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詩經·采薇(節選)》教學反思

1. 立意不高,容量不夠

這堂課我只上了三十幾分鍾,而且寫話就佔用了很長時間,感覺交給學生的東西很少。 “《詩經·采薇》是中國文化的原典,是基於“楊柳依依”的意象,自《詩經》後,成爲中國文化中最經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點。”對於這一點,我有一點點認識,但是沒有這麼深刻,因此解讀上、設計上都沒有體現出來,深感文化底蘊不夠。我甚至企圖用拓展的詩句讓學生理解“楊柳”的文化意蘊,學生聽得稀裏糊塗,沒有學生可以答上來。

學生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意、詩境、詩情都還沒感悟,就開始拓展, “原典”上的落實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僅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麼?往其實是戰爭的需要,需要告別鄉親,需要告別家人,往,是離別,是離鄉。只有有了這樣的理解和體驗,孩子們才能對後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體會。

思路問題。從《詩經》以後,纔有了很多以柳入詩。結果我卻用另外的詩來說明“楊柳”的含義,牽強地告訴學生“柳”就是“留”的意思。這樣的思路很明顯是錯誤的。應該是解讀完經典的意象之後再拓展開去,朝着送別詩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師們提到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楊柳岸、 晚風殘月”等。

2.情境創設不足。

在體會“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大雪紛紛滿天飛,面對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麼?希望學生在情感積澱與想象中明白到“我”經歷了思念、征戰、傷痛的苦,從而明白到“我”雖然回來了,但是已經是滿心滿身的傷痕了。但是學生都只提到了思念親人,沒有真正體會詩人內心的悲涼。我應該在這之前給他們把情境創設好。

3.對比這一寫作特色挖掘不深。

“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這兩個場景不僅是描繪了兩處景色的對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這個心境不僅僅是離別時的不捨與回來時的悲傷,更重要的是,楊柳依依的春景象徵了詩人離去時雖是不捨卻是青春勃發的,而經歷了戰爭的傷痛之後他的心境卻是一派寒冬的蕭煞景象了。在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