路是和路兩旁茂密成行的白楊樹相依而生存的,白楊樹沒了,我即使走在那條曾經熟悉的路上,也感覺像是走在陌生的異鄉。

當我的靈魂還流連在記憶的深處不肯返回繁華的現實時,我最難忘的那個故鄉,早已經在“與時俱進,熱情高漲”的“建設者”們的努力下,被改造成了“樣板間”的模樣。曾經古樸的街道上,如今那些懸掛着霓虹燈的商鋪,在夜幕下閃着媚俗的炫光,彷彿被生活逼迫夜夜笙歌的商女;那些高聳的排兵佈陣般的樓房,好像剛剛走入城市的青年,回望那些低矮的舊房和半山腰的窯洞,即刻感覺自己已經是逃離了泥土的城市青年,頓時高高的揚起頭顱,一副欲試比天高的樣子。

近年來每次回家,每當走到街角某處,我總是要拿眼前的繁華景象和記憶深處樸素的細節來進行仔細的比對,緩緩的才能辨析出他們原來是同一處地方。當初我無數次走過的街道,早已被一一拆除,只留下一份記憶的底片深藏我心底,那是僅存於我靈魂深處的絕版,不能翻拍不能拷貝,永遠無法復原的故鄉印象。

還記得小縣城的武裝部大院,是我童年裏感覺最神祕的一個地方,高高的院牆,偶然入得一回,深庭大院滿目蒼翠綠樹成蔭,那種無形的莊嚴瀰漫在每一絲空氣裏。院牆根的整齊的塔鬆無論四季都那麼傲然挺立,彷彿它們已然是守護安寧的身着橄欖綠的衛士,嚴肅堅毅的值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即使在院牆外輕輕的走過,肅穆的感情油然而生。前年回家,看見那個神祕的大院已經被拆除的瓦礫成堆,機器轟鳴着咆哮着在地上挖地基,聽說那裏要蓋起高檔商品房,將是縣城裏最貴的樓房。我曾心痛的猜想,那些古老的蒼松翠柏肯定被無情的連根掘起,對於那些無言的生命該是怎樣的殘酷和絕望。

還記得那個小小的副食公司的商店,過年時,我們最期盼走進的地方,商店裏燈光有些昏暗,櫃檯裏貨架上擺着我們垂涎已久的方正的“午餐肉”的鐵盒,一想起那個在童年裏無數次神往的鐵盒子,我的口水一次又一次的急速的在口腔中分泌;還有那個裝着黃澄澄的液體的高高的玻璃瓶,高貴的擺在那個木製的古老的貨架上,那是我們早已期盼的橘子水飲料,一生都忘不掉的味道啊。

午餐肉和橘子水是我們童年裏一年僅可享用一回的的饕餮盛宴。記憶是擁擠的,而那個副食公司的小商店,他當仁不讓的居住在我記憶深處最顯要的位置。如今它早已經無處尋覓,然而它帶給我的味覺體驗卻不時的從記憶盒子裏跑出來攪擾一下我的味蕾,讓我知道,在味覺上再也沒有哪種精細加工的食品可以超越那間小小的副食商店出售的美味。我只有在記憶深處不斷的回想,把那些想念同我的口水一起無奈的吞嚥。

家鄉的縣城裏開了無數的.超級市場,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光鮮的在一排排貨架上等待隨意的挑選,就如我在其他地方的任何一家超市一樣,千篇一律的出售着富足和繁華,走進它們唯一買不到是那份童年裏對副食商店的留戀和對美味食物深深的期盼。

還記得縣城的中心位置,有一個“新華書店”,在過去那個樸素的有些簡陋的小城裏,這個書店確實算比較大的門臉了,我也曾無數次進去過,圖書品種繁多,分門別類的整齊碼放在墨綠色的高大書架上,空氣裏都散發着那種新書特有的墨香紙香,走入裏邊的人都細聲慢語,信步踱來悠悠的挑選自己喜愛的書籍,那種寧靜和溫馨的記憶同一縷縷墨香紙香的氣味一起深深種植在我的心田一處,靜謐從容的守護着我飄泊的心靈。

今日,繁華的縣城建成了這個大廈,那個大廈,一條條繁華的商業街顯示着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山城,並不落後於商品經濟的大潮。可是,記憶中那個溫馨的書店卻不知何時,已經悄然帶着失落隱匿於時光的深遠處,無影可循,唯獨我心底深處還定格下一張它發黃的老照片,靜靜的躺在一角獨自傷感。

