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古詩《芙蓉樓送辛漸》教案設計

六年級古詩《芙蓉樓送辛漸》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9K 次

 學習目標:

六年級古詩《芙蓉樓送辛漸》教案設計

 ⒈知識與能力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能默寫古詩。

⑵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⒊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感悟詩人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揭示課題

⒈複習:離別這種情感自古有之,與友人分別時或是表達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這種種的離情別緒都凝聚在這字字凝練的古詩中。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送別詩?

⒉揭題:今天,我們在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板書課題,齊讀。

⒊解題: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

“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⒋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擅長寫七言絕句,後人譽王昌齡爲“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⒌寫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爲“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爲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二、初讀詩文,初步感知

⒈自讀,讀準確,讀流利。

⒉藉助註釋想想詩句的大體意思。

⒊多種形式朗讀。

 三、自主交流,理解詩意

⒈自主理解字義:

⒉交流詩句之意:昨夜,秋雨綿綿灑滿吳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獨的楚山。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中的冰一樣純潔。

  四、品讀詩文,賞析感悟

⒈品讀前兩句詩

⑴請大家默讀前兩行,看看都寫到了哪幾種景物?(雨:什麼時候下起了什麼樣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山:在作者眼裏楚山什麼樣的?詩中還暗含着兩個人物)

⑵“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表現一種怎樣的氣氛?(“連”“入”兩個動詞寫“寒雨”的綿綿不斷和無聲無息,渲染出離別時的暗淡氣氛。)“楚山孤”表達作者怎樣是情感?(表達詩人離開朋友時的強烈的淒冷孤寂感。)

⑶前兩行有一對錶示時間的詞語:“夜和平明”,王昌齡一共寫了兩首,這首是天亮時在芙蓉樓送別辛漸時所作,另外一首描繪的是是前一天夜裏兩人在芙蓉樓裏飲酒話別時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詩)

師:窗外秋雨綿綿,芙蓉樓內二人相對而坐,飲酒道別,這此情此景,給你一種什麼感覺?(淒涼,憂愁)。這種情感凝聚在詩中的哪個字中?(孤)帶着這種感覺,再讀前兩行。

師: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後來因事被貶滴嶺南,在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詆譭,再次被貶爲龍標縣蔚,龍標鎮非常偏僻,曾有許多的官員被貶於此地。他一生生壯志未酬,與好友分別,心中怎能不孤單,苦悶呢?

⒉品讀後兩句詩

⑴讀一讀這兩句詩,說說你的感受。(詩人還在寫自己的離愁別恨嗎?詩人筆鋒一轉,從淒冷孤寂中振作起來,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詩人沒有再過多地抒發離愁別緒,而是借辛漸向遠在洛陽的親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麼,詩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麼呢?(不因兩次被貶而改變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即高潔清廉。)哪些字詞告訴了你詩人的信念?

冰心:從字面可以解釋爲?詩人想用他說明什麼?

玉壺:玉壺是什麼樣子的呢?(裏裏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

⒊歸納主題:《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送別友人的表白,不僅烘托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表明詩人永葆高潔清廉品質的崇高氣節。

⒋表達手法: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⒌指導背誦。

  五、拓展總結

⒈人生自古重離別,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⒉總結:人生自古傷離別。可是今天的離別不正預示着明天的重逢嗎?只要我們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們懂得堅持,只要我們學會珍惜,我們的離別將不再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