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安恩與奶牛》教後反思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安恩與奶牛》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教後反思: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安恩與奶牛》教後反思

短篇小說《安恩和奶牛》是丹麥作家約翰尼斯·延森的名作,小說淳樸的人物形象和奇妙的構思感動着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該小說被補入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單元的主題是“親近文學”,教師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對文學的認識,體會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心境以及滲透在文中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充分感受文學作品的美,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親近文學”。

面對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關於閱讀小說的方法指導,不適合提太高要求。小說篇幅短小,情節也不復雜,但細節描寫傳神逼真,構思奇妙引人入勝,巧設留白引人遐想。安恩對奶牛喜愛、尊重、憐惜、愛護,奶牛是她生活中的夥伴,她把奶牛當成和自己同類的生命看待。尤其是三個“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安恩是偉大的,能夠讀懂牛的孤獨,理解牛的孤獨,解除牛的孤獨,這樣的主人是偉大的。難道只有我們人會感到孤單寂寞嗎?奶牛也會的。能夠把動物當作人來看待,算是愛心無限了。我們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和動物的和諧。

可能會有同學說是安恩的“愛心”,僅有愛心是不夠的,也是膚淺的。當我們再仔細地在文字中徜徉的時候,當我們把視角對準安恩的心靈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安恩也是一個孤獨者,或許只有孤獨者才能理解孤獨者的孤獨。你看,小說的第一節,花了二百多字寫安恩的外貌,一個來市場買賣的人完全用不着精心打扮自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安恩顯然是爲了引起別人的對自己的注意,作者也說“也許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注意她什麼呢,也許是要別人來關注她,和她說說話,這是一個“靦腆羞怯”的鄉下老太太的基本心理需求。同樣我們再來看文章的最後,安恩這裏連用了三個“我們”,在安恩的意識中,她早已把孤獨的奶牛視爲自己的同類,或許有點同病相憐的味道,起碼是相依爲命。

“這頭奶牛太孤單了!”這何嘗不是她自己寂寞心靈的一聲吶喊。 故具體到本課教學,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佈置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處理生字詞,標註自然段序號,搞好預習是關鍵。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帶動學生採用“問—尋—品—評”“四讀”導學模式,展開課堂討論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把文章讀懂讀透,把握情節發展,人物形象分析,最後小說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突出作品主旨“關愛動物,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同時引發學生的一些深層思考,一步步觸摸作品的靈魂,感受文學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親近文學之情,進入文學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