故鄉已經越來越讓我感覺到她的陌生,她已經變了模樣,她穿上了華麗現代的衣裳,像個追趕時髦的摩登女郎。而我的心,還一如往昔的依戀着在年少我離家一刻與她告別時她的模樣,我只記得那個時候的她,簡樸純潔的像一朵開在高原山坳裏的山丹丹花。

想念故鄉,那個消失了的故鄉,那個只存留在我靈魂深處的小城,那纔是我流浪的心眷戀的真正故鄉,老舊的百貨大樓,轉角樓公司,副食公司的小商店,蒼柏掩翠的武裝部大院,溫馨了時光的新華書店,我的小學和中學校園,那個收藏光影故事的老舊的電影院,還有我寫不盡念不完的小城的山水草木和角角落落,如果時光無法將它們挽留,就讓他們都靜靜的沉入我記憶的心海,在靈魂深處與我爲伴,陪伴我一起走過漂泊流年裏的一段段艱難時光,溫潤着我想家時溼潤的眼眶吧。

小城的一切都改變了,但是我還想要回到我那消失的故鄉,因爲那裏還有我的親人一如既往的期盼我早點回家!

散文閱讀:《故鄉》6

當最後一抹夕陽落下時,華麗的霓虹燈悄然照耀在朦朧的夜裏。

——題記

漫步在潮來潮去的沙灘邊,我望着湛藍的大海。

故鄉的大海,蔓延在我生命的搖籃裏,我忘記了它的冷漠,才能懷抱它無盡的愛,釋放出無限的寬恕。

歲月如流,人生如歌。爲了支撐那個溫馨的家,男人們奔波在風口浪尖上,飽受風露、寒冬與烈日。我深深地依戀這故鄉的海。故鄉的每一個角落都瀰漫着一層濃濃的鄉愁的氣息,船艙甲板上靜坐的老人,皺紋彷彿忘記了他們的年齡,銘記了滄桑。歲月的洗禮留給了他們一份坦蕩的情懷。

遙望着村口,總在不經意間。外面的世界,猶如神話裏的故事一樣佔據我的靈魂。故鄉的風,和煦地吹拂我的臉龐。彷彿一切的思想,歸於靜寂,心裏豁然一片平靜。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淡淡的故鄉情,和藹的容顏牽引着我的心。一隻雄鷹,天地任它自由地翱翔。而籠中之鳥、柵欄裏的走獸,他們很滿足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嗎?

冥冥之中,誰又能爲我平息此中的爭鬥,是去或留。爲什麼我的心裏總衡量不出離別的距離,是因爲我愛這土地,愛這裏的人們,愛得深深。歲月在飄流,多少面孔縱然在流去的歲月隨波逐流,他們在追尋着什麼,又期待着什麼呢?多少次在通向都市的村口,依戀不前。

故鄉的每一寸熱土,每一份熱情,都已在我的心間紮根發芽,隨我去耕耘人生。偶爾我會想起北國風光,千里雪飄,萬里冰封。但是我的思想更藏不下多餘的期冀,只因爲我總會這樣多情------

常常於安靜的夜晚,感悟奔放與喧譁。我喜歡一塵不染的純真與平靜,更喜歡充實一時的喧譁。迷離的星空,墨藍的天際懸着一彎金色的孤舟,在故鄉的雲裏悄然遊離,融融月光靜靜地流淌,如華的銀色裹住一絲清涼,鋪陳一地的溫柔。

和着飄來不成調的歌聲,在這個燈紅酒綠的夜裏,坦然釋放那份超然和灑脫。

明月留空,千百年來吟唱着一支同樣的老歌。可昨夜已如水似練,今宵卻是花星飛揚。

常常於枯燥的學海生涯,屢多掙扎。揮手間已過寒窗數載,生命的孤舟依然飄零,纔想到讓故鄉的風盪滌我心裏的絲縷的塵埃,有了故鄉這無言的依靠,我纔不會讓自己的心迷離彷徨,有了故鄉付出的心甘而又情願的真愛,我纔不會讓自己的心黯然神傷。

故鄉,銘記了我生命的故鄉啊!

