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這樣成長讀後感範文

人這樣成長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1人這樣成長讀後感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人插在稻田的中央,用來驅趕叼稻穀的麻雀等。寒假裏,我讀了葉聖陶爺爺寫的《稻草人》。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說,不能動,和現實生活中似乎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腸很好,一心想幫助受傷害的人們。

人這樣成長讀後感範文

這個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個年邁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爲傷心過度,她落下了動不動就流眼淚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幾年鬧水災,莊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乾癟癟的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皺紋。這一年,稻子長得很壯實,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敵——一種灰色的蛾子飛來了。它們在稻葉上安了家,肆無忌憚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們並不把他放在眼裏。稻草人想到主人乾癟的臉,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運,心裏像刀割一樣。稻草人使勁地扇扇子,可是蛾子們還是繼續放卵,然後從容不迫地飛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訴老太太,可他不會說話,他好傷心……

河裏傳來一陣咳嗽聲,原來河面上停着的小船裏躺着一個病重的孩子。他用輕微的聲音叫媽,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響。他的母親是個漁婦,靠捕魚爲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漁船上哪裏有茶呀?婦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給他喝。婦人捕到一條鯽魚放在桶裏,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腳下。稻草人多想燃燒自己爲孩子燒那條鯽魚補補身子,多想拆開自己給孩子一些溫暖。但他只能一動不動地呆着,他傷心極了……

突然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婦女的哭聲驚醒了。原來她的丈夫把家裏的錢財全賭光了,最後想把她給賣了。她走投無路,想到了投河自盡。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輕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漸漸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卻什麼也做不了。他傷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幫助身邊的人們!爲了驅趕破壞稻穀的灰蛾他使勁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訴老太太爲了挽救生病的小孩他想變成被子給孩子溫暖爲了阻止婦女跳河他流盡了眼淚。

最後,稻草人倒了!不是因爲他怕辛苦,而是因爲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樣碎了。於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麼崇高!處處、時時爲別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爲別人多着想一點,多獻出自己的一點愛,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像那首歌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

  2人這樣成長讀後感

暑期,有幸拜讀了由張文質老師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的《迷戀人的成長》一書,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展現在我的面前;合上書本,再次回味書中的內容,只覺得有好些東西在不斷的叩擊我的胸膛,叩擊我教育生活中的矇昧和無知,同時也在填補着我因貧乏而造成的精神空缺!那活潑的課生動的笑臉、深刻的見解讓我走進了原本遙不可及的問題:教育,應該關注生命的體驗。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生命是豐富多彩且極富個性的。因此,追求個性化是生命生長的本然迴歸。假如每個人的個性都趨於一個模式,那麼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的存在也將索然無味。然而在我們的教學中,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爲了自身的生存,我們常常不得不用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方法、同樣的節奏去對待他們。結果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斷的通過格式化的“教育”,培養出一個個差生,然後又毫不留情的把他們推向遠方;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把極富個性的生命“模具化”、共性化、統一化。儘管我們都清楚:沒有差生、只有差異,但仍然“樂”此不疲。反思我們的教育,關注生命,是否應該方位更加全面呢?換個角度感悟,你會發現常常是柳暗花明,仔細聆聽,你會發現不同孩子每一方面的健康成長都是如此美妙的旋律!教育是特殊的職業,他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始終相信每個鮮活的生命都能奏出精彩的樂章!

激活課堂,挖掘生命潛能。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經驗豐富的小學數學老師,對課後的某道習題找出了三種解決方法。但當他把用作講解的時間留給學生的時候,在二十分鐘不到的時間裏,孩子們居然找到了七種答案,其中有的甚至是老師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從未想到過的!看到這裏,我不得不爲過去種種自以爲是的給學生毫無保留的講解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痛苦。在一次又次的“教答不教問”的課堂中,我真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無情的偷走,有多少生命的潛能被殘酷的埋藏?沒有了自我的發現,沒有了得到賞識的機會,除了生存需求外,作爲一個生命,他們還有多少層次需求得到了滿足?在老師匆匆的講解中,又淹沒了多少生命拔節的聲音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維,傳統的班級授課制教師反覆的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不願意動腦筋。我在上課向學生提問題時,發言的總是少數同學,好多同學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感覺。這顯然是教師包辦過多的後遺症。杜郎口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成爲學習真正的主人。

  3人這樣成長讀後感

《迷戀人的成長》以素樸真切的文字,糅雜了一線老師的經歷、感悟、智慧與激情,讓人感慨萬千。

當一個人投身到教育崗位後,他的生命就與教育教學緊緊地關係在一起了,而課堂則是他進行教育教學的主戰場,離開了課堂,他的教育生命也就結束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珍惜我們的特殊生命呢?

首先,我們應該熱愛我們的事業。一個對生命不熱愛的人,他就會潦倒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甚至連鍾都懶得去敲。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他會努力地去提高生活的質量,去極力跟上時代的發展,讓生命的火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樣,熱愛教育生命的人,也必然會去關注教育的發展,教學的變化,會特別關注教育的新理念。因此,他就會努力去讀書,努力去鑽研教學,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研究型的教師。俗話說“站得高才看得遠”,高瞻遠矚,只有佔領了教學的至高點,才能高屋建瓴,遊刃有餘。

其次,要研究課堂。研究課堂當然離不開研究教材,一個連教材都沒吃透的教師是造就不了好課堂的;但這遠不夠。課堂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的,因而是鮮活的、流動的,隨着教學活動的進行會不斷產生新的教學資源。因此,研究課堂重要的在於研究學生。上課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進入課堂的,而備課決不是隻備教材,還必須備好學生。課堂教學必須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展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材只是教學的背景,站在前臺的應該是學生。當然,心有學生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瞭然於胸,研究教材與研究學生是相輔相成的。

再次,教學的功夫要在課堂上。我們常見教材研究不到位、學生研究不到位等一系列的問題,這是因爲我們花這上面的時間實在太少,是因爲我們讀書不夠,因而理念跟不上,知識太陳舊。那麼我們的時間那是去了?問題在於我們的許多時間放到了課堂之外去了。我們可以算一算,我們的備課時間與輔導時間成怎樣的比例。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中,人就會麻木:蝨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教師的知識是需要不斷更新的,不學習、不充實,課堂教學必然成爲一潭死水。宋代的朱熹說得好:“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教給學生一杯水,現代的教師應該有一缸水,而且應該是活水。

這是我的一點讀後感,也是我近來常想的事。從教已經有十餘年了,難免會有“疲憊”之時,從書中獲得了些許“生命”的震撼,說說心裏話,願與和我同齡的老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