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精選3篇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7K 次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1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精選3篇

 一、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煉,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着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 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2

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作“詩仙”。他的詩一方面豪邁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優雅自然之氣。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或爲豪放派,或爲婉約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兩派的精華,而且能自然地將其匯容。單憑這一點,他就可以在詩壇獨領風騷。

拿《望天門山》這首詩舉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一個"斷"字就生動地表現了天門山山勢險峻的特點。人們眼前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在很久以前身高萬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門山一劈,頓時山石崩飛,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條裂縫。而洶涌的楚江水由西向東奔騰而至,一下子將裂縫衝大,形成了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景象。這是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情,而"斷"字就是表示一種急促有力的動作。李白選用這個字真可謂獨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絕倫。一瀉千里的大江,在人們不注意時突然轉頭衝了回來。這種氣勢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過頭向你猛撲過來。你雖然知道情況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卻已經完全僵住了,無法動彈一下。這種能讓你心跳加速的描寫,除了李白誰又能寫得出呢?後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出"字賦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動感。人們可以想象兩邊山崖走向遠方的情景。前三句氣勢恢弘,節奏緊促,而第四句卻筆鋒一轉,一切都彷彿慢了下來,最後定格在一幅畫面上:夕陽西下,將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灑向湖面,就在這時有一葉輕舟從遠方飄蕩過來。作者由動寫到靜,由緊張寫到舒緩,作者就在一緊一緩之間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詩仙"的稱謂的確是名副其實。李白的詩之所以與衆不同,是因爲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灑脫、高潔使他的詩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詩是人思想的載體,人又是詩的基礎。所以李白在詩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爲他有不同於凡人的性格。也許過去有很多的詩人想去模仿他的詩風,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的名氣能超過他,那時因爲他們無法像李白一樣作生活中的仙。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詩仙"只有一個,那就是李白。

  小學五年級上《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3

  碎思一:關於解讀中爭議較大的三個問題

確定了執教內容,才發現這首詩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關於這首詩的文本細讀爭議太大了。比如:

1.李白之“望”,立腳何處?是“孤帆”上還是江岸邊的某處?

2.“至此回”的“回”是“迴旋”還是“迴轉,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