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關於《江南春》教學反思(精選5篇)

關於《江南春》教學反思(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江南春》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江南春》教學反思(精選5篇)

  《江南春》教學反思1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了春天的美麗景色,情境交互,融爲一體,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感受古詩語言和意境的美。

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談談春天的美景,回憶、交流描寫春天的古詩,引出詩體,介紹作者。

初讀指導,教師先範讀課文,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檢查學生自讀情況時,提醒學生看準拼音讀準生字。指導學生按古詩的節奏讀好詩句。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畫出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學生對詩句有了大體上的理解之後,讓學生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誦等形式反覆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象,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感受到的內容。引領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能夠有感情地熟讀及背誦古詩。

  《江南春》教學反思2

詩歌教學,朗讀與意境的體悟是重點。所以設計這堂課的重點之一就是朗讀,讓學生充分朗讀,引導學生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與韻味,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語感。重點之二是帶領學生了解詩意,解讀畫面,進而體悟詩情詩境,通過朗讀、聽讀、看圖、想象等方式讓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這首詩的難點在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上。因爲具有政治抱負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內憂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時期,所以對這首詩的爭論各種聲音都有,寫景還是諷喻?從詩歌字面來看,前兩句詩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江南大地,後兩句又把人的視線引向煙雨中屋宇重重、悠遠古老的佛寺,展現的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所以我把本詩定位於寫景詩,但後兩句詩延伸的歷史背景也是應該讓學生有所瞭解的。

基於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我將本詩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有感情、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通過朗讀、聽讀、看圖、想象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詩歌意境及詩人對江南美麗春景的讚美與神往之情。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唐詩宋詞,熱愛中國古代詩歌的思想感情。

這堂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預設的重難點都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的目標達到了。課確實是一堂真實實在的課而非表演課,我一直認爲,一堂課應教給學生什麼,學生上課後從知識、能力、情感上會收穫什麼,這都是備課時教者應重點考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能以學生爲主體,注重朗讀,注重引導學生想象這一詩歌的教學特點,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因爲是高年級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了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注重了詩歌相關知識的梳理,而自制的課件也能清晰地體現我的教學重點與教學思路:這是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課中讓學生把看到的景物連綴成畫面說一說時,時間給得不充分,開始學生說得很簡單,僅僅將幾個景物詞連起來,雖然後來有個學生說得較具體了,可回想起來感覺還是應該多讓學生說一說,這樣既可以較大程度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詩意詩境。還有,我上這堂課沒有做任何預設與鋪墊,也沒讓學生做任何預習或查資料,這種做法其實很不可取。因爲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識也可能遺忘,這就導致了課堂的某些環節學生一時跟不上,出現場面不活躍或冷場;另外,在學生閉眼想象意境,我在配樂朗讀時,由於看到少部分學生睜着大大的眼睛導致我不高興而有點緊張,我漏掉了一句詩景的朗讀,雖然聽課老師沒聽出來,但我還是感到遺憾,這應該是理解意境時不可遺漏的一處。還有,課堂結尾的作業,將詩歌所呈現的畫面寫下來,我想,是不是給學生時間課堂上練習寫下來再朗讀展示,會有更好的呈現效果呢?

我上過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寓言、文言文、作文課、中考複習課等許多公開課,對我而言,這次公開課是我詩歌教學的一次新嘗試,即使有許多不足,我也對自己的嘗試感到由衷的高興。

  《江南春》教學反思3

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就琢磨着,有關春天的古詩這麼多,編者爲什麼要把這兩首詩歌放到一起呢?我們知道,古人很多的寫景狀物文章其實都是在藉此抒發自己的心情。那麼這兩首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的目光停在了這兩個作者身上,還真讓我摸清了一些眉目。杜牧和程顥在思想上都是有點反對佛教的。在此我只說說杜牧的《江南春》,杜牧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即有人認爲是對南朝(宋、齊、樑、陳)尊崇佛學造成國家動盪衰亡的絕佳諷刺。

