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古詩三首》課堂實錄

《古詩三首》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古詩三首》課堂實錄 ,歡迎閱讀。

《古詩三首》課堂實錄

  (一)回顧已學,導入新課。

師:(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六月,並不是好時候,沒有春光,沒有秋意,也沒有雪。那幾天,有的是滿湖煙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濛。西湖,彷彿在半醒半睡,空氣中瀰漫着桅子花的甜香。記起東坡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便想,東坡自是最瞭解西湖的人,實在應該仔細觀賞、領略纔是。[注重對已學知識的回顧,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師:老師剛纔朗讀的這段文字美不美?誰還記得這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哪篇文章?

生:《西湖的綠》。

師:對,作者正是抓住“綠”這一特點,寫出了自己對西湖的獨特感受。對於西湖,你都有哪些瞭解?

生:簡介西湖。(略)

師:關於西湖,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自己的筆墨。這節課,我們就繼續學習12課的後兩首古詩,看看這兩位詩人筆下的西湖是怎樣一番景象。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1、理解詩題。

師:我們先來學習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板書)誰來讀讀詩題?你怎樣理解題目?

生:詩人在湖邊飲酒,目睹天氣由晴轉陰雨的景象。

2、瞭解詩人。

師:通過預習,你對這首詩的作者蘇軾都有哪些瞭解?

生:(簡介蘇軾)。

3、學習、理解詩意。

師:請同學們打開書60頁,自己練習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生讀)

師:(指名朗讀,教師隨機指導朗讀)

師:學習古詩,我們必然要理解詩的內容,請同學們再認真讀讀這首詩,結合書上的註釋和文中插圖,試着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生:認真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師:通過剛纔的學習,誰能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你也可以提出來。

生:(紛紛舉手,分別談自己對詩中詞、句以及所體會到的情感的理解。老師隨機點撥、引導、板書。)(略)

4、指導朗讀。

師:作者正是通過寫晴天和雨天西湖所展示出的不同美景來表達他對西湖山水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所以同學們要讀出這種喜愛之情、讚歎之情。[重視朗讀指導,並從讀中悟情]

生:練讀、齊讀。

師:能不能背下來?

生:齊背。[達到熟讀背誦]

  (三)學習第三首詩。

1、板書詩題、作者。

師:這首詩的題目比較長,誰記住了,幫老師板書在黑板上,別忘了寫上作者。

生:(板書)

2、複習學習古詩的“五步法”。

師:還記得我們學習本課第一首古詩時老師教給你們的學習古詩的“五步法”嗎?[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生答:①課前查詢知詩人。②介紹背景解詩題。③質疑討論明詩意。④想像誦讀悟詩情。⑤遷移應用背詩文。

3、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師:請你們用自己掌握的學習方法,結合插圖,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詩。[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生:(四人合作學完後彙報,老師隨機板書,評價。)(略)

4、指導朗讀、背誦。

  (四)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師:這兩首詩都是描寫西湖景色的',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它們有什麼相同之處?又不同在哪兒?

生:相同點是兩首詩都寫了夏日西湖美景,都是讚美西湖的。

生:不同點是前者先寫景後寫感受,後者先寫感受後寫景。

師:你看出了兩位詩人表達方式的不同。

生:前首詩是運用比喻讓讀者想象,而後者則抓住荷花蓮葉的特點,描寫了湖面的色彩美。

師:你是從作者寫作手法的角度去對比的。

生:蘇軾的詩寫了他長時間欣賞整個西湖的美景,而楊萬里只觀察了荷花、蓮葉在朝陽下的美景。

師:你發現了他們觀景的時間不同。

師:通過以上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即便是寫同樣的景物,由於作者觀察角度的不同,所採用的寫作手法不同,所以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景緻也自然各具特色,所以我們要多觀察、勤練筆,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寫,這樣才能把文章寫的更好。[重視寫作指導]

  (五)延伸交流。

師:同學們一定從剛纔所學的這兩首詩中感受到了西湖超凡脫俗、與衆不同的美。對於“西湖”這樣的“人間天堂”,真是數不清有多少文人墨客爲它寫下了讚美的詩篇,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你們所蒐集到的描寫西湖的詩詞文章吧。[注重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

生:白居易《春題湖上》:“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題此湖。”寫出了作者對西湖的深深依戀之情。

生: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的第一首,把西湖雨景寫的非常傳神。

生:白居易《錢唐湖春行》、《西湖留別》。

生:蘇軾《夜泛西湖二絕》。

師:還有當代學者餘秋雨的《西湖夢》、詩人汪國真《西湖雨》等,都寫下了作者對西湖的眷戀之情。

  (六)課外拓展。

1、從三首詩中任選一首編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景物等。

2、繼續蒐集、閱讀描寫西湖的詩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