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冊《吆喝》課堂實錄

八年級語文下冊《吆喝》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吆喝》課堂實錄

  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下冊《吆喝》課堂實錄

1.品味獨具特色的老北京吆喝

2.體會背後的生活和文化意蘊

  教學重點:

品味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吆喝文化

  教學難點:

體會吆喝背後的生活意蘊

時間:一課時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2分鐘)

同學們,在幾十年前的老北京,有這樣一羣人,他們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辛勤的勞動撐起城市的脊樑;有這樣一種聲音,清脆悠揚,日日在老巷深院的上空迴響。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吆喝聲已逐漸湮沒在歷史煙塵中,但中國有幸,我輩有幸,蕭乾先生用一支妙筆描繪了北京城曾經的臉龐。今天就讓我們漫步京城,品味這韻味無窮的吆喝,感受它背後的生活和文化意蘊。(教師板書:吆喝 蕭乾)首先請大家競猜一下這是什麼行業的吆喝。(播放三段音頻)

二、出示目標(1分鐘)師:看來大家與老北京很有緣啊,當然與作者更有緣。

師:(一生朗讀)

師:蕭乾是地道的北京人,被稱爲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師:積累一下本課的字詞,學生朗讀,教師訂正。

三、聽吆喝(4分鐘)

師:掃清了字詞障礙,我們便可無障礙閱讀了,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勾畫出你所聽到的老北京的吆喝,看誰找的又快又多。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篩選信息的功夫了得啊。據說啊,老北京的吆喝有368種,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吆喝。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北京城?(繁華熱鬧)這不就是蕭乾版的《清明上河圖》嗎?大家的眼神告訴我你們非常期待這場精神的盛宴。

四、讀韻味:(20分鐘)

師:下面,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吆喝,注意先大聲地讀,認真地品,分析好在哪裏?然後在小組內互相表演,看誰品的到位,演的精彩。聽清楚了嗎?好,3分鐘,開始!

師生交流:

生:我吆喝的是第六段“餛飩喂——開鍋!”

師:你的聲音拉長了,而且很有勁兒,爲什麼?

生:因爲這裏有中的破折號和感嘆號。

師:如果改成“餛飩喂,開鍋。”行不行?

生:不好,改了後沒有剛纔的韻味了。

師:更深夜闌時,寂寂人定初,一聲清脆悠揚的吆喝劃破了夜空的寧靜,帶給人家的溫暖。他是不是隻是說的好呢?

生:餛飩做得也好,不但當面煮,還講究現吃現包、皮兒薄,餡兒大。

師:這體現出了什麼?

生:餛飩質量好。

生:生意人的做工精巧,服務熱情。

師:能體現服務熱情的還有什麼?

生:“火門一打,鍋裏的水就沸騰起來。”從這句話看出小販準備充分。

師:“就”字換成“漸漸”行不行?

生:不行,換了之後沸騰的速讀沒有這麼快,就體現不出服務的熱情、周到了。

師:看來沸騰的不是水,而是熱情的心啊。其實老師也很喜歡這一句,下面我給大家讀一讀,請同學們感受一下,在你面前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火門一打,鍋裏的水就沸騰起來。餛飩不但當面煮,還講究現吃現包。講究皮要薄,餡兒要大。”

生:小販在訊速地包餛飩,爐火正旺,爐水正沸,然後下在鍋中,客人圍坐桌旁,大快朵頤,他們邊說邊吃。

師:真是其樂融融啊。好像他與客人有着心靈的默契,那一聲吆喝不是賣餛飩,而是喊“親愛的家人們,該來歇一歇了”,多麼溫馨!我們齊讀一下,進一步感受這份熱情。

(學生齊讀)“餛飩喂--開鍋!”

師:有人說蕭乾文章的語言風格是“文平而意遠,誠哉斯言!”看看文中還有哪些體現?

生:“葫蘆兒——剛蘸得”

師:我發現你最後一個字讀得很高昂,如果換成“的”行不行?

生:換了之後就不能突出葫蘆的新鮮,感受不到一種勞動後的喜悅感。

師:“得”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完成、好了。

師:非常準確。在北京的方言中“得”有完成的意思,如“飯得了”。所以這一生叫賣聲包含了勞動最樂,奉獻最樂的味道。

師:精彩繼續。

生:葫蘆兒——冰塔兒。

師:我發現你吆喝的非常好聽,祕訣在哪?

