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1

一、分析教材、明確目標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繫,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爲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牐1、知識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以及解題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牐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及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牐3、情感方面: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意識、靈活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讓學生學會評價自我,欣賞他人。

根據上述觀點,我認爲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於: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新時代的課堂,是信息技術的課堂,本課我設計了一個多媒體課件予輔助教學。

二、教中孕法、學中得法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爲兩點:

1、創設情境,爲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牐牎妒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繫。”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爲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本課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孫悟空、豬八戒的故事引入教學。根據勞動付出比爲5:3,總收入爲160元,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得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樣,在解題策略的過程中:學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又發現了新的解題方法;每位學生都體驗着參與探索的樂趣。而在拓展延伸時,誘導學生遷移運用探索發現的新方法來解決新問題,並分析用新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從而也就解決了課本例3的問題。這整個環節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運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在這樣的探索學習中,使每位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學生都體驗着探索成功的喜悅。

2、自主探究,爲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牐牎妒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繫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不同程度發展。

三、情境鋪墊、設計教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通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去年中秋節前,孫悟空和豬八戒突發奇想,一起合作製做“唐氏月餅”,他們做的月餅的個數比是5:3,結果賣出後賺得160元。豬八戒一看到賺了錢,就急着要分錢。小朋友們,你們想想,如果要分錢,那應該怎麼分呢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讓學生自主探究,獨立解答。之後再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裏就要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時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再進行全班交流,歸納總結:得出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那也許在小朋友分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1:1平均分配的形式,這裏也可藉此引發討論,進而進行多勞多得的思想教育。)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這裏我將前面的小故事做了個小變化。今年中秋節前,孫悟空和豬八戒又想做“唐氏月餅”,這時沙僧也要加入,豬八戒爲了能賺更多錢,做月餅比去年勤快多了。結果他們做的月餅的個數比是5:4:6,賣出後一共賺得300元。那請問同學們,今年和去年相比,有了什麼變化呀現在他們該怎麼分這筆錢呢這樣一來,就在學生中擊起了波瀾,學習的氣氛也達到高潮。

(這一環節着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發現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在某種意義上說:也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所以我還設計這麼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據老師調查,建造樓房的混凝土中,水泥與黃沙、石子的比是2:3:5時最牢固。學校要建造一棟教學樓,但現在水泥只有4噸,黃沙有12噸,石子卻有24噸,總重40噸。如果由你負責質量的監理,你將如何處理

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對此進行優化,如果出現比例不當,還可以趨機進行道德教育。建一棟樓房,一定要把握質量,那就要按比例去進行搭配。也告訴了學生:學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分析問題。

第四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

還可以各抒已見,自己在本節課中的表現怎麼樣,同桌的表現又怎麼樣,你認爲本節課誰的表現最好。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2

說教材:

《比的應用》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分數與比的聯繫,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爲今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從《數學課程標準》、四個關注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技能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能運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情感目標: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的意識和喜歡數學、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方法。

教學理念

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採用合理的教法,教給學法,掌握學法,學會用法。因此本課的教學法我總體歸納爲兩點:

1、創設情境,爲自主探究形成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學中注重以人爲本,高度重視學生自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挖掘生活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繫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以此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能力。

2、自主探究,爲合作學習創設平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課採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繫基礎上,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交流探究、發現新方法。在與他人交流中選擇合適策略,豐富自己數學活動經驗過程中,學會分析、比較、歸納、綜合,促使數學思想方法的發展,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體驗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獲得新知識的愉悅。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張揚個性、讓體驗充滿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顯得異常現實、精彩而生動。

說過教學流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爲學生年齡小,再加上數學知識的的抽象性,他們往往不會爲數學的嚴謹和邏輯的魅力所折服,可他們會因爲數學的現實、有趣、而喜歡,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數學使學生最感興趣;貼近生活學數學,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課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材中例2所講事例較枯燥乏味,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有一定難度。爲了創設好學生自主探索的情境,以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蜂蜜水”引入,從讓學生猜想、品嚐不同甜味蜂蜜,讓學生用分數或比提出問題表示三個數量的關係,再讓他們口答解決其中的幾個問題,溝通比與分數的聯繫,把發現知識內在聯繫的機會與權利還給學生。同時老師也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提出問題、引出與例2相類似的問題,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學習。這樣,學生的興趣馬上就來了。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同時提出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依託於個性的充分發展。要發展學生個性,就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問題。發展個性,創新學習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努力爲學生思維活動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讓課堂呈現精彩。

本課探究例題:“配一杯240毫升的蜂蜜水,按照蜂蜜和水的配比是1:5來配,配製這樣一杯蜂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方法。

通過這個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學生已初步瞭解了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那接下來就可以順水推舟,指導自學例2、感悟新知。

(進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同時自然的過渡到按比分配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上。)

第三個環節:融入生活用數學

生活數學不僅是學生學“必需”數學的基礎,而且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會因爲數學學習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感受數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我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按比例分配並進行整理,然後彙報交流你眼中的按比分配,接着小組選擇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探究,最後,讓大家尋求規律進行應用與拓展。從學生的彙報交流,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只要教師給學生去發現的機會,學生的智力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列出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後,我也出示了一組生活素材:看來,同學們這次的社會調查的收穫可真不小,老師也帶了好些素材呢!你能幫助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嗎請任意選擇一個在小組內探究吧!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發展提高

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爲神靈,不能宰殺,先人的遺囑更必須遵從。老人死後,三兄弟爲分牛一事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後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爲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

同學們,開啓你的智慧,利用今天學的方法也來幫老人的三個兒子分一分牛,相信你定會賽過智叟!

