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選22篇)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6W 次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選2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精選22篇)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

“我要上學呢”,每當我想起影片中那個八歲小男孩張建華的這句話,電影《馮志遠》中的畫面便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難忘沙海中年輕英俊滿腔熱誠的馮志遠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難忘馮志遠曉之以理走訪學生家長的情景,更難忘馮老師離開鳴沙中學時學生手捧蠟燭與他依依惜別的情景。

我在上中學時也曾聽老師分析講解並熟背過《岳陽樓記》這篇散文,但給我震撼最大令我終身難忘的卻是影片中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那場朗誦,那是怎樣的意境又是怎樣的情懷,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最好的詮釋,我會以別樣的情懷再讀《岳陽樓記》,感受“心曠神怡,寵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懷———

當張建華在病牀前雙手緊握馮老師的手說出“老師,學生不孝”時,我的眼睛潮溼了,這句話飽含着學生對老師怎樣的熱愛和不忍啊!如果沒有馮老師,也許張建華的命運將會改寫,許多人的命運將會改寫。馮老師雖然離開了三尺講臺,但他熱愛學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將永遠鼓舞激勵我們所有的從教者!

電影觀後所感,以期與諸位同仁共勉之!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2

上週三,我和學生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動。我想,同樣作爲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爲了教育事業,爲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二年如一日,默默的爲學生耕耘着……馮志遠,一位支教寧夏42載,傾心教化萬人而淡泊一生的師者,用對祖國、對事業、對學生的大愛,凝鑄成高尚的師魂,如一方堅而不脆、拙然如璞的賀蘭石,在歲月風沙的磨礪中,執著地守護着心中那片希望的綠洲。

在馮老師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師的光榮,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學生,而自己真正又爲學生做了什麼? 同馮老師相比,我們缺失的是真正的愛,是對所有孩子的愛。我們如果像馮老師那樣,多份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像馮老師那樣多一份對學生的真愛,也許我們的學困生就會減少,我們的課堂就會妙趣橫生,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可愛。與馮老師相比,我們做的太少太少了,使我找到了自己今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方向。雖不能像馮老師那樣,將畢生經歷投入到教學中,但會以極大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最終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諦……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3

11月24日,我校全體教師集體收看了電影《馮志遠》。在那90多分鐘的時間內全場肅然,伴隨着風沙、駝鈴,我的心逐漸下沉。雙目失明、身體癱瘓、窮困潦倒、居無定所,可憐的人兒,悽苦的人生。我爲馮老師鳴不平。帶着滿心的沉重,我離開了校園。

1949年的大學畢業生是何等的彌足珍貴。對於當時百廢待興的祖國來說,哪裏都需要他,可以說,他不管走到哪裏都是爲祖國做出貢獻。他爲什麼要到那沙漠邊緣,而且一待就是40多年?晚飯過後,我再次走近馮志遠。

“我要上學!”這是一個8歲孩子的心聲。然而,迫於果腹之需,更多的父母選擇了讓孩子輟學。“我不喜歡上語文課。”這是孩子們對語文學習的評價。“父親病了,賣了紅棗好買藥。”這是曠課孩子的解釋。重溫這些情景,我讀懂了馮老師爲什麼要去那邊緣荒涼的地方。那是一片貧瘠的土地,那裏迫切需要教育的春風。

孩子們抓起老師碗裏的土豆,大口大口地吃着,連連發出“好吃”的讚歎;迎着風、踏着沙,老師和孩子們尋找着野棗樹;“壺裏的水是開的,告訴大家不要喝生水”……在這沙漠的邊緣,馮老師用自己的愛心營建着綠洲。還有那自制的沙漏、洋鐵皮發出的雷聲……從這些樸實無華的生活細節中,我理解了他,那風沙肆虐的地方孕育着脈脈的溫情。離別時刻,自制的燭火組成了星光大道。孩子們是沉默的,可眼睛流露了感激與不捨。如今電影電視等媒體中,星光大道屢見不鮮,可是何曾有過這樣真切的眼神。

“支教一生失明無怨,燦然一笑回望無悔”。這句話的是馮老師對自己一生的概括。網絡上登載了一張老人的真實照片。照片上瘦弱的老人笑得很開心。奉獻一生,無怨無悔。老人是幸福的!

追尋幸福,人之本能。對於幸福,每人有不同的理解。生而有伴是幸福的,衣食無憂是幸福的,人生無怨無悔更是幸福的。馮老師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失去了妻兒的溫情,乍看之下,他一無所有。細心品讀,他用自己的人生贏得了一丗美名。爲了孩子們更好地活着,他燃盡了青春熱血。儘管如今他躺在了病榻之上,但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很高。馮志遠老師得到了追尋的幸福。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4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是對教師這一職業偉大性的最好描述。但這種偉大同時也是由教師的師德體現出來的,教師職業道德的水平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成長。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學會做人。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爲學生樹立榜樣,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樹立爲人師表的榮譽感,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要保持較強的勤奮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良好的行爲習慣,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當好學生的表率。

馮志遠從教40餘年,但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執著的信念和博大的愛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種,馮志遠同志新婚不久就響應國家支持邊疆教育事業的號召,來到寧夏中寧縣鳴沙中學任教,後又主動轉到石空鎮關帝中學。清醒的責任意識,使他始終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國和人民的事業作爲自己無上光榮的使命;使他能夠承受奏方面干擾、誘惑和衝擊,保持長久內在動力,把祖國的需要當作個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價值與國家的發展建設聯繫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詮釋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刻內涵。我們現在比馮志遠所處的環境優越許多。向馮志遠學習就應該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撐和提升教書育人的效果,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震撼力,我們要深入學習馮志遠同志紮根西部、默默奉獻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熱愛教育、辛勤耕耘的樸實作風,育人爲本、矢志不渝的敬業精神,不斷增強人民教師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學生愛戴、讓家長滿意的教師。要以自己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爲人師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今後,我要以馮老師爲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以往我在工作中,有時會帶有急躁情緒,尤其在對待後進生時還不夠耐心,往往是批評多、幫助少,不能讓學生口服心服,從今以後,我要進一步加強自己的師德修養,對待學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鼓勵、多一份幫助,力爭做到愛生如子,紮紮實實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經常加強理論學習,提升自己的思想覺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讓自己無愧於教師的光榮稱號。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5

