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中學語文《采薇》優質教學實錄

中學語文《采薇》優質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課前準備:

中學語文《采薇》優質教學實錄

一、學生課前預習。藉助課本註釋及工具書弄懂詩歌大意並基本做到熟讀,記下有問題的地方。

二、學生回憶學過的《關雎》和《蒹葭》,整理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三、教師將課上要向學生展示的資料做成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導入)

張謇爲通州師範撰聯:設爲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學校。)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興,培養聯想能力。怨,學得諷刺方法。

師:這副對聯是由大家非常熟悉、我們南通人引以爲榮的清末狀元、愛國實業家張謇先生爲他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新式師範學校--通州師範撰寫的。張謇先生希望師範生能夠“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其實是要他們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學知識,爲改造社會、造福民衆學習實際本領。張謇先生在這裏用了一個典故,那就是《論語》中孔子的話。孔子高度評價了《詩經》,勸勉他的學生去讀《詩經》。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在讀《詩經》,《詩經》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經典遺產之一,它在我國的文學史上有着無可比擬的地位,我們可以從中吸取許許多多的營養。即使單從語言的角度來看,也有許多經典的詩句值得我們反覆品味。有人批評現代人的語言過於貧乏無味,比如現代人表達思念時僅僅是“我好想你”,表達愛戀時僅僅是“我愛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達思念時是“一日不見--”

生:“如隔三秋”。

師:表達愛戀時則是“執子之手--”

生:“與子偕老”。

師:對啊,這是多麼典雅而動人的表達啊!比起現代人貧乏的語言不知要強多少倍呢。其實就是大家學過的《關雎》和《蒹葭》中也有這樣的語言,回憶一下《關雎》中表達思念的詩句。

生:“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遊哉,輾轉反側。”

師:《蒹葭》中主人公愛慕的“伊人”找到了嗎?

生:沒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師:哀而不傷,也是那樣的典雅。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采薇》,也有精妙的語言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與《詩經》相關的文學常識。

生:《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餘年間的作品。

生:詩經的“六義”是風、雅、頌、賦、比、興。

師:“六義”不要和“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六藝”相混淆。“六藝”是指什麼?

生:《詩》《書》《禮》《樂》《易》《春秋》。

師:而“六義”具體怎麼解釋?

生: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生: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師:風、雅、頌是就不同的音樂而言的,賦、比、興是就不同的表現手法而言的。《關雎》和《蒹葭》都屬於“風”,《采薇》則屬於“小雅”。此外,《詩經》中的詩歌還具有什麼樣的章法特點?

生:重章疊句。

師:對,在一唱三嘆中增加了音韻上的美感,又強化了所詠之情。下面請大家把《采薇》讀一遍,然後請大家將預習過程中碰到的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再看看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重章疊句的章法在本詩中是否也有體現。

(生朗讀。)

師:有幾個詞的讀音應該注意,有的同學沒有讀準。“歲亦莫止”的“莫”同“暮”,所以應該讀作“暮”;“維常之華”的“華”應該讀作“花”。請大家把預習時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

生:“我行不來”的.“行”。

生:“戎車既駕”的“既”。

生:“小人所腓”的“小人”。

生:“楊柳依依”的“依依”。

師:“行”是出征在外,“既”是已經,“依依”是指輕柔拂動的樣子。詩中把“小人”跟“君子”相對,“君子”是指什麼?

生:貴族、將帥。

師:那麼“小人”可能指什麼?

生:士兵。

師:對,由平民和奴隸組成的普通士兵。下面請大家將使用重章疊句的詩節找出來。

生:第一章“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第二章和第三章開始四句都只換了幾個字,屬於重章疊句。

生:還有“四牡業業”“四牡騤騤”和“四牡翼翼”。

師:請同學們再將使用賦、比、興的詩句找出來。

生:一至三章的開始兩句是興,其餘都是賦。

生:還有第四章“彼爾維何,維常之華”也是興。

師:很好。下面我們看看一至三章的興詠唱的是什麼。

生:采薇,還有薇的生長過程,由“作”到“柔”到“剛”。

師:由“作”到“柔”“剛”暗示了什麼?

生:時間很久。

師:什麼時間?

生:戍守邊關的時間。

師:這在一至三章的賦中有沒有相呼應的內容?

生:“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

師:戍守時間之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狁之故”。

師:那些戍卒的生活狀況怎麼樣?

生:“靡室靡家”“不遑啓居”“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王事靡盬,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師:能不能歸納一下?

生:生存的條件很艱苦,與家人音訊不通。

師:很準確。這樣的生存狀況下,戍卒們的內心會怎樣?

生:討厭、怨恨戰爭,思念家人,想早點回家。

(板書:

章 興賦

一二三作、柔、剛戍守之久■狁之故怨戰

條件艱苦音訊不通思歸)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分析第四、第五章。第四章的興寫的是什麼?

生:常棣花開得很盛。

師:由常棣花之盛起興,反覆詠唱的是什麼內容?

生:馬很高大、強壯,還有他們的武器裝備。

師:這兩章爲什麼要詠唱這些內容呢?

(學生沉默不解。)

師:大家不理解的話我們就先把這個問題放在一邊,看看第四、第五章還寫了什麼。

生:“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狁孔棘”。

師:日日戒備、不敢定居,說明了什麼?