散文閱讀:《故鄉》7

也正是因爲這樣,我對口袋纔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現在,小孩子的衣服上仍然有很多口袋,其作用主要爲了點綴裝飾。可我不這麼認爲,我想告訴人們,口袋所裝飾的,不僅僅是漂亮的衣服,還有童年的快樂,以及孩子們五彩的夢想。

三月的天,多風多雨也多情,這一方土地雖不真屬於杏花煙雨的江南,卻也正值花開時節,於是,本就多情的地方更顯風情了。

這本應該是百花爭豔的熱鬧季節,也應是人們世事紛爭的緊張時刻,只不知,古中國爲何把那個似乎有些煞風景的節日——清明,定在這個時候,這個令人興奮卻又無法掩飾掩飾那份憂傷的節日。不過,卻也因爲這,故鄉的花在這時似乎比哪個地方、哪個時候都要開得燦爛些。

是的,紛紛雨季,偏逢故鄉花開正盛,傷睹花落任飄零,這怎叫“路上行人”不斷魂呢?映山紅映紅了漫漫山野,那是杜宇啼血染遍的哀傷,不知是不是望帝太想念故鄉,依舊不知何處方有酒家,卻已不再有牧童指引了,或許,杏花村早已不再,孤獨無依的魂,真的斷了嗎?掛滿幽愁的故鄉行人,除卻漫山“血色”,你還看到了些什麼?

在多少個昨日前,這都還是身邊熟悉的身影心愛的人兒,而今,卻已作了一方方冰冷的墳墓,那昨日的餘溫還沒有散盡,又怎麼忍心讓它成爲永遠呢!故鄉人傷,故鄉行人這時候或許傷得更摯更真。因爲,難得的花開,不絕的風雨,這時候已不僅僅是風吹雨打落花殘了。

也許真的雙手撫在墓上直至石墓和雨水冷徹心扉都不願醒來,也許真的要蹲在墓碑前輕輕地抽泣者慢慢訴說什麼而久久不願離開。可是,這一刻不想要的清醒,卻無法躲開祭祀樂聲的震撼。魂驚,人醒,夢斷。故鄉花好,故鄉花開得正燦爛,折兩枝插在墳前,虔誠地祈個願或許纔是最好的。

在墳前恭敬地獻上一杯酒,這習俗至少在江之南都似是這樣的,只是爲什麼不先與先祖同敬呢?或許這也是對已故之人的尊敬,但“舉杯同慶”似乎比什麼舉止、什麼言語都要來得盡意……幾乎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墳中人真能夠泉下有知什麼的,卻都願這樣虔誠地膜拜下去,這大概就是深藏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的“大孝”吧?不然,那墳上“數錢”、墳頭插花、墳前燒香點蠟的孩子,那墳邊“裝墳飾墓”的壯年,那墳旁抹淚的老人,他們臉上的莊重與肅穆又怎會那麼真呢?是吧,應該的吧,這又是故鄉花開得正盛的時候了!

舉家歡樂無人閒,這該是過春節另一種意義上的歡樂氣氛,儘管帶着一種幽幽的傷感,這也算是一次大團圓了。卻也正因爲這份傷感,使得彼此心與心的距離拉的更近了,在舉手投足間實現着墳前祈的那個願:讓故鄉的花開得更盛更久些。

清明雨打非無情,故鄉花開原有意。古人把清明定在這個花香飄滿季的時候,該有它無與比擬的寓意吧!那真正的煙花三月的江南,不知是否有這般山花爛漫更顯風情。“杜宇不悲,行人不哀,三月花開永不敗!”看,花是真的真的開了。

是了,是了,而今,又是故鄉花開時!

散文閱讀:《故鄉》8

這是一座詩的校園,詩歌的花在這盛開。先前,在紅樓的花壇和人行道旁,也在漢花園寧靜的院落中;當校園遷徙到遙遠的春城,詩歌的花依然盛開在翠湖邊。隨着時光的推移,在勺園,在朗潤園,也在燕園的垂柳依依的湖濱,依然延續着詩歌的花事,每時每地,開得燦爛、也開得浪漫!