看了電影《馮志遠》心靈又一次被洗滌,靈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種爲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馮志遠——四十幾年紮根西北,獻身西北教育,一個典型的模範故事。後面,電影的展開與延續那麼平淡,平淡得幾乎讓我找不到什麼故事情節:浩瀚又缺少生機的黃沙漠,貧窮又落後的大西北,一個來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學畢業生,被安排到一間狹小的屋子裏開始了他的教書支邊生涯,與孩子的點點滴滴平凡的如沙塵……可是,當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我不得不承認:這次電影看得真正有意義!當看到失明後的馮志遠老師躺在病房裏的時候,我感覺喉嚨一下子堵得難受,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樣的一段人生啊:那個有着先天性眼疾的馮志遠老師,遠離了大上海的妻兒,在黃沙漫天的西北黃土地上無聲無響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無法執教。四十多年哪,這漫長的時間,電影沒給我們展示多少馮老師的生活困難,可是這四十多年的艱苦生活和嘔心瀝血的付出終於使他的眼疾復發,當滿頭銀髮的馮老師坐在桌前會爲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時的他耳邊是不是還回想着當年那個學生張建華單純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學呢!我也不知道馮老師眼前有沒有浮現出調到另一所學校時晚上房間外那兩排由學生手捧着爲他照亮道路的紅燭光,我更不知道馮老師腦海裏還記不記得眼睛剛失明時學校爲家長及學生負責不得不讓他停課時他心裏曾經的失落與傷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說,他曾經爲之付出的幾萬莘莘學子耳邊肯定會常常回響着馮老師課堂上朗朗的背書聲,腦海裏會展現出馮老師課堂上活潑有趣的情景,記憶中會浮現出與馮老師勞動時他娓娓動聽講述的三國故事……

這一切的一切,這平凡中的無私,不正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嗎?不,應該說是作爲一個人擁有高尚人格的最鮮明體現!

也許有人說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遠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兒,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陰留在了大西北,與黃沙爲伴,與貧窮爲伍,生活孤孤單單,可是我覺得:或許馮志遠老師就是爲那片黃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價值在那裏得到了體現與昇華,古人說得好: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我自始至終沒有聽到馮老師一句鏗鏘有力的話語,但我卻分明通過失明後的馮老師給學生背誦的那篇《岳陽樓記》中明白了他的心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如馮老師那樣的平凡而偉大者,才聚成了中華幾千年挺起中國的脊樑!而我無法不從這許許多多的中國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來中國人的那份堅忍、那份剛毅、那份大愛……正如馮志遠老師,沒有親情的付出,沒有索求的奉獻,才贏得了那麼多的愛戴,才譜就了讓人感慨涕零的奉獻長歌,我也才真正讀懂了馮志遠老師那段獨白中的深刻內涵:我是一顆種子,從遙遠的南方漂流到這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這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我願做一顆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那一顆顆會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6

看過了電影馮志遠我才深深的瞭解了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才懂得了什麼叫做蠟炬成灰淚始幹。作爲一名教師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爲教育教學工作者,馮志遠爲了教育事業,爲了學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爲學生耕耘着。

1958年,馮志遠響應國家號召,自願去到我國西部偏遠貧困山區支教,新婚一年,選擇離別,難道就沒有眷戀?不!在他的心中,有對上海的牽掛,有對幸福的依戀,更有對妻子的不捨,但更多的則是愛祖國,甚至愛祖國勝於愛自己呀!要知道響應祖國的號召就是馮志遠的畢生理想啊!

一個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從此以後就把他的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都奉獻在這荒涼的沙漠中……艱苦的工作條件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但是馮志遠卻在這裏整整工作了42個年頭!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馮老師仍然讓學生攙扶着,堅持給學生上課!他愛生如子,那暖暖的師生情,燙慰我們每個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寧夏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近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講臺,離開他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寧夏時。大街上滿是送行的人羣,主題曲遺愛在耳邊一直清晰,歌聲中,我是越發渺小。

深受感動的我淚水一次一次的奪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馮志遠是一個很平凡的教師,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報,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個平凡人,和世人一樣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領悟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意義。

“俯首甘爲孺子牛”,他的事蹟讓每一個觀衆堅信他真的把教育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在執行。有人告訴我像馮志遠這樣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於有千千萬萬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才支撐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關馮志遠的相關的報道,馮志遠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他所執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臺之後,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爲學生授課,他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桃李滿天下。這種忠於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愛生如子執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動,真的是感動,也許他的事蹟如今還鮮爲人知,也許他的事蹟還沒能感動中國!但是這個大漠裏的老師!是真真正正的感動了我I能他將影響我往後的一生那麼長久。

老師,一個多麼神聖而又偉大的字眼?一個影響着多少學子畢生前途的職業?馮志遠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篇最爲平凡,但卻極爲感人的執教生涯,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千千萬萬學生,老師的一個典範,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典範。

看罷影片和相關報道,除了感動,還有些許慚愧!我也是一名教師,爲自己一遇到困難就有畏難情緒而慚愧,爲工作稍微多點就喊累慚愧……馮志遠像盞明燈,他告訴我什麼叫奉獻,什麼叫獻身教育事業,什麼叫真正的教師,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將以馮志遠老師爲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尊重和熱愛學生,將教育教學作爲自己終生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7

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電影《馮志遠》就是最好的詮釋。具有四十七年教齡的教師馮志遠是那麼的樸實、簡單。那份教師崇高的職業精神,讓無數觀衆爲之感動。

