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3篇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1

《江南的冬景》重在培養學生對寫景散文的鑑賞能力,總結一些寫景方法,從而來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課堂的結構安排爲:找出江南冬景的總特點--鑑賞三幅冬景畫面--總結寫景方法--學生寫作實踐。把課堂分解爲塊狀結構,這也是新課程理念的導向。課堂的內容由淺入深,從閱讀到寫作,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把學到的知識指導寫作,就有了針對性。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3篇

我在上這堂課時,進程還是比較順利,學生配合得也很好。最重要的就是對時間的安排,要儘可能留多的時間給學生寫作、交流。我留給學生十五分鐘,但是因爲部分學生操作比較慢,所以完成情況不一,導致只匆匆地交流了一篇文章。在閱讀鑑賞部分花的時間還是多了一些。根據評課人的意見,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還是欠缺不少。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書聲,學生通過閱讀來加強對課本的感悟,特別是一些優美的散文。郁達夫的這篇文章,恰恰就是很有畫面感的寫景散文。在課堂上欣賞了三幅畫面,我只是讓學生自由朗讀,而沒有實現美讀,這是一種遺憾。

2、對文本整體把握不夠。這堂課我選取了三幅圖景,簡單地鑑賞了一下,然後就讓學生寫作。對文本缺少整體把握。一篇美文本來就是一座美麗的房子,需要我們整體感知,而對作文的指導可以放在另外一堂課,專門用來寫作。也就是把閱讀和寫作分開,閱讀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而寫作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運用能力。而這堂課過於注重手法的運用,忽視了對美文的品味。一開始,讓學生歸納了江南冬景的特點:可愛和明朗。這兩個中心詞是全文的綱,是貫穿全文的,然後把它貫穿所有的圖景進行鑑賞,最後還是歸結到這個特點上來,那麼學生對郁達夫描寫的江南的冬景就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能從美文中獲得美的感受。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經常思考,如何在整體把握與重點架起橋樑。

3、對情景創設不夠重視。也就是組織學生活動,要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我在平時備課中忽略的,調動學生比較僵硬。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要考慮什麼時候用到探究,什麼時候用到合作,並且要考慮這些是否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創設情境時,應該具有操作性,要讓學生有地方可以下手。比如,示例法,可以選擇一幅圖,我自己示範從景物、景物特徵、作者感受、寫景手法這些方面鑑賞,然後讓學生按同樣的方式鑑賞下面兩幅;或者可以讓學生用四個字給這幾幅畫命名;或者可以把寫景的句子打亂,讓學生來排列,因爲作者安排景物描寫的時候有內在的順序,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4、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不夠。高一學生其實內心還是比較稚嫩,希望受到鼓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的表現及時評價,給學生成功感,有自信感。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學生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回答問題,可以表揚他,“他能從文中找出詞語來概括,做的很好;有的學生還能談自己的感受,可以評價,“他不僅能找出關鍵詞,而且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水平很高”,等等。

5、小結要讓學生有所收穫。到課的最後,往往是匆匆忙忙,會忽略對課的總結。這堂課我也嘗試者進行總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是到了總結部分,往往就變成了教師自己的事情,學生就在傾聽。我應該要換一種小結的方式,讓學生自己來評價和小結,這也是新課程的理念。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的學習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並且也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用新理念武裝的教師。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2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寫景散文,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設置了兩個目標,一是欣賞江南的冬景中幾幅圖畫的意境美,二是學習對比的技巧和避實就虛的寫法,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按照這個目標,我設想的教學過程是: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讀準字詞-具體研讀,在具體研讀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來講,1-4段主要講對比,通過把江南的冬景與北國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閩粵的冬天、德國的冬天的比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愛、明朗的情調兩個特徵。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寫、江南冬景的特點及給這幾幅畫面命名。在講第八段景物時,分析此段寫作的特點、這樣寫的好處和所引用詩句的特點。第九段,簡單講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閒步逍遙的機會多-快活”這個思路講,最後一段,集體朗讀,“現在”天朗氣清,作者“擱下紙筆”,閒步逍遙去了。這節課,我講得是口乾舌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再加上主任和組長對我這節課的點評,我發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自己的設想與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有差距