生:戰事頻繁。

師:大家再回過頭考慮一下爲什麼要詠唱戰馬、裝備。

生:詩並不是正面寫作戰的情景,而是通過戰馬、裝備間接透露出戰鬥的激烈,反覆詠唱就是說明戰事頻繁。

師:說得非常好。戰鬥激烈、戰事頻繁,進一步流露出戍卒們的--

生:怨戰和思歸。

(板書:

章 興賦

四五常棣之盛馬、裝之盛戰事頻繁思歸)

師:大家把第六章一起讀一遍,看看寫的是什麼。

(生朗讀。)

生:歸途中戍卒的心情。

(板書:

章賦

六〓歸途之情)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多麼典雅動人的詩句啊。關於這四句詩,老師給大家看一些資料。(課件展示)

相關評說:

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劉義慶《世說新語》)

謝公,指謝安。遏,謝玄的字。毛詩,由毛亨、毛萇父子所作的《詩》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人體物之妙,侔於造化。然皆出於離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觀物亦真。(王國維《文學小言》)

侔,相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

師:謝玄沒有說爲什麼喜歡,但王國維先生看到了這幾句詩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寫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楊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則從修辭的角度,看到了樂景寫哀和哀景寫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初我出征的時候,內心是多麼的悲傷和不捨,可身邊的楊柳卻輕柔拂動,是那樣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卻用來寫悲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現在能夠回家了,路上卻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實,這相當於我們現代的什麼修辭手法?

生:反襯。

師:對,這種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手法在我們古代的詩歌中經常用到,現在舉一個例子,請大家分析。(課件展示)

拓展閱讀:《行宮》(唐·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學生讀詩、思考。)

生:這首詩也是以樂景寫哀情,紅花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宮是一副衰敗的樣子,白頭的宮女也已青春不在。

師:對,以紅花來襯寥落行宮和白頭宮女,表現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和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沒有注意第四句詩中的“閒”字?

生:“閒”應該是無聊的樣子。

師:與紅花相對呢?

生:紅花美景與無聊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的哀怨。

師:很好。一首小小的詩中三處樂景寫哀,大家都準確地分析到了。對剛纔說的王夫之的論斷,有人表示懷疑,認爲“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根本沒有“樂”可言,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然後說說你同意哪種觀點,如果是同意寫“樂”的,說出“樂”在何處,如果是同意寫“哀”的,也要說出“哀”在何處,如果有不同於這兩種看法的,也可以談談。

(學生思考並討論。)

生:我認爲是寫“哀”,第六章寫得很明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歸心似箭,但由於大雪天氣,歸程被耽誤了,而且又渴又飢,所以內心充滿悲傷。

生:我也認爲是寫“哀”,但我覺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遲遲,載渴載飢”,因爲戍守的時間比歸程的時間長多了,而且戍守時也提到“載飢載渴”,所以歸途中的這些遭遇比起戍守時已經好多了。之所以能夠回家了還感到悲哀,主要是因爲第五章提到“■狁孔棘”,作爲一個愛國的戰士,敵人並沒有被完全擊敗,還有那麼多的戰士“靡室靡家”,所以雖然自己馬上將“有室有家”,但心裏並不快樂。

(很多同學點頭表示贊同。)

生:我認爲是寫“樂”的,雖然路途不便、載渴載飢,雖然敵人沒有完全被打敗,但自己畢竟能回家跟親人團聚了,這樣的歡樂可以沖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雖然寫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卻實實在在地在寫“樂”,是用哀景寫樂情。

生:綜合剛纔幾位同學的觀點,我認爲戍卒的心情是複雜的,既有歸家之樂,又有歸途不順、戰爭沒有結束之哀,所以不能簡單地用“哀”或者“樂”來概括。

生:我也認爲應該是一種複雜的心情,但我覺得戍卒的“哀”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人公戍守的時間很長了,有一點“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感覺,自己的大好青春消耗在戰場上,所以在歸途中想到自己青春不再而悲傷。

(很多同學都贊同這個觀點。)

師:剛纔大家的討論非常好,都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觀點。至於“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到底是寫“哀”、寫“樂”,還是“哀樂”皆寫,大家可以見仁見智。其實大家的討論已經超越了“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兩句,已經在結合全詩來探討詩歌的內涵了,這也正是我讓大家討論的原因之一。請大家再來看這一首詩。(課件展示)

相關鏈接:《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師:詩人爲什麼“近鄉情更怯”,而不是情更“切”?

生:因爲“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很長時間沒有和家人聯繫了,心裏有一種擔憂。

師:對啊,那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體會主人公“莫知我哀”中的其他含義呢?

(學生恍然大悟。)

生:主人公與家人長久沒有聯繫了,心裏和家人彼此牽掛着,但都不知道對方怎樣了,所以在歸途中有一種擔憂。

師:非常準確,主人公哀傷的原因可能不止一個,但我們要體會到深層次的原因:時時思念着歸家,卻很久沒與家人通音訊,等到現在終於可以回家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涌上心頭--家人還好嗎?面對自己的將是什麼狀況?那是對家人命運、自身前景的極爲沉重乃至不祥的預感。而這一切都源於戰爭!最後請大家再把詩歌朗讀一遍,體會主人公對迴歸的思念、對家人的擔憂、對戰爭的怨恨!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