第五個環節:質疑總結、反思提高

說一說在這節課中,你有什麼收穫還有疑惑嗎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

(通過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認識自我與他人,從而促進自己的再發展。)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3

一、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使之‘做’數學”的教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意在體現“做”數學的兩方面:一引導學生“玩”數學;二幫助學生“悟”數學。因此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二、設計思路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是浙江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是在學生能“比較數量多少”和“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一類應用題。

教材強調“先分後合”,通過“誰與誰比,誰多誰少,多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來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學模式是“着重讓學生理解:母雞與公雞比,母雞多,母雞的只數分成——與公雞隻數同樣多的和比公雞多的兩部分,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就是母雞的只數來解此類應用題。”但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讓一年級的學生完整地敘述這一思考過程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對爲什麼要分分了過後又爲什麼要合很難理解,教師上課時也說不明道不清。

針對以上的現象,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想在強調“同樣多”與“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礎上,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重點句,通過探討“誰和誰比,以誰爲標準,誰多誰少”,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即求母雞的只數轉化抽象成“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文字題(求比5多3是幾)”來解此類應用題,使說的過程變得簡潔,以便於學生接受。而且還爲學生以後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尋找單位“1”的量作鋪墊。基於以上教學想法的另一個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各內容之後,都出現了同類的文字題。說明各類應用題與同類文字題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是否意味着生活問題與數學模型的建構相互依存。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通過觀察和操作,滲透“一一對應”及“比較”的思想、方法,幫助理解掌握“同樣多”與“多的部分”。

(2)學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手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4)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觀點,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啓蒙教育。

爲力求體現“引導學生‘玩’數學,幫助學生‘做’數學”這一教學思想,教與學主要舉措爲學具操作、計算機輔助教學、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構建“轉化”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理解”或“消化”的過程,同時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親身體驗合作的成功和愉悅。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電腦的動畫演示,突出“同樣多”這一重要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擺“同樣多”與“多的部分”,感悟應用題與文字題的轉化統一。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嘗試從具體實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題,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後相互討論,相互啓發,最後總結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總結概括出解此類應用題的方法。

三、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爲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爲: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玩”

1、開門見山地讓學生按要求玩學具

(1)擺一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學生自由擺。引導出“一一對應”的擺法後,再次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同桌交流檢查。

(2)擺一擺“多的部分的物體”,學生自由擺並演示說操作的過程。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比第一行多2個。就是比4多2個所以擺6個。主要引導學生說出爲什麼第二行爲什麼擺6個(比4多2是6。)

(3)相互合作擺“多的部分的物體”,指名演示並說過程。

2、教師引導得出:剛纔我們所做共同點就是算“比幾多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置“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內容所考慮。“玩”數學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意交流的過程。“玩”數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主體處於愉悅心理狀態下去學數學。學生通過擺學具從具體實物操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個數多幾是多少”的文字表述,爲新課應用題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幫助學生“悟”

1、應用題教學例公雞5只,母雞比公雞多3只,母雞有多少隻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法。教師參與學習。

(3)彙報解法。可能出現:用學具演示;直接說算式;轉化成“比5多3是幾”等。

(4)電腦演示線段圖,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通過“誰與誰比,以誰爲標準,誰多誰少”來進一步理解算理。

2、引導歸納轉化成文字題

[設計意圖:合作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節應用題教學,也想嘗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從實際的問題“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理解:誰與誰比,以誰爲標準,誰多誰少,及轉化成文字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安排合作討論等。這樣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提高了參與學習的效率,也便於教師的個別輔導。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和交流。由此引發了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人格的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

第三環節:組織學生“用”

1、課後練習。

2、選擇自己喜歡的兩樣物體編應用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礎上,已初步建立把應用題轉化成文字題的思想方法,並能正確解答。這裏設計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編題的目的一是鞏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及實際的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指導學生“想”

1、談談對這類應用題解題的感想。比如請你用“難、容易、比較難、比較容易”選一來進行評價並說明理由。

2、如果是“母雞比公雞少3只”你會做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回憶歸納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時抓住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與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的內在聯繫來再次調動學生的求知慾。]

比的應用說課稿比的認識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問題。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繫,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方便於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也有利於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繫,爲今後學習正比例知識埋下伏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的比來分配一個數量。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

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體悟和經驗,但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本課採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通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瞭如下問題: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這個環節讓學生說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數來分),進而引出課題——《比的應用》。這樣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信

息”,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爲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

第二個環節: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課本情境圖。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分,怎麼去分

教師引導:在這兒分橘子時,3:2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說說。(一班最少分3個時,二班分2個)。接着往下分,怎麼去分呢同桌互相討論。彙報,師生填表。從表格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大班分的橘子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二班分的橘子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不管怎麼分,每次都按3:2來分的。)

2、出示課本主題圖。如果把140個橘子按3:2來分,怎麼去分

因爲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會完成表格。這就是列表法解數學題。

3、利用課件幫助理解、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係:題目要分配什麼按照什麼分配

重點思考討論:從3:2這個比中,你能知道什麼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麼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這樣設計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並引導學生掌握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

同思路比較和聯繫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第三個環節: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2、提升練習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所以我設計了《營養搭配》這麼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着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並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