影片一開始,退休了的馮老師望着陪伴他教師生涯的沙漏。沙子透過細細瓶頸下落,而他的眼神裏則充滿着對往日歲月的渴望。年輕時候的馮志遠,隻身一人來到了偏遠沙漠地區的鳴沙中學執教,前途就如同茫茫無際的沙漠,看不見一點指向。由於各種原因,學校輟學的學生增多,可爲了孩子們的未來,馮老師選取的是勸導家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讓孩子上學。不負衆望,馮老師教導下的孩子們日益進步,也和學生們打成一片。當得知學生抱怨語文課無聊,就創造條件,進行課堂表演。他們所表演的課文《海燕》在高聲朗誦和富有衝擊力的音樂下,更顯氣勢磅礴,也賦予了馮老師海燕般無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級領導的指示,馮志遠要調到別處任教。不捨老師的學生手捧蠟燭,夾道送別充滿淚水、不忍離去的馮志遠。

由於先天性的疾病,馮志遠的眼睛在教書三十多年後徹底失明。但是,他不顧學校領導的勸告,堅持在課堂上繼續他一向鍾愛的職業。最終,公開課《岳陽樓記》聲情並茂的朗誦感到了所有在場的師生,與其說是朗誦課文,不如說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學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緣由。馮志遠這一“生命不息,教書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學校全體師生,校長還專門爲他訂製了黑板,讓他板書時不會“重字”。學生當然也懂得了關心,每次老師的飯碗總會有更多的鹹菜。但是,身子始終還是撐不住,在堅持任教四十七年後,他離開了熟悉的學校,離開了讓他自豪無比的教書講臺。

在影片中,馮志遠並沒有多少在講臺教學的職業鏡頭,更多的是與學生之間的互助與明白,甚至在失明後幫忙困難的學生賣紅棗。老師固然能夠教會我們知識,但是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更多課本上沒有的,受益終身的道理。馮志遠是一個以身作則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了所有的學生,讓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還懂得更多,更多……教師,就是就應具有這樣的職業操守。無論在講臺上、講臺下,教師更就應學會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而這些受到影響的品德、思想不是任何知識能夠彌補的。

可惜的是,應對一個真實而且不錯的題材,編導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對電影進行更多的創新改造,與所有先進性教育電影一樣平庸,只是講了一個故事,加上說了一點道理。期望日後能看到更爲優秀的教師題材影片。期望有更多的優秀電影展此刻觀衆面前。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8

銀幕上,馮志遠肩背行囊,穿過茫茫黃沙,去尋找他支持的那年鄉村中學的時候,他在西部教書育人的無悔人生,就像大漠有駝鈴,清脆地在我的心頭回響。從當年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上海,拋妻別子,去到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寧夏中寧縣,並且在那裏紮根42年,這種選擇,需要多麼堅強的意志!

電影馮志遠用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當代教師的楷模馮志遠的形象。

西部地區的學校,教學條件簡陋得難以讓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師,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課了,但馮志遠不是,他獨闢蹊徑,獨具慧眼,獨出心裁。上高爾基的海燕一課,他讓學生找來藍色的牀單,抖動起來當作翻卷的波浪;他讓學生找來大塊的鐵皮抖動起來當作怒吼的驚雷;他讓學生分扮成海燕、海鴨、海鳥、海鷗,表演它們在暴風雨來臨時的種種情態;他讓新來的同事用風琴演奏,製造出讓人熱血沸騰的氣氛;他自己則聲情並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課文中,激情迸發在課堂上。這一課,不僅讓他的學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詩海燕的意境,體味到高爾基對革命的覺悟呼喚,也讓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觀衆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業、他的專注、他的執着。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失爲一堂充滿活力的課型。我想,在馮志遠從教的生涯中,這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精彩的鏡頭肯定會有許多,因爲,他是將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書育人上來,就像是燃燒的蠟燭一樣,他是真正做到一切爲了學生。在這樣的老師面前,沒有條件也是可以創造條件上的啊。而處於教育教學的條件相對要優越許多的我們,不是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我們該如何運用好身邊的條件,去獲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去爭取最好的教學質量?

電影中我們還看到,西部地區因爲貧困使學生被迫輟學。馮志遠的心裏,是一個也不能放棄,一個也不能少。他反覆而又耐心地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甚至爲了不誤學生上課,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在集市上去幫學生賣農產品。這個鏡頭讓我的心爲之一顫。這是怎樣的一種大愛啊。回想自己從教30年,上門勸學的事也是常做,但總是口頭上講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當作學生家人一樣的身份來想問題,還真是沒有過。相比之下,我的勸學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難怪我的勸學效果總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別感人的,還在於馮志遠雙目失明之後,本該回上海休息治療,但他念及當地還有許多學生需要他,他也離不開西部的講臺,他堅持着走上講臺,憑着他超人的記憶,爲學生授業解惑,這種精神不就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精神的真實寫照麼?

正是他的無私奉獻,像燭光一樣照亮了學生的成才路,寫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調離那所鄉村中學時,那麼多學生手捧小油燈爲他送行,這個畫面讓我的淚潸然而下。一個只懂得奉獻的人,一個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稱出他在人們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從影片中我們看到,馮志遠將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不,是一生的光陰,都奉獻給了西部的教育事業。42年,對自己的家庭來說,在某種程度上,他是有愧的.。但電影中,馮志遠的一言一行,又分明讓我們看到,他追求的是大寫的“我”字,是大寫的“家”字,他是無悔的。這種“大我”、“大家”,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和體會的麼?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9

有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過一句非常平實但又富有哲理的話: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看了電影《馮志遠》,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句話。

1958年,隨着一聲悠長的汽笛聲,滿載着上海支援寧夏文教大隊的列車緩緩地駛離了上海站。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着簡單的行李,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四十二年啊,人生有幾個四十二年?馮志遠老師,把他的青春和一腔熱血奉獻給了大西北的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寧夏千千萬萬個孩子們。他用四十二年來堅守着一個信念:一定讓大西北的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就這樣,他住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用冒煙的土爐子做飯,自己動手用藥瓶改制煤油燈,創新教學方法,爲了把綴學回家的學生返校上課,他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裏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他用四十二年證明了自己是一個精神的強者。也正是這種信念的力量鑄就了馮志遠這個偉大的平凡教師,成爲我們學習的楷模!