生:運用了兒化音。所以很悅耳冬天。

師:運用兒化是北京方言的一大特色,春節前我到北京學習的時候在路上曾有人問我,“您啦,這是去哪兒啊?”這裏的哪兒就是一個典例。找一找文中還有哪些兒化音。

生:皮兒、餡兒、詞兒、骨朵兒、法兒、味兒、棍兒……

師:真是不勝枚舉啊。這串葫蘆有什麼特點?

生:晶瑩剔透,而且上窄下寬的形狀

師:看着就讓人垂涎三尺,而且還很美觀啊。

生:“喝了蜜的大柿子”。

師:大家想不想買啊?

生:想買。

師:這句話精彩在哪?

生:運用了擬人和誇張的手法。“喝”是擬人,“蜜”字看出了柿子的甜美。、

師:真是個大汁多味兒甜啊。我都快流口水了。

生:我找的是第九段乞丐的吆喝聲,淒厲動人。

師:是不是上來就吆喝呢?

生:要注意運用“顫音”

師:哦,先醞釀感情。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然後呢?

生:先高音再低音

師:於我心有慼慼焉啊。正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處低音勝高聲。這使我想起那次在市場上見到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人推着鬢髮如銀的母親,喇叭裏播放着國母的《白髮親孃》“娘啊娘啊,白髮親孃”,令人“汗涔涔而淚潸潸”,很多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所以這吆喝聲裏還有直指人心的一股藝術力量。

五、讀生活(10分鐘)

文中的吆喝運用了大量的擬人、誇張、兒化、方言、押韻、抑揚頓挫等手法,使人如身臨其境。作者的言平而意遠不僅僅體現在字詞、手法的妙用上,而是像這大觀園一樣,如果全畫上去是必不能討好的,所以要“該刪的要刪,該減的要減,該藏的要藏,該露的要露。”我們又讀出了文字背後小商販們怎樣的生活狀況呢?(板書:讀生活)

師:從聲聲吆喝中你看到了怎樣的小販?

生:勤勞、質樸、吃苦耐勞、生活艱辛。

師:哪些語句能說明他們生活艱辛

生1:一年四季,無論颳風下雨,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

生2:夜闌人靜時還爲別人下餛飩。

生3:大冷天揹着沉甸甸的話匣子,敲小鈸算卦,(師:恐怕此時除了夜遊的,什麼都睡着了)

生4:小本生意,一個制錢、一個銅板的交易

生5:大冷天鼻涕眼淚都凍成冰的時候還在那叫賣糖葫蘆

生6:小販們變着法吸引顧客,競爭激烈。

師:這不像是做生意,倒像是一場京城的歌會啊。

師:在這樣的艱難面前,他們的精神狀態怎麼樣啊?

生:積極樂觀。

師:哪些地方能看出他們的積極樂觀?

生:乞丐也油嘴滑舌的快板:“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裏瞧(那麼)西屋裏看,沒有餑餑賞碗飯。”從這看出來,雖然生活艱辛,但他們還自娛自樂。

生:他們邊賣邊唱,都想賣弄一下嗓門兒,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

師:我注意到了“賣弄”平時含有炫耀的意思,這裏是不是含有貶義啊。(學生默然)

師: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有這樣一句“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之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這裏的賣弄一詞怎麼理解?

生:是貶義詞褒用,含有讚美的意思。

師:所以小販們的賣弄作者帶着什麼感情?

生:讚美他們。

師:邊賣邊唱,還現編詞兒,半說半唱,真是民間藝術家。咱班有沒有喜歡流行音樂的同學?

(衆生愕然)有一種叫“RAP”的音樂也是半說半唱,我認爲這些小販們就是RAP音樂的鼻祖,衆“大笑”。

師:真是勞動最樂,奉獻最樂,他們辛苦並快樂着。

師:不這麼辛苦不行嗎?

生:要養家餬口。

師:他們身處社會的底層,也許家中有嗷嗷待哺的嬰兒需要撫養,也許有鬢髮如銀的八旬老母需要照顧,他們一年四季,起早貪黑,風裏雨裏,用勤勞的雙手和樂觀的精神支撐着這個家,服務着社會,也推動了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的生生不息,所以這篇文章也是一曲勞動者之歌,奉獻者之歌,再有幾天就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了,讓我們對這些可敬的勞動者報以熱烈的掌聲吧!

師: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生:有。環衛工人

師:寧可一人髒,換來萬家淨,辛苦並快樂着。

生:我的爸爸媽媽。

師:怎麼體現的?

