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搭石》教學設計及反思

《搭石》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5W 次

  《搭石》教學設計

《搭石》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生動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美的。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激趣導入。

  二.學生自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

2.小組合作學習。

(1)每個小組課前準備一套生字詞卡片。

(2)組內互相檢查,字字落實。

3.重點指導。

“漲”和“間”是多音字。

4.要求寫的字,學生先自己字形,然後臨寫,比較。糾正。

5.教師根據學生寫字時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指導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你覺得哪些詞寫出了老人一心一意爲他人着想的品質?

“無論怎樣”“只要”“一定”“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行動地刻畫了老人認真細緻的動作,表現了老人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優秀品質。

3.指導學生想象畫面。

(1)老人踩到了不穩的搭石,心裏會怎麼想?表情、動作又會怎麼樣?

(2)在挑選合適的石頭時,會怎樣想怎樣做?

(3)滿意離去時,會是怎樣的心理、表情、動作?

4.學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畫面,體會老人的心靈美。

5.指導感情朗讀。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二.繼續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學習第3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三自然段。

(2)討論:作者是怎樣描寫一行人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的?

“像輕快的音樂”“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3)引導體會“構成了家鄉的地道風景”。

2.學習第4自然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思考:作者寫了哪兩個事例?

(3)指導回答。

(4)交流:從“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直到溪邊……”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這兩個事例中,我們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諧的畫面,也能夠感受到畫面中人物的美好心靈。

3.學習第5自然段。

讓學生結合前文暢談對這段話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借搭石所要讚揚的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個性美。

  三.指導朗讀全文。

  四.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組交流。

  六.全班交流。

  《搭石》課後反思

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本節課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懂得: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臺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會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搭石》上完後,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課件,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我要學生動筆在文章空白處中寫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

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理解有時會超越教師的設想,這是教學相長的好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從中汲取營養,用於再教學時啓迪學生的思維。課文最後一句話“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這句話怎麼理解?說真的,這句話含義很深刻,我認爲對四年級的小學生未免太難了。因爲文章語言表面比較易明,但內涵隱晦,作爲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四年級的的小學生?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爲單位展開討論,最後有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安排在課文的最後,作者是不是要用來點明中心呢?而課文的中心就是要讚揚鄉親們,那讚美搭石就是讚美了鄉親們。”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表面是寫搭石靜靜地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實際上就是寫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同學在學習時,碰到問題能去動腦筋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鼓勵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爭論,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從而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爲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爲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

“爲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課改的核心,作爲教師,教學中不是爲教案負責,而要時時處處爲每一個學生着想,把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每個孩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真正使每一個孩子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