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阿房宮賦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阿房宮賦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房宮賦高一上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房宮賦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2、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教學課時

兩課時

預習學案

1、瞭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晚唐傑出的詩人。爲別於杜甫,後人稱之“小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以別於“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別墅在樊川(長安縣),故名)。

本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來大興土木,廣徵聲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宮爲題,借古諷今,意在諷喻皇帝借鑑秦亡的歷史教訓,否則將重蹈其覆轍。

2、瞭解文體

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它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詳細地敘述)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諭之意。

二、賞析學案

1、文章題爲“阿房宮賦”,都鋪陳誇張地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在寫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極力描寫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第二段:極力描寫阿房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宮這樣的建築、生活說明秦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因而殘酷剝削、橫徵暴斂——導致滅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諷今,併爲下文的議論做好了鋪墊。

2、爲議論的兩段概括主旨,注意體會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導致滅亡(不恤民力導致滅亡)。

第四段:諷喻唐統治者要愛護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轍。

3、課文末出現了四個“後人”,都分別說的是什麼人?

回答提示:“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的“後人”暗指唐統治者。

其餘第一個“後人”指秦以後的統治者;

第二個暗指唐統治者(敬宗李湛);

第三個暗指敬宗以後的統治者;

第四個暗指唐統治者(敬宗之類)。

4、文末一段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根據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來(二條)。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其二: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

倚疊如山。

5、本文借古諷今,你還學過這樣的文章嗎?舉例說說。

回答提示:《六國論》以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以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爲鑑、不應爲遼和西夏積威之所劫而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苟安。

6、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7、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築的?爲什麼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築之外觀。接着,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爲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丰姿盛態就顯現於讀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