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明史·張文錦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張文錦傳》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明史·張文錦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明史·張文錦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張文錦傳》原文:

張文錦,安丘人。弘治十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正德初,爲劉瑾所陷,逮繫詔獄,斥爲民。瑾誅,起故官。再遷郎中。遷安慶知府,度寧王宸濠必反,與都指揮楊銳爲御備計。宸濠果反,浮江下。文錦等慮其攻南都,令軍士登城詬之。宸濠乃留攻,卒不能克。璽書褒美,擢太僕少卿。

嘉靖元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大同北四望平衍,寇至無可御。文錦曰:“寇犯宣府不能近鎮城者,以葛谷、白陽諸堡爲外蔽也。今城外即戰場,何以示重?”議於城北九十里外,增設五堡。參將賈鑑督役嚴,卒已怨。及堡成,欲徙鎮卒二千五百家戍之。衆憚行,請募新丁,僚吏鹹以爲言。文錦怒曰:“如此,則令不行矣。鎮親兵先往,孰敢後!”親兵素遊惰有室。聞當發,大恐。請孑身往,得分番。又不聽,嚴趣之。鑑承風,杖其隊長。諸邊卒自甘州五衛殺巡撫許銘,朝廷處之輕,頗無忌。至是,卒郭鑑、柳忠等乘衆憤,遂倡亂。殺賈鑑,裂其屍,走出塞,屯焦山墩。文錦恐與外寇連,令副將時陳等招之入城,即索治首亂者。郭鑑等大懼,復聚爲亂,焚大同府門,入行都司縱獄囚,又焚都御史府門。文錦逾垣走匿博野王府第亂卒欲燔王宮王懼出文錦郭鑑等殺之亦裂其屍遂焚鎮守總兵公署。出故總兵朱振於獄,脅爲帥。時嘉靖三年八月也。

事聞,帝命侍郎李昆赦亂卒。昆爲文錦請卹典,不報,久之,文錦父政訟其子守安慶功,禮部爲之請,終不許。文錦妻李氏覆上疏哀請。帝怒,命執齎疏者治之。副都御史(節選自《明史·列傳第八十八》)

  《明史·張文錦傳》譯文:

張文錦,山東安丘人,弘治十二年進士,職授戶部主事。正德初年,被劉瑾誣陷,皇帝命令緝捕入獄,罷官爲民。劉瑾被誅後,被朝廷起用官復原職。後又升遷任戶部郎中。不久調往安慶任知府。張文錦在安慶府任上時,認爲寧王朱辰濠不久必定會起兵反叛,於是就跟都指揮使楊銳提前做好了防備的計劃。不久寧王朱辰濠果然起兵叛亂,帶兵沿江而下。張文錦擔心叛軍會進攻南京,在叛軍到達安慶時,命令軍士登上城樓,以君臣大義責備寧王。寧王被辱,於是停兵攻打安慶,卻久攻不下。後寧王兵敗被誅,朝廷親撰表彰詔書讚揚其功績,擢升爲太僕寺少卿。

嘉靖元年,官封爲右副都御史,兼任大同府巡撫。考慮到大同府以北乃平疇曠野,若有敵兵侵犯則沒有禦敵的憑藉之所,張文錦說,“敵人來犯宣化府卻又不能攻入城內的原因,是因爲城外有葛谷、白陽等堡壘作爲屏障之故。但是現在大同城外一馬平川,出城即是戰場,拿什麼給予防禦呢?”因此與衆官商定在大同城北九十里外增修五座城堡。負責監工的參將賈鑑督促甚嚴,因此役卒們都心懷怨恨。等五城建好,文錦等計劃派大同鎮卒兩千五百餘戶前往駐守,士卒們害怕遠行,於是建議招募新兵派駐,部署各級官吏也贊同這個意見。張文錦於是生氣的說,“如果這樣,那麼軍隊發出的命令將不會再被貫徹執行。大同巡撫衙門的鎮兵務必帶頭出發。如果有拖延遲疑的一定會軍法處置。”但是其身邊的親兵們平時放縱懶散慣了,且都有家室,聽說要出外駐守,都很擔憂自己的家人,便向文錦請求隻身前往,不帶家眷同行。然而文錦拒絕了兵士們的請求,而且嚴厲督促他們儘快前行。賈鑑秉承文錦的意思,杖責了執行不力的親兵隊長,因此引起了邊卒的怨憤。在此前,已經發生過甘州第五衛所殺死駐守巡撫許銘的事情,而朝廷只是對帶頭叛亂的士兵進行了很輕微的處罰,所以兵卒們都毫無忌憚。所以終於導致了郭鑑、柳忠等人趁亂起事。叛軍殺死了賈鑑,分裂其屍身,衝出邊塞,駐紮在山巒之上。文錦恐怕叛軍向外勾結蒙古軍隊,於是命令副將時陳等人招降叛軍回城,卻又暗地下令緝捕帶頭叛亂的首腦。於是郭鑑等人大爲驚恐,又聚衆叛亂,燒掉了大同府城門,衝進巡撫等官署衙門,放出了羈押的囚犯,並縱火燒掉了都御史衙門。文錦聞訊後翻牆逃走,藏匿在博野王府內。叛軍得知後欲放火燒掉王府,博野王害怕,於是向叛軍獻出了張文錦。叛軍殺死文錦,也分裂了他的.屍身。然後又焚燒了總兵衙門。叛軍放出了因事被系入獄的前總兵朱振,脅持其爲大同總兵。其時實在大明嘉靖三年八月。

大同兵變的事情被朝廷知道後,上命兵部仕郎李昆招撫叛軍。李昆乃上書朝廷請求爲張文錦進行撫卹,被朝廷駁回。文錦之父張政後來又上書爭請其駐守安慶時的功績,禮部念其功勞,代爲上書朝廷請功最終也沒有得到批准。不久文錦妻又上書朝廷懇請撫卹,皇帝大怒,命令對那些上書爲張文錦說話的官員全部進出處罰。副都御史陳洪謨對皇帝說:“張文錦處理兵事不當以致引起兵變,朝廷對他進行處罰就可以了,如果縱容讓兵士們來處理自己的主帥,一旦傳之於天下,對我大明的聲譽影響可是很不好的。”皇帝於是下令詰責陳洪謨,此後朝廷臣不敢再議論這件事情。萬曆年間,方追贈爲右都御史。天啓年間,追諡爲“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