學習馮志遠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是教師最起碼的責任;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們向馮志遠學習就應該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撐和昇華教書育人的效果,增強教學內容的說服力和震撼力,以應對互聯網覆蓋全球的今天。

馮志遠不懼清貧,不懼寂寞,遠離妻兒。他不是沒有常人的情感,"我已經快十年沒摸到兒子的手了。"他愧疚地說:"我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對不起妻兒。"但是"如果現在讓我選擇,我還願意當老師…"他把追求與奉獻當成一種責任,甚至當成一種享受。因此,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不論需要付出多大代價,他都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馮志遠支教整整四十二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一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

看到這些,也使我回想起我從教多年的教學歷程。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教師工作中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感情的投入給學生可親、可信的感覺,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具體來說,就是嚴格要求與熱情關心相結合,知識交流與感情交流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課後服務相結合,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相結合,一個教師,具備這些,纔是一個優秀師者的良好素質。所以,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爲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爲益友,我又必須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這樣學生感到老師可親不可懼,可信不可疑。實踐證明,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可親纔可信,可信所講的道理纔有說服力。這也就是教師教書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

當我看到馮志遠老師因沒有時間治病,最終導致了雙眼的失明,而且還要求站講臺的時候,我哭了,而且泣不成聲。我想,這不只是感情的脆弱,我是真的感動了,被這個大漠裏的老師,被這種偉大的師魂!我真想大喊一聲:馮老師,你是我的楷模!

馮老師的從教人生,充分說明了平凡可以鑄就非凡,非凡也總是從平凡開始。他把教師這份工作當成神聖的事業,而且幾十年如一日,這就是不平凡。

我想,要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確非易事。一是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就做好工作而言,事業心是前提,責任感是保證。事實一再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最簡單的工作也會經常出錯。二是要有恆心和毅力。平凡崗位是最考驗人的,不是信心,而是恆心。凡是在平凡崗位幹出成績的,都是能夠一如既往堅持的人。持之以恆、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應該成爲我們每名教師的品質,這就是電影《馮志遠》給我的啓迪!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0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電影《馮志遠》。觀看了這部電影后,我受益匪淺。

這部影片講的是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丟下了一歲多的孩子,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寧夏鳴沙中學任教,四十年來,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生,而自己卻雙目失明的感人事蹟。透過銀幕上馮志遠點點滴滴的育人事蹟,一個愛崗區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展現在了我的眼前,令我激動,催我沉思……

他的行爲十分讓我感動。馮志遠老師爲了教貧困山區的學生,離開了上海優越的工作環境,離開了他的親人,一去就是四十年,這四十年內,他不計個人得失,總是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孩子們,關心着孩子們,讓他們在缺乏物質條件的山區下健康地成長,儘可能地接受教育。爲此,他的眼睛因時常勞累不能休息而雙目失明。他爲山區孩子付出了那麼多,可見他是一位如此負責任的教師啊!

我們與馮志遠相比,真是天壤之別。他對待工作是多麼認真、仔細。而我們對待學習,卻是馬馬虎虎,連馮志遠老師的百分之一都不夠。我們要向馮志遠學習,學習他深入鑽研教學內容,研究教學對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帶動深入的思考,把教書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片中馮志遠老師精心設計的《海燕》一課,讓那些沙漠裏的孩子們第一次體會到了大海,那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深深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精神受到了洗禮,這個場面不就是教書育人的寫照嗎?

馮志遠未放棄追逐他的夢,雖然他已經退休,課室裏的每一塊粉筆,每張桌子都留下歲月的痕跡。我終於體會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1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信念支撐着你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馮志遠,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名字,叫響了整個中華大地。

有人說你像海燕,如海燕一般的在蒼茫的沙漠中展翅翱翔,不畏艱難。在寧夏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你奮鬥的足跡,細數每一個你跟學生在一起的日子,我相信你一定是幸福的,因爲你曾經說過: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光。

也有人說,你像明燈,驅除了夜的黑暗,彰顯了人性的光明。馮老師,你還記得你離開鳴沙中學的情景嗎?你用心點亮的心靈之火,照亮了你前行的路。這一路走來就是四十多年,而你卻走得如此坦蕩、走得無怨無悔。

“生命應該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這不正是對你一生的最好總結嗎?在三尺講臺上你用豐富的知識和高尚的人格鑄就了生命的輝煌。默默無聞、甘於奉獻你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華美的生命樂章。師愛無痕、大愛無言。你不是海燕,漫天的風沙卻阻擋不住你前行的腳步;你不是明燈,寧夏的枸杞卻因你而更加火紅。

前方的路,依然在腳下延伸,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亦如這腳下的路,無止無盡。一位哲學家說過:“人的一生只有三個日子: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叫無奈,今天叫無畏,明天叫無悔。馮老師,此刻的你已年過花甲,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知道還能不能想起寧夏漫天的風沙,會不會記起風中悠揚的駝玲,記起你雙目失明之後慷慨激昂背誦的<岳陽樓記>,記起那個名叫”張建華“的學生。平凡孕育了你的偉大,從教的人生你有淚無悔。

”勤勤懇懇、默默無聞“這是老黃牛的精神;”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這是蜜蜂的精神,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這是蠟燭的精神。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有一種精神支撐着它。教師的存在呢?不正是因爲有了像你一樣師德如海的精神嗎?

大愛無言,永照千秋!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2

電影《馮志遠》講述的是盲人教師馮志遠40餘載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馮志遠教師支教邊疆,捨棄妻子與兒子,隻身在外地教書。故事感人至深,在此,我想談一點我自己的感受。

馮老師拋家舍業,紮根邊疆,與黃沙爲伴,與艱苦爲伍,在一片浩瀚的黃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爲自己學生的人生中開闢出了片片綠洲。古人云:大愛無言,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馮老師把邊疆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化成照亮童心的紅燭,照亮了那一顆顆會發光的星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只是范仲淹的內心呼喚,更是馮志遠老師人生的真實寫照與至高追求。當馮老師白髮坐在桌前,他是否還記得那個叫張建華的孩子“我要上學呢”的渴求,是否記得調動工作前夜孩子們含淚捧着的煤油燈,是否記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揮同學們朗誦《海燕》……我想,在講臺上的馮志遠老師是幸福的,和學生在一起的馮志遠老師的是幸福的。

但是,馮老師退休前也曾說到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在家庭方面,馮志遠老師是極其不幸福的。可能會有人說,爲了大愛,馮老師只能捨棄小愛;爲了大家,馮老師只能捨棄小家。可是我認爲,教師這個職

業本來就是要帶給別人幸福,教會別人幸福。我們能要求所有的教師爲了學生的人生幸福從而放棄自己全部的幸福與生活麼?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師只有放棄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師呢?