這裏從來是詩的國土。古典詩歌和外國詩歌,在這裏星月交輝,從來都不乏知音和吟者,這些來自故國和異邦的詩的精靈,在這裏繁衍了鮮豔的詩之花。現在要說的是有別於前二者的新詩,一種適應着時代呼喚的新型的詩。胡適先生是“嘗試”新詩的第一人。一個夜晚,月光透過窗簾,灑了滿地。先生立於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語:“多謝你殷勤好月,提起我過來的哀怨,過來的情思。我就千思萬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願!”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懷:“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

白話寫詩,對於那些習慣了文言寫詩的人,不免顯得有點生,有點澀,有點“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語言,卻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氣象。有人開了風氣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動風氣的事。北大的人,就這樣破天荒地開啓了新詩的閘門。教授們和學生們好像是飆着勁兒,開展着新詩的賽事:先生們辦了《新青年》,首先發難登了新詩;學生們不甘落後,也辦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詩。《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學,也都是新詩的園地。

北大是屬於詩的,從這裏走來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詩人,他們走來了,又走遠了,留下了詩的神采和芬芳。這些北大詩人,他們的名字組成了一長串明亮的星辰。他們幾乎涵蓋了一部中國新詩史。很難設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與北大有關的那些詩人,一部中國新詩的歷史是否還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爲新詩的搖籃——搖籃旁的母親的心。

北大從來也不曾辜負詩歌的撫慰和託付,不管是風霜雨雪,還是月夕花朝,這裏的詩之花依然燦爛地綻放着時代的芳香和美麗。從周作人到康白情,從徐志摩到馮至,從廢名到漢園三詩人。這個詩歌原野散發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連一貫尖銳凝重的魯迅也寫詩,從舊體詩到新詩,再到《野草》,從而使他的作品融進了詩的柔情,連專擅小說的沈從文也把詩帶進了他的湘西風情,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田園牧歌的情調。

在中國詩歌復興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大師生也始終站在引領新詩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一路詩歌行進的鮮明足跡,一直激勵着世代的北大人,他們與中國詩歌共命運。正是因此,作爲這一光輝事業的後續者,他們不論是曾爲詩人,還是曾爲研究者,從來沒有忘記這一莊嚴的使命。

現在奉獻給諸位的詩歌小冊子《詩歌北大》,原是爲印證這一切而印製的。它不僅是一個總結,一種紀念,我們希望它還是詩歌原野的嚮導和饋贈,一種答謝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們,要是因而擁有了關於詩歌與北大歷史淵源的一點認識,對於我們這些編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選自《文匯報》20xx年3月13日11版)

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在新詩出現之前,北大的校園裏已經是星月交輝,北大從來都不缺少古典詩歌和外國詩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適和沈尹默吟詩的情景,既表現了北大富有詩意的氛圍,又突出了兩位先生開創吟詠新詩風氣的作用。

C.在新詩創作剛剛開啓的年代,北大的教授們和學生們對新詩創作充滿了熱情,《新青年》和《詩潮》見證了他們的熱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爲“新詩的搖籃——搖籃旁的母親的心”來說明北大在中國新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E.這篇文章以時間爲線索,詳細敘述了新詩在北大校園的發展歷程,表達了作者對北大及北大新詩的喜愛之情。

6.結合文章內容,指出“現在奉獻給諸位的詩歌小冊子《詩歌北大》,原是爲印證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這一切”所指代的具體內容是什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以怎樣的結構方式選材組材來說明北大是新詩的故鄉的?請根據文章內容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的語言有何特色?這樣的語言對你有何啓示?請你結合自己的寫作對這樣的啓示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A項中的“在新詩出現之前”不符合文意;E項“以時間爲線索”“詳細敘述”不正確。

答案 AE

6.答案 ①北大是詩的國土。②北大…請點此查看本文完整答案(答案頁第二頁)…採,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達,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現出北大詩歌創作的濃厚氛圍,自然流露出對北大詩歌園地的熱情與鍾愛,給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樣的

語言給我以深刻的啓示:好的語言既要生動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夠充分地表達出自己的認識看法和真實感受。

散文閱讀:《故鄉》9

這座曾經長滿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裏度過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可是如今,我卻在日夜思念的家鄉迷了路:它變得讓我辨認不出來了。通常,人們在說“認不出”某地時,總暗含着變化真大的那份歡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遺憾。

我認不出我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爲那裏蓋起了許多過去沒有的大樓,也不是那裏出現了什麼新鮮和豪華,而是,而是,我昔時熟悉並引爲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

我家後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國凜冽的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那裏變成了嘈雜的市集和雜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徑上述了路。我沒有喜悅,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隨着年華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麼。