在導入新課部分,我問“提到江南,大家會想到什麼?”在我看來,學生會想到很多江南的東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學脫口而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水”,說其他的很少,當時我一愣,然後馬上問“還有呢?”,有幾個學生張張嘴,說了什麼我也沒聽清,我忍不住說出我的臺詞,“說到江南,我會想到‘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想到‘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的雨巷’、還想到那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到這,學生纔跟我一起背起這首詩。

二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在講5-9段幾個畫面時,我遇到了問題。備課時我就想,直接讓學生給畫面命名有困難,還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於是給學生5到8分鐘的時間讀5-9段,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並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我以爲給的時間較爲充足,學生在回答第五段寫到的景物及特點時還能回答的出,對但第七段寫到的景物則回答的太亂,要麼說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麼回答的不全面,總是不能完整的找出來。我急了,讓學生集體朗讀,從“你試想想”到“燈光的月暈”,再回答,結果勉強使我滿意。

講第八段“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寫法好處時,看着學生茫然的的樣子,我就直接把答案告知了,還是這個問題,點撥不到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

三是問題太多,自己講的太多,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一下課我就說,自己講得口乾舌燥,可學生怎麼沒什麼反應,組長的一句話就讓我明白,原來是我講得太多了,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是自己沒設計好,而非學生問題。我把5-9段三幅畫面都講了,其實不必這樣,只需細講其中一幅,給學生一個範例,其他兩幅讓他們自己填寫即可。這樣既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老師也不會覺得累。

反思自己課堂存在的問題,發現還是經驗不足所致,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還是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反思,促進自己的成長。

  《江南的冬景》教學反思3

今天嘗試着上了一堂“一三一”樂學模式的教學課,即課前的10分鐘預習,課堂的30分鐘成果呈現,以及10分鐘的鞏固體驗。常在想什麼是“樂學”?學生真的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了嗎?似乎很難去做一個評判。

個人以爲,樂學最重要的要提供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的才華與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因爲所謂的快樂,其實主要還是來自於這種成就感。因此我將自己的課堂定位爲個性的飛揚,給予學生充分發言與書寫自我的機會。

所以我從郁達夫的那句話“現代散文的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裏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入手,去體會文章的個性書寫。課前佈置學生一些預習任務,比如文章結構的梳理,使文章的畫面感先呈現出來。然後選中其中的一副畫面進行賞析,可以就句子,詞語,寫作手法跟作家情感等方面進行個性解讀。學生的發言一如既往的精彩,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快樂。有些學生的品味也做得很細膩。比如對個別詞語的敏感度一再讓我驚歎。他們能從個別詞語去品味作家的情感,而且解析得很到位。聽課的老師評價道:“沒想到你們班學生的發言如此深刻如此精彩。”我想他們是享受到了這種讀書的樂趣的。常想,其實學生他們的潛力其實是超乎你想象的,關鍵是你是不是相信他們可以給你這樣的驚喜。

有點難的是對文章這種行雲流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點的感悟。一方面這個問題有點難,此外課堂上給予思考的時間有點少的關係。學生感到有些爲難,但是有一個學生提到了作者寫雨景時很注重意境的渲染。我就抓住“意境”這個說法讓學生說說你從景色中讀出了哪些意境。以此去感受文章這種詩意的古典之美。這樣就將抽象的內容變爲具象,這個教學感悟是學生帶給我的,實在是很感動。

最後學生展示自我風采寫一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想到了用詩文,用絢麗的色彩去描寫,寫出自我的個性。最大的感受我覺得是大部分學生都參與了其中,都有事情可做,這也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從被動的角色變得更主動點吧。

困惑也是有的,比如高度濃縮的內容如何品味的更深入一些(時間的安排的處理),發言的學生講的很好很熱鬧,那麼一直沒發言的學生呢?此外對於這種啓發討論式教學有些學生還不適應,怎麼讓他也能享受到這樣的樂趣?這個是今後要努力的方向。就以此作爲自我的一種激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