很多人將好教師定義爲一心爲公,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誠然這樣的教師確實擔得起“人民教師”這四個字,但他們在將自己完全爲國家付出時,對自己的家人是不負責任的。而且,馮老師40餘載沒有家人的陪伴,少有感受家庭的溫暖,直到退休之後仍舊不得妻兒理解,心中充滿愧疚。讓這樣鞠躬盡瘁,爲國家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與熱情的出色教師在離職時對家人懷有愧疚,是體制與觀念的不完善。

教師應擁有完整的幸福,教師也應擁有完整的生活。這不僅是爲了教師,也是爲了學生。教師的教學狀態狀態對學生的影響有時候會比言語說教大很多。舉個例子,一個教師在進課堂之前生過氣,那麼他的表情,語氣將會不經意地反映出他的心情。在這種氣氛下,講臺下的學生也將在這一節上戰戰兢兢。所以說,一個不幸福的教師將無法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教師應有的幸福不能只來自於教書育人,桃李芬芳,與學生暢談古今,閒聊天文地理,也來自於家庭的溫暖,家人的關愛,家庭責任的承擔。

賦予教師擁有幸福的權利,讓教師可以有幸福到圓滿

的機會,並且讓幸福的教師將幸福傳遞給他的學生,讓幸福得以延續。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3

“同學們,我就要離開你們了,我講了一輩子課,今天卻不知所措。我愧對我的愛人,愧對我的孩子,更愧對你們,因爲我再沒有能力把我的知識傳授給你們……”這就是把一生獻給了西部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雙目失明的主人公馮志遠在他最後一堂課上講的一番話,令我感動不已。

9月19日下午,我與我的學生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工作僅5年的馮志遠,辭別新婚妻子來到寧夏支援教育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教育事業。馮志遠支教整整42載,他顧不上視力的惡化,起早貪黑爲孩子們備課、批改作業,直到失明,依然憑着記憶爲孩子們講課。他共教過1萬多名學生。退休後近十年時間裏,失明的他每天義務爲孩子們輔導功課,直到身患腦血栓,不得不離開大西北,離開割捨不下的孩子們……這是他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的真誠的情感、真摯的愛。這是他對孩子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社會的愛,對祖國的愛。馮志遠是一個平凡的教師,但他卻做着不平凡的事。他的事蹟使我更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穫、一種享受。

教師是一個崗位、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責任。馮志遠從教47年,卻從未評過職稱。他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爲教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靠的是什麼?是一種清醒的責任意識。馮志遠的事蹟,感染人,鞭策人,激勵人。做像馮志遠那樣的合格的教師,是我考慮問題的特定視角和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我也會在自己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像馮志遠老師那樣愛崗敬業、不斷前進,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將自己真誠的感情奉獻給我的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實現教師與學生情感上的交流,真誠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作爲良師,我是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人生道路的領航人;作爲益友,我要轉變居高臨下的師生態勢,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爭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4

9月13日下午,在學校的組織下,全體師生分年級觀看電影《馮志遠》。我的心靈被洗滌、靈魂被震撼了。他那種爲教育事業獻出自己青春和熱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種無私的敬業精神,忘我的工作熱情,高尚的師德,深深打動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懷。電影《馮志遠》記錄的是一個平凡教師一生的從業生涯,看完電影的我受益匪淺。看完電影《馮志遠》,我被一個偉大的靈魂被深深的震撼了。

1958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二十八歲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暖的小家,帶着簡單的行李,和妻子送給他的二胡,踏上了艱苦的教學之旅。誰曾想,他這一去,竟花去了一生的燦爛年華,直到他雙目失明,直到他退休,他都沒有離開這片讓他灑滿深情的貧瘠的西部土地,沒有離開他摯愛的教育事業,沒有離開他那山區貧困的學生。影片透過講述教師馮志遠在寧夏期間點點滴滴的感人事蹟,生動展現了人民教師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

沙漠上,馮志遠伴隨着一路駝鈴來到了中寧縣鳴沙中學。由於家庭貧困,超多學生輟學。馮志遠不厭其煩地朝學生家裏跑,苦口婆心地與家長談心,使許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課堂。晚自習的課堂上,昏暗的小油燈下,每個孩子的臉都被燻黑了,馮志遠老師的燭光卻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心靈。他堅信知識更能改變命運!他堅信自己的發奮帶給學生的是期望。

由於先天性的眼疾,再加上超強度的工作、惡劣的自然和生活環境,馮志遠的視力急劇惡化。一天,馮志遠正在上語文課時,突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失明後,校長提出讓他退休回上海修養,他卻默默的說:“我回上海去做什麼呀?!”看到那裏,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馮老師是把教師工作看作成自己的一生事業,而不僅僅僅是職業了啊!

