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國學人物之古琴大師伯牙

國學人物之古琴大師伯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伯牙

國學人物之古琴大師伯牙

姓名:俞瑞,字伯牙

朝代:春秋

生卒:約公元前600年前後

  簡評:傑出的古琴大家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志在山,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與鼓琴也。非獨琴如此,賢者亦有之。苟非其時,則賢者將奚由得遂其功哉?

——摘自“國學寶典”《韓詩外傳》-卷九/四部叢刊影印

伯牙(約公元前600年前後)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時期楚國人,是當時傑出的大琴家。

初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不成。成連見其未能收斂精神,情志專一,便稱自己的老師方子春在東海中,能移人情,於是帶伯牙往東海蓬萊山。成連將餘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長時不回。伯牙獨處山上,“近望無人,但聞海上汩沒崩澌之聲,山林杳冥,羣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終了,成連也乘船返回。從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則成爲不朽名曲。

關於伯牙《高山》《流山》覓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難覓,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瞭伯牙琴中所述志趣。於是,伯牙、子期結爲知己。《高山》《流水》覓知音成爲千古佳音。子期死後,伯牙自毀瑤琴,發誓再不彈琴,以報知音。伯牙對後世的影響,不僅在於其爲琴門聖手,同時給人們留下的知音難覓的慨嘆,也在人們的心中,長久地留下共鳴。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使人們對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還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聽琴賦》、《吊子期》。

《石上流泉》寄情山水,結盟泉石,如懸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動石靜,自成其妙。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時,見月色澄霽,援琴所彈之曲。其曲寫意澄江明淨,明月清輝,良夜值此,令人神魂蕭爽。

《聽琴賦》則是寫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彈,子期聞音而至,能識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嘆。

《吊子期》是伯牙於常州任滿,歸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傷之際所作。其曲表痛失知音之悽愴。從此後,伯牙絕弦,再不復彈。

  相關故事:

  伯牙學琴

漢唐以來流傳着伯牙學琴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羣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這個故事是否具有真實性並不重要,它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琴家們已經認識到體察現實對創作及表演的重要性。

至於目前流傳的《水仙》,很多琴家並不認爲它是表現上述題材,而是表現了昭君出塞的歷史故事,因而名之爲《秋塞吟》。

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曲肝腸斷,

天涯何處覓知音。

遇見知己琴絃斷,

絃斷有誰聽?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着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爲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爲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藉着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着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剛纔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爲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爲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