爲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約請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裏有夢中時常出現的三口並排的水井,母親總在井臺邊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總是在冬天的水裏凍得通紅。井臺上邊,幾棵茂密的龍眼樹,春天總開着米粒般的小花,樹下總臥着農家的水牛。水牛的反芻描寫着漫長中午的寂靜。

那裏蜿蜒着長滿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綠的稻田。我們家坐落在一片鄉村景色中。而這裏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瀰漫着歐陸風情的中國海濱城市。轉過龍眼樹,便是一條由西式樓房組成的街巷,紫紅色的三角梅從院落的牆上垂掛下來。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檸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陽光的樹陰下,透過林間迷濛的霧氣望去,那影影綽綽的院落內植滿了鮮花。

那裏有一座教堂,有繪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櫺,窗內傳出聖潔的音樂。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與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屬於我,而我,又似是隻擁有一個依稀的夢。

我依然頑強地尋找。我記得這鮮花和叢林之中有一條路,從倉前山通往閩江邊那條由數百級石階組成的下山坡道。我記得在斜坡的高處,我可以望見閩江的帆影,以及遠處傳來的輪渡起航的汽笛聲。那年北上求學,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聲汽笛至今尚在耳畔響着,悠長而纏綿,不知是惆悵還是傷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邊的路,石階和汽笛的聲音了!

這城市被閩江所切割,閩江流過城市的中心。閩都古城的三坊七巷瀰漫着濃郁的傳統氛圍,那裏誕生過林則徐和嚴復,也誕生過林琴南和謝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處,埋藏着飄着書香墨韻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邊,閩江深情地拍打着南臺島,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嶼,那裏盪漾着內地罕見的異域情調。那裏有伴我度過童年的並不幸福,卻又深深縈念懷想的如今已經消失在蒼茫風煙中的家。

我的家鄉是開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態加入並融匯進原有的佛,儒文化傳統中,經歷近百年的共生並存,造成了這城市有異於內地的文化形態,也構造了我童年的夢境。然而,那夢境消失在另一種文化改造中。人們按照習慣,清除花園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過去種植花卉和街樹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築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裝,草坪和樹林騰出的地方,聳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們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所不適應的文化形態,留給我此刻面對的無邊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鄉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夢幻,包括我至親至愛的故鄉。我擁有的悵惘和哀傷是說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說“我昔時熟悉並引爲驕傲的東西已經消失”,根據文章內容,作者寫到哪些東西消失了?請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寫的“有異於內地的文化形態”和“另一種文化改造”分別指的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迷了路”,它們的含義是否相同?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消失的故鄉”作者懷着怎樣的情感?表達了怎樣的思想認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一片梅林和迎着風霜綻放的梅花消失了;媽媽洗菜和洗衣時的水井、井臺邊上茂密的龍眼樹樹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長滿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綠的稻田的鄉村景色消失了;充滿歐陸風情的建築消失了;“我”北上求學時走過的小路、石階以及聽到的汽笛聲消失了。(寫出4點即可)

2.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與原有的佛、儒文化融匯後形成的文化形態;後者指依據所謂“現代文化”改裝西式建築,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築刻板房屋。(意對即可)

3.開頭寫“迷了路”是指家鄉的變化讓我認不出,爲下文做鋪墊。結尾寫“迷了路”是指在家鄉的變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夢幻、至愛的故鄉和特有的文化情結。這樣寫既前後呼應,又深化主題。(意對即可)

4.哀傷和惆悵。對童年的懷念,對充滿歐陸風情以及異域情調的故鄉的懷念,對特有的有異於內地文化形態的懷念。(意對即可)

散文閱讀:《故鄉》10

曾看到過一幅照片:一個農民在故鄉新建成的樓房前呆坐,他的膚色是久在風雨暴曬下才有的醬色。我心中涌動起莫名的風雨飄絮的黍離之情,只覺得無邊的鄉村在沉淪,或者說在一點點坍塌。

鄉土的中國,故鄉的中國,真的轉換這麼快?一夜之間,土地裏不再種出莊稼,而是種出了成片的高樓。“農民上樓”,就如鐮刀割下了穀子,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個精神的事件。有人說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聲巨響,而是一聲嗚咽。穀穗碰到鐮刀是嗚咽,大樹遭遇斧頭是嗚咽,而故鄉田園風光的消逝更是嗚咽。