我也曾聽老師熟背過《岳陽樓記》這篇散文,但給我震撼最大令我終身難忘的卻是影片中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那場朗誦,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最好的詮釋。感動於他挑燈對着放大鏡認真工作的畫面,感動於學生們捨不得他走的送別場面,感動於他失明後不肯離開講臺的衷心。42年彈指一揮間,最後有一天,他,不得不離開他深愛着的三尺講臺。街道兩邊站滿了送行的人羣。一雙雙送別的眼睛裏飽含着淚水。我的眼睛裏也都是淚花。

《馮志遠》對於每個看過電影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不是透過簡單文字能夠表現的。馮志遠—一個普通而又響亮非凡的名字,說他普通是正因——像他這樣默默無聞地在教育戰線上奉獻自己的教師還有很多;說他響亮非凡是正因——生活在江南的他能到平苦的大西北工作40餘年,直到他雙目失明,依然以他堅強的意志和信念爲那些窮孩子奉獻着自己的一腔熱血,以自己的實際行爲譜寫着育人的讚歌。

像如此甘爲梯,並把教育和培養下一代做爲自己使命的平凡人,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能有多少人?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會像金子一般珍重,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着無比絢爛的光芒。孩子是中國未來的期望,教育能富國強民,這個時代更需要像馮志遠這樣的人,他們纔是真正育人的伯樂。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波瀾起伏,有的只是馮志遠老師默默奉獻、無怨無悔的42年光陰。他的青春,他一生中最完美的時光,都留在了荒涼的大西北,用一生的時刻去實踐了他“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燭光”的諾言!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無法遏止的繼續付出的渴望,是他們讓這大愛充盈在天地之間,生生不息!

作爲一名老教師,馮志遠的事蹟讓我更懂得了教師一詞的真正含義,我也會用我的一生來詮釋“教師”這個神聖的名詞!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5

週五下午,和孩子們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被馮志遠的那種捨己爲人、爲教育事業無私奉獻、忘我工作 的精神所深深打動。他爲教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熱血, 40 多年紮根在大西北的沙漠裏,只爲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卻不能照顧自己的妻兒,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是常人所無法做到的。作爲丈夫和父親,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爲一名人民教師,他應該是問心無愧的。但是他說“作爲一個教師,我愧對自己的學生,因爲從此以後我再沒有給他們提供知識的能力。 ”聽了這句話,心裏有種酸酸的感覺,好像有種東西在竄動,那就是——感動。那種感動真的是油然而生。

最讓我難以忘記的一幕是在馮志遠失明的那一刻,他還要堅持上完沒有講完的那一課《岳陽樓記》,那一課,孩子們聽的是那麼認真,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讓我深深地懂得了什麼是蠟炬成灰淚始幹!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6

這個星期天,我和同學一起觀看了電影《馮志遠》,觀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什麼叫做辛勤的園丁,由此啓發到什麼叫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真實寫照。

馮志遠老師真像沙漠中一株生命力極強的沙棗樹,他紮根在沙漠地區的中學裏工作。爲了培育學生成才,他年復一年默默耕耘着,奉獻了自己一生寶貴的青春與年華。

在電影屏幕上,我看到了西北大沙漠上是多麼的沉寂,多麼的荒涼。一位來自上海年僅28歲的馮志遠老師騎着駱駝,帶着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鳴沙中學支教。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教師,懷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不息的信念,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怕一切困難,迎難而上,不計較個人的辛勞,滿腔熱情,全身心撲在沙漠地區的教育事業上,培育了一萬多名學生。這彷彿是優良的種子,給沙漠增添了無限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馮志遠老師由於長期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眼睛嚴重受損。是他,每到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手拿着放大鏡,一邊認真備課,爲學生批改作業。最後雙目失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領導爲了照顧他,不用他再上課,但馮老師對教育工作”癡心“不改,仍然讓學生攙扶着,他憑着過硬的教學本領,堅持在講臺上爲學生講課,傳授知識,深得學生的尊敬、愛戴。

沙漠地區的生活非常艱苦,在經濟困難時期,他爲了不讓學生曠課,把自己唯一的晚餐——(幾個番薯)讓給了學生吃,還有帶着學生在沙漠中艱難跋涉,尋找沙棗樹,把打下的沙棗讓給學生分享。

他艱苦工作42年,在人生的長河上只是一彈指間,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42年就是一個人的大半生!馮志遠把他的一生精力都獻給了寧夏的教育事業,獻給了西部的孩子們。他就像沙漠中的一株沙棗樹——頑強、奉獻。

年界70的馮志遠由於身體的原因不得不離開講臺,離開他工作了大半生的寧夏。在學校大會堂上,他講的最後一堂課得到了全場的轟動,受到了人們最真摯的歡迎和最衷心的感謝!

《馮志遠》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了我,教育了我。我也是一位中學生,回想一下,我讀書的中學與沙漠地區的中學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也有像馮志遠一樣的老師教育我們,可我們卻不去珍惜。

現在,我終於知道了,我應學習寧夏學生那種刻苦求學的精神,好好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堪學習上的一切困難,努力奮鬥,茁壯成長!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7

電影《馮志遠》反映了一名普通教師在1958年響應國家號召,離開親愛的妻子和幼小的兒子,離開上海大都市的生活和工作,自願到我國西部偏遠貧困的山區——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的一所中學任教,一干就是40餘載。

說句心裏話,從電影開始到結束,我流了三次眼淚:

第一次因伙房二人爲報復小文老師,策劃的一件男女之間的事情。馮老師爲了小文老師要求調到關帝中學任教時要離開的那段場景,他的學生站成兩排,手拿燭燈悄悄的站在老師宿舍門口等老師出門。幾個孩子上前拉着馮老師哭着說“不好走,老師不好”。而馮老師流着淚說:“同學們好好學習,同學們好好學習。”我的眼淚也涌了出來。爲什麼他和學生有這麼深的感情?這是馮老師和鳴沙中學的孩子們像父子一樣朝夕相處的結果,威嚴中透露着慈祥。對孩子們的學習,他要求是那麼嚴厲,絕不允許任何一個人缺課、掉隊,哪怕是自己餓一頓飯也不讓孩子們空着肚子去上課。他帶着學生去找沙棗樹,打好沙棗分給班上每位學生吃。有位學生家裏困難,不上課在街上賣棗,他趕走學生讓他回去上課,自已眼睛瞎了卻坐在那裏幫學生賣棗子。這些場景讓我心裏個性難受,感悟很深。

當我看見馮老師用放大鏡備課和批改作業時,第二次流淚了。由於馮老師沒有時刻去治療,心都撲在教育事業上,最終導致了雙目失明,徹底地瞎了,而且還是在講臺上瞎的。他那種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言行無不向我們昭示着一個信念:“師德如海,大愛無言”。