生:每天都很早出去上班,很辛苦,但日子過得很充實,因爲他們都期盼我能不斷進步。

師:真是家和萬事興,讓我們爲這個幸福和樂的家庭鼓掌吧。

師:同學們覺得老師是一個辛苦而快樂的人嗎?

生:是。

師:何以見得

生:我們坐着聽課,您還得站着。

師:也許工作中會有些疲憊,但看到你們的成長與進步所有的老師都是快樂的。前斷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創造詩情畫意的生活》,與這篇文章人物的精神風貌有契合之處,我選取了一小段,誰有興趣讀一下。

生:工作時不忘詩情畫意,我們纔會樂此不疲;生活中不忘詩情畫意,我們纔會充滿活力。心中有根,精神纔有寄託;行爲有根,做事纔有圭臬。一個人找到充滿詩情畫意的本我,便會活出人生應有的風采;一個民族做出詩情畫意的文化抉擇,便會成爲享譽世界備受尊崇的真正王者。

師:你是不是一個辛苦並快樂的人呢?

生:是,因爲每天學習很疲憊,很辛苦,但收穫了知識,所以很快樂。

師:詩情畫意的心與我們齊讀第五段,進一步感受一下。學生齊讀:“大清早過賣早點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兒的,講究把挑子上的貨品一樣不漏地都唱出來,用一副好嗓子招徠顧客。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

師:通過朗讀,大家感悟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對商販們流露着哪些情感呢?

生:尊重、敬佩、同情。

師:還有其他的豐富感情嗎?教師提示,作者寫作本文時已經70多歲了,小組討論

生:有對算卦人的鄙夷,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生:有對乞丐的同情。

生:對烤白薯的懷念

師:這也是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

六、讀文化(8分鐘)

生:有對吆喝這一民俗逐漸消亡的惋惜

師:何以見得?

生:現在北京城倒還剩一種吆喝,從“倒還剩”三個字看出來的。

生:可見這種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並沒失傳。作者懷有希望這種藝術能流傳下來的美好願望。

教師大屏幕出示:“你說怎麼叫我這老北京不傷心掉淚兒。”(蕭乾《市與城》)這裏大家讀出了作者對北京的很多傳統文化消失後的什麼感情?

生:痛心。

師:帶着這種理解我們齊讀最後一段,讀出這種豐富的情感。“現在北京城倒還剩一種吆喝,就是“冰棍兒--三分啦”。語氣間像是五分的減成三分了。其實就是三分一根兒。可見這種帶戲劇性的叫賣藝術並沒失傳。”

師:爲什麼作者希望要留下這些文化遺產?

生:這是人們生活的一段經歷,

生:這裏面有作者美好的記憶和感情。

師: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段歷程,是一段記憶,是一種風俗,一片記憶,一種情感,是民族的血脈,是精神的憩園……

師:“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的家鄉有沒有需要留存的民俗啊?

生:平原的吆喝,“小雞嘮嚎,好小雞嘮”

師:這是賣雞苗的。

生:烤雞烤鵝烤……

師:打住打住。(衆人愕然)

師:別說了,再吆喝大家就都跟着你去買烤肉了,沒人聽我講課了。(衆笑)

……

師:我們的這些吆喝聲怎樣保存下來呢?

生:錄音或錄像。

師:好主意。

生:還有我們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

生:端午節吃糉子,體現了對屈原的敬重,是一種愛國精神

生:春節拜年

師:誰給誰拜?

生:晚輩給長輩,是對長輩的尊重。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可見傳承民俗文化多麼重要。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自覺,蕭乾先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最後的人生歲月中大聲疾呼不僅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也要保護吆喝、口技等各種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我們先人們在生活中留下來的可供人憑弔的文化廢墟,對此餘秋雨先生有着非常精彩的論述:

(多媒體出示,教師與學生配樂合作朗讀《廢墟》節選)

師:“但是,代代層累並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

生:廢墟的留存,是現代人文明的象徵。廢墟,輝映着現代人的自信。廢墟不會阻遏街市,妨礙前進。我們,挾帶着廢墟走向現代。”

師:我們,挾帶着廢墟走向現代!我們珍愛着文化遺產走向現代!說的多好啊。

師:(多媒體出示)“江河若斷流,我輩何以對子孫;文化若失傳,我輩何以見祖宗?”

也許我們不會每個人都有張橫渠先生“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弘誓大願,但完全可以以一顆至誠、恭敬、感恩的心,熱愛我們腳下這片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很可能於百年之後又歸葬於斯的熱土,共同來做文化的傳燈人!感恩大家!

板書設計:

吆 喝

蕭 乾

韻味

讀 生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