有一個成語叫背井離鄉,“背”是背離,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寧願理解“背”爲揹負,一個揹負着故鄉井水的人是有底氣的,無論走到哪裏都有故鄉井水的滋潤,有故鄉做依靠。記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問我,你的眼睛爲何這樣亮?我說那是故鄉的水井!又問,你的頭上隱隱像有什麼東西,那是什麼呢?也許,是我醉酒的緣故,我回答:那是故鄉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應答,他有點黯然,然後醉了。他說,我沒有故鄉的屋檐。然後就伏在桌子上嗚嗚大哭起來。

故鄉是一個人的血地。臺灣把故鄉叫做原鄉,作家鍾離和說“原鄉人的血,只有回到原鄉,他的血才能停止沸騰”,真是透到了骨髓,徹骨徹膚。

故鄉是一種容器,故鄉是收藏我們童年哭聲的地方,一石一礎,一草一葉,井欄樹冠,那都是我們的見證,那裏勾留了我們的年輪,塗抹了黃昏時我們讀書的影子,還有那塞滿草的窗子。當我們夜晚背誦課文的時候,常仰着脖頸望着星空,像是背誦着夜。現在那裏的夜還是那樣純淨麼?沒有一絲陰翳,沒有污染,沒有毀容?

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曾記得一個臺灣老兵的故事。他把裝着故鄉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丟了,他的魂魄也隨之丟失了。老兵住院,什麼樣的醫術也療救不了他這種思鄉之痛。他的事傳播開來,人們同情他,一個研究生翻找資料,在實驗室裏爲老兵配製了他家鄉的土。土裏特別多放了一點鹽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這土地上流過的汗水。但細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黃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說,故鄉的土,是不可以配製的,那些童年的聲音留在土裏的,那些炊煙留在土裏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裏的,這些怎能夠配製出來?老兵最後說,這一瓶配出的黃土裏面缺一樣最要緊的東西:當初,母親把土攤在白紙上,戴好老花鏡看過、揀過,弄得乾乾淨淨,兩滴眼淚落在土裏,這一大瓶配置的土裏卻沒有!

老兵帶着那瓶故鄉的泥土走過七個省,最後越過臺灣海峽。

我不知道這個老兵最後的歸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靈魂得以還鄉,在那被毀容整容後的故鄉,他能找得到魂牽夢繞的歸路麼?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樹下苦苦遙望的母親麼?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幾株明代的柿子樹,經歷了400年的滄桑啊!幾年前被連根移走了。我回老家爲母親上墳,看到移走古樹後留下的大大的樹坑,如枯乾的淚眼,無助無望。我童年留戀的柿子樹,那曾蔭庇過多少代家鄉子孫的老樹啊!

沒有故鄉的人,沒有根基,沒有身世。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千年前的陶潛在時空外呼喚如今疲憊的心靈麼?

其實對沉淪的故鄉來講,連荒蕪也不配,只是一片鋼筋水泥的猙獰。

我看不見靈魂的歸路,我只隱約聽見靈魂的嗚咽!

(取材於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刪改)

1.文中臺灣老兵說“故鄉的土,是不可以配製的”,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2分)

2.請簡要分析“穀穗碰到鐮刀是嗚咽,大樹遭遇斧頭是嗚咽,而故鄉田園風光的消逝更是嗚咽”這句話的表達效果。(3分)

3.本文以“故鄉的沉淪”爲題,有什麼作用?(4分)

4.結合本文,聯繫實際,談談你對“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這句話的認識和感悟。(3分)

參考答案:

1.(2分)故鄉的土承載着老兵對故鄉深刻的記憶、深切的懷念和與親人的真摯情感,所以是無可替代的。這句話表達了老兵與故土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關係(或:故鄉的土是他心靈的歸宿)。

2.(3分)這裏運用了擬人、排比的手法(要點:手法),揭示了農村莊稼被毀,樹木被砍伐,田園風光被破壞的現象(要點:內容),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沉淪的悲憤之情(要點:主旨)。形象生動,層層推進,感情強烈,有很強的感染力(,要點:表達效果)。

【評分參考】意思對即可。

3.(4分)作爲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章脈絡清晰。突出了對中國廣大農村的田園風貌(或:鄉土特色)正在被毀壞的悲憤之情,引人深思。答題中注意聯繫全文,意思對即可,只寫作用而沒有聯繫文章的分析要適當扣

【評分參考】意思對即可。

4.(3分)“一個人不能沒有靈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個人不能沒有精神支柱或“心靈的歸宿”等,能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意思對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