第三次流淚是當馮老師眼睛失明後,院領導要他退休去敬老院時,他說我去那些地方幹嘛,我還有用,堅持要留下來繼續教書。他那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又一次讓我流下了眼淚。校長不一樣意,他提出把那堂失明時沒有上完的課上完,當馮老師站在講臺上隨着伴奏音樂朗誦《岳陽樓記》時,教室裏的學生和老師以及觀看電影的觀衆都折服了,都被馮老師深深地感動。之後,馮老師留下來繼續擔任教師,但是最終馮老師還是身體不支暈倒在講臺上。馮老師教過的幾個學生趕回來看望他,這些學生有的出國了,有的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有的回到了鄉里象他一樣爲西部奉獻。他們都是馮老師的驕傲。

“春蠶一生沒說過自詡的話,那吐出的銀絲就是丈量生命價值的尺子”,這是馮志遠老師精神的寫照,他沒有偉大的事蹟,就是這樣默默無聞地幾十年如一日奉獻自己,平凡中透着偉大。我也是一名教師,但是和馮老師相比是那樣渺小。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發奮,學習馮志遠老師崇高的敬業精神和愛生如子的無私境界,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8

我是個感情很脆弱的人,平時最怕看帶有傷感色彩的影視節目,當馮老師的學生王澤娟講到他們幾位同學陪同老師回長春老家的情景時,抑制許久的眼淚奪眶而出,一發不可收拾,都被深深地感動了。當年青春瀟灑、意氣奮發的弟弟,時隔多年再次回來卻是步履蹣跚,雙目失明的老人,他的妹妹驚呆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馮老師患有眼病,但爲了他的學生,他放棄了治療,醫生勸他休息,他仍堅持備課、上課。直到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攙扶下走上講臺,用他淵博的知識澆灌學生的心田,這是世間最無私的愛,是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是對學生的無償關愛。

作爲教師,我們也曾信誓旦旦,自認爲和學生的關係很融洽,但那隻限於對好孩子的欣賞。同馮老師相比,我們缺失的是真正的愛,是對所有孩子的愛。有了馮老師這種對教育事業的執着,有了馮老師這種對學生的真愛,也許我們的學困生就會減少,我們的課堂就會妙趣橫生,我們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可愛。

馮志遠老師給我們帶來太多的感動,他爲了一種大愛捨棄了小愛:他愛西部,紮根寧夏42年;他愛教育事業,47年的執教生涯桃李滿天下;他愛孩子,失明、癱瘓後,他的第一個願望仍然是”我願意一輩子和我的學生在一起“。但是,他捨棄了上海的安逸生活,怠慢了對妻兒的照顧。在他對這種大愛的幾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踐行中,他實現了投身教育的理想,40多年後仍收到他的第一批學生的牽掛,他的故事感動太多太多的人……

感動的後面應該是行動,這是一個我們身邊的英雄。我們應該深刻領會行動所蘊涵所體現的精神,從他的行動中尋找並追隨他與時代相契合的足跡。

以我的粗淺理解,我認爲我們要學習馮老師的堅忍、堅韌和堅守。在貧困中,他甘於清貧,樂於奉獻,在家人的不理解中,他把無私的愛和知識傾注給了更多的孩子,他的堅忍使我從內心生髮出莫大的尊重和敬意。在疾病的折磨中,在生活的困難面前,他堅韌的毅力感染着他的學生們,也感染了得知他事蹟的所有人。馮老師是東北師大的畢業生,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他一直記得並在努力踐行着”勤奮創新,爲人師表“的校訓。他不僅廣博的知識令四十年前的學生讚歎至今,他高潔的品質更是影響了一批批學生,無論他們最後成了北大的教授,還是成爲工廠的修理工……

馮志遠老師在西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時候去了西部,在西部教育極其需要教師的時候留了下來,在今天看來,學習馮老師也同樣具有時代性。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19

公共事業局組織我們全區教師去濱海一中觀看電影《馮志遠》,心想就是一部普通電影。可是看完之後卻被這部電影深深的打動了。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頓時涌上心頭 ,心中的思緒隨之飄動。

1958年的冬天,28歲的馮志遠聽從祖國的召喚,他毅然放棄了大上海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到西北邊陲寧夏支教。2001年夏天,71歲的馮志遠離開了寧夏。誰也沒有想到,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如此之深,42年啊!充滿了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學生的摯愛。

上《海燕》一課,聲情並茂的朗讀把學生帶到具體的情景中去,課堂上激情飛揚,把自己融化到教學的情境中。馮老師總是鼓勵學生,善於發現學生閃光點。

馮志遠早年就被確診爲視網膜色素變性,俗稱“夜盲症”,據說這種病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千萬不能用眼過度。可馮志遠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備課、批改作業,以至他雙眼的視力每況愈下,最終導致雙目徹底失明瞭。這沒有影響到他進入學校,拄着一根細細的竹竿艱難的走上講臺。雙目失明的馮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真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最好體現 。見此情景,我的眼前一片模糊,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漆黑的日子裏,馮志遠的內心是明亮的。

病榻之上的馮志遠依舊不忘教育事業不忘學生,說:“如果現在還讓我當老師,我依然願意。雖然我看不見學生,下不了牀,但我還能說話,我可以爲學生們講講歷史,講講做人的道理。”馮志遠的精神感動着每一個人,激勵着每一個老師。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20

電影《馮志遠》真實記錄了馮志遠老師四十二年如一日把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和畢生精力奉獻給了西部邊遠山區的孩子和他所執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他雙目失明無法走上三尺講臺之後,仍然堅持在學生們的攙扶下爲學生授課直至患病癱瘓不能起身,卻仍惦記着自己的學生、自己的講臺。馮志遠所教過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但他對自己的生活卻沒有半點奢求,從來沒有爲職級待遇向組織上伸過手,這種忠於教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愛生如子,執着追求的精神,令人震撼!

高爾基說:“誰愛學生,學生就愛他,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自覺,真誠、普遍、持久的愛,是一種充滿科學精神和獻身精神的愛,是人世間的一種極具魅力的特殊之愛。“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對教師靈魂的真實寫照,“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老師就是這樣愛着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的關愛勝過對自己孩子的關愛。剝下愛的種子,才能萌發愛的嫩芽,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的呵護學生脆弱的心靈。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之魂,教育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

而作爲大學生的我們應從這位偉大的教育奉獻者身上學到什麼呢?