從根本上說,儒家重視人生的現實,重視社會組織和人際關係。故而要求從個人本身開始,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使每一個人都在家庭、國家處於適當的地位,以達到家庭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的目的,這是積極的入世思想。而佛教則認爲人生是痛苦,社會是苦海,要求人們出家,脫離現實,以達成佛的目的。這是消極的出世思想。前者重生,後者重死,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中國人歷來喜歡春,因爲春天來了,新的希望開始了,階段性的目標開始啓程了,不管是青年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對春天都有着這種美好的心理,所以中國有個非常古老的“愛春”傳統。但這種“愛”方式非常多。四年級下冊選擇的兩首以“春”爲題材的古詩,展現出的方式的確是兩種風格。《江南春》可以讀出詩人用“春”創造出一種“責任”。從這首詩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時的江南真的沒有思危,即使春天來了,這種心理還是沒有走進人們的心中,走進官員的心中。也許這種思危不能非常透徹地講給學生聽,也許我們不能借古說今,但背誦這首古詩,積累這首詩,給予學生不應該是單單一首詩,應該把思想還給學生。杜牧看到這一切,以詩的方式記載着歷史。我們常說讀史可以明智,歷史上越是盛世,越隱藏着最終坍塌的危機。詩人是創造者,創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首詩其實把這一切也都寫了進去。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我們的教材安排的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本課《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在教學過程我突出學生爲主體的原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爲閱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閱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爲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爲,最終昇華爲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在突出學生爲主體原則的同時,我還: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我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啓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爲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後,引導他們繼續尋找,儘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於他們綜合瞭解春天,瞭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

  《江南春》教學反思4

上了古詩《江南春》。我覺得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詩人描寫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詩句,讀一讀,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特點,想一想,詩人抓哪些特有的景色來描寫江南的春天。

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課堂結構就會顯得乾淨利落,步驟簡明輕快,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激情,課堂就會變得有聲有色,學生就會學有所得,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這首詩有個教學難點就是指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句的感情。如何巧妙的處理呢?

我認爲有必要給學生介紹作者杜牧的時代背景:當時興盛一時的唐王朝已走向衰敗,而當時的統治者也效仿南朝統治者的做法修建寺院的方法來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學生了解了時代背景,在學理解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風雨中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就能和詩人產生情感的共鳴。

  《江南春》教學反思5

古詩的教學一直以來是我教學上的一個薄弱環節。以往教古詩,用個不恰當的說法,就是“簡單粗暴式”的——關鍵詞的意思一講,詩意一抄,主題思想一寫,就背去吧。本期正好借學校組本教研的東風,定下了古詩詞教學的教研內容,也想借機向其他老師學習學習。

就我自己的這堂課,上完後,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一、認真備課與僅求完成教學任務的結果大不一樣。

因爲組內的老師以及主管教學的校長要進行聽課,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時上課那樣隨意,都想上好課。爲此,課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找資料,借鑑他人的教學設計,觀看教學視頻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學的思路後,才着手進行備課。所以我的這堂課,真是徹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學古詩的模式,不再僅僅拘泥於講、抄、背,主要是以“賞”爲主。課堂更爲活躍,更有趣,更生動。

  二、認真備課對自身的提高更大。

我這個人,鑑賞水平有限,因而更加喜歡比較直白的記敘文、小說之類的文章,對於詩歌一直認爲是“陽春白雪”的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好教。最先開始,選了小課上這首詩,心裏總認爲,一首詩28個字,30分鐘講綽綽有餘了。沒想到,課一上就放開了收不回,第一次上,30分鐘時間才上了三分之二。修改教案後,第二次上,也拖了堂。自己才驚覺,原來古詩也有這麼多可講的!也可以講得這麼有意思!

因爲我的這堂課有大量的過去學過的古詩文的穿插,因而在我備課之中,其實也是我自己對古詩文的一種複習和重新掌握。

  三、認真備課後,在課堂上更爲遊刃有餘。

以往上課前,也會熟悉教材與教案,但因爲常規的課堂也就顯得更爲隨意些。有時候,一下發散了,可能就會扯得很遠。但這份教案,因爲自己精心準備了,記得熟了,因而對課堂的掌控,對重點的掌控,對教學內容的掌控就更爲主動,站在講臺上都更自信一些!

這堂課我自己認爲最精彩的地方有兩處:

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學過的古詩詞。用回憶、複習古詩詞的方法,來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學內容。如:在理解“綠映紅”這個“映”字時,我們就聯繫了“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映”字幫助理解。在講“酒旗風”的這個“風”字時,我們也聯繫了以前學過的許多帶“風”字的詩句對比學習。

二對詩歌中字的賞析比較到位。學生們首先不會講,不知道怎麼講,於是我拋磚引玉先講了個“風”字。接着學生們就講到了“啼”“煙雨”“映”等等,就在對這些字的賞析中,體會到了詩的美。

當然,不足之處也有不少,老師們也誠懇地給我指出了。

1、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

2、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

對我自己而言,這真是我從教十多年來的詩歌教學的一次新的嘗試。即使有不足,我也對自己的嘗試感到由衷的高興。因爲能打破呆板的模式,上好一節哪怕是有不少缺陷的課,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