首先是我們應該仰視這種教育奉獻精神,走在教育奉獻的這條大路上,馮志遠沒有一絲畏懼,他勇敢地走進他心中所向往的天堂,而我們也應該如此,面對前路的一切挑戰,我們都應該勇敢的揚起心中的風帆,相信自己,只要夢想不滅,心就可以飛翔,帶着梔子的花香,飛向遠方!

其次,他爲了國家的教育事業而支教邊疆,將他的青春和才華留給了那個廣袤無垠的大沙漠,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在校大學生學習的。今日的我們坐在明亮而溫暖的教室中安心學習,然而同在一片藍天下的西部兒童,他們大多根本就沒有這個條件,爲了生存,爲了一家人的生計,他們只能將渴望學習的願望埋藏在心底。作爲大學生更應該關注這些西部邊遠山區的兒童,給他們帶去關愛、帶去知識、帶去希望!

最後,隨着教師節的來臨,讓我們大家共同向偉大的老師致上深深的敬意,並獻上一句真摯的問候:老師,您辛苦了!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21

今天下午我懷着激動而崇敬的心情,看完了《馮志遠》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剎那間,我的心扉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震撼。

影片主要講述了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的馮志遠辭別了新婚的妻子與溫馨的小家,帶上簡單的行李,踏上了西去征途,他被分配到中寧縣鳴沙中學承擔教學任務。他含辛茹苦地培養出一萬多名優秀學子,卻因教學環境過於惡劣,長時間的工作,嘔心瀝血,勞累過度,最後造成雙目失明的如此感人的事蹟。

當我看到“馮志遠來到了一所坐落於沙丘邊緣的鄉村中學,那兒只有透風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坑,冒煙的土爐子,藥瓶改制的油煤燈,每月十四斤的糧食供應……許多支教的年輕老師悄悄離開了學校。但馮志遠並沒有走,而且承擔了教授語文、歷史、地理、俄語四門課教學任務……”這一幕幕令人感動的鏡頭時,我頓時心潮澎湃,心中一股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有許多支教老師悄悄離開了學校,而馮志遠老師呢?他並沒有走,因爲他有着熱愛自己的事業的敬業精神。他是多麼令人敬仰啊!

除了這個鏡頭記憶猶新,還有另一幕在我腦海中歷歷在目。“在教學之路上,不知不覺就過了42年了,雙目失明的馮志遠年到七旬了,身體情況越來越糟,他在會堂裏爲千名學生講完最後一堂課,離開時,他教過的學生們都信念就恩,紛紛前來送馮志遠,因工作勞累並且幹過多農活而導致眼睛失明的馮志遠感動萬分,捨不得這方水土和千千萬萬個學生……”每當我回憶起這一片段,就熱淚盈眶,一位多麼敬職敬業的好老師啊,他爲了祖國培養出了幾千個乃至幾萬個優秀人才,卻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他是一個具有爲祖國奉獻的崇高精神的人啊!他的這種精神難能可貴,真是爲更多的年輕教師樹立起一個優秀的榜樣。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像馮志遠老師一樣,有着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燭之精神的人。就像常常關心我們的陳老師,她也是個敬職敬業的好老師啊!有一次,陳老師剛做完手術,還沒完全康復,就不辭辛苦地來爲我們上課。課堂上,看見陳老師不是彎腰咳嗽,就是按着做過手術的腹部小聲呻吟,真讓我們感動。雖然陳老師這種小舉動不比馮志遠老師那重大作爲,但還是令我深深折服。一看見陳老師,就使我想起這句千古名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看完了《馮志遠》這部電影,我掩卷沉思,這世上最神聖而崇高的事業便是教師,他們爲了我們的茁壯成長,不辭勞苦地傳授他們所有的經驗,賦予我們以更高的智慧,更多的知識,鋪就了通往成才道路上的紅地毯。老師,您們太偉大了!作爲一名學子,我們應該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

電影《馮志遠》觀後感 篇22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從遙遠的江南飄落到這片生長着紅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黃河濤聲激盪着我的情懷,肥沃的黃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上蒼給了我這份崇高的職業,我從此走上了三尺講臺。我的身邊亮起了一顆顆會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這純潔的時空裏遊弋。我願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燭光。

看完這部感人肺腑的電影,大漠紅燭馮志遠的高大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每每看着班裏一顆顆會眨眼睛的星星,我眼前總會浮現出他的身影。我欽佩他的博學多才、他的談吐非凡、他的剛正不阿、他的卓越奉獻……

無獨有偶,正值青春的他第一次走進鳴沙課堂的那一瞬間,我幾乎分不清他是馮志遠還是我前陣子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兩位老師:一位是南京行知小學校長楊瑞清;一位是教育學家李振村的啓蒙老師。這三者都毅然放棄了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偏遠落後的小村莊從教,而且一干就是一輩子。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這需要鼓足多大的勇氣?這會承受怎樣的壓力?紅燭的亮度可能不同,但是紅燭的高度絕對相同。

紅燭,只燃燒在需要它的地方!當被問及爲什麼不回上海時馮志遠說,上海不需要我這樣的老師。上海真的不需要他這樣的老師嗎?不,任何地方都需要,但是寧夏更需要他的支援!他帶給寧夏孩子的不僅僅是別開生面的語文、歷史、地理、俄語知識,也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樹人的學問,而是他無愧於心的高尚師魂!

印象最深的是他給孩子們上高爾基的《海燕》,用簡陋的風琴、藍布、鐵板就營造出了一個激昂萬分、振奮人心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從未見過大海的孩子們身臨其境地體會感受,更用自己頑強勇敢的意志親身詮釋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真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他的真實寫照。

他的學生是幸福的,因爲紅燭照亮了他們前行的路;他的家人是幸福的,因爲擁有一位如此偉大高尚的親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因爲在三尺講臺上,他揮灑的青春汗水澆灌出了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