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是人教版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介紹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略讀課文。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1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被譽爲我國宋代小百科全書的《清明上河圖》這一古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及歷史價值。

我讓大家據課題質疑,學生提的問題還真不少,比如“這是一幅什麼畫?”、“這幅畫的作者是誰?”“這幅畫都畫了些什麼?”“爲什麼說它名揚中外?”我順勢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瞭解古畫內容。

打開課件,我讓學生邊欣賞古畫邊聽課文朗讀,並配上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將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激發學生了解古畫的興趣。接着,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清明上河圖》上都畫了些什麼。針對學生的交流再讓學生找找這內容都在課文的哪一段,初步感知了課文第二、三、四段的內容。並由此教給學生抓住中心句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在學生初步感知古畫的基上,我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一段練習朗讀,藉機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並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並在學生讀完書上的內容後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想象開去,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

欣賞並瞭解了古畫的內容後,我讓學生再看了一遍古畫並讓他們思考爲什麼它會成爲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想得很細,回答得很好。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了這幅畫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而名揚中外。

回顧整個課堂教學,它不僅讓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的瞭解,也讓我在三年級小組學的組織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摸索,使孩子們在小組學的意識和技能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讓學生對照圖畫進行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我發現畫面不夠清晰,學生看是看了,但是還是不能完全圖文一起理解。另外,這麼一幅氣勢宏大的古畫,作者如何將它寫下來呢?還應適當指導學生去發現並感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2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怎麼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做畫的精心和古畫的歷史價值呢?這成了我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上課初,我不忘生字詞的鞏固,設計了開火車反覆讀本課生詞,並強調了重點詞語“作坊、一乘、溜達”的詞義。

接着,開始研讀課文。我讓學生邊欣賞古畫,並配上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將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激發學生了解古畫的興趣。這一教學環節比較好。

下一環節,我設計了“資料卡”用來對學生預習課文的一個反饋。由於課前學生已經在家完成了,所以課上彙報比較準確。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略讀,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大意,評價瀏覽能力,重在考察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培養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把閱讀後獲得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料隨時摘抄進行積累,有利於培養學生略讀瀏覽的能力。在後面課文的學習中,學生能夠運用此方法迅速篩選文章信息,也體現了這種方法學生掌握很好,並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了。

在學習2——4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邊對照課文插圖,邊快速默讀2—4自然段,找一找課文中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並用筆圈一圈。再請學生在這其中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內容,輕聲讀一讀,看看從這一部分描寫中體會到了什麼?還要把有關的語句畫一畫。這一環節是想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學生彙報時,再由教師引導學習段落中的詞句訓練重點,反覆品讀,體會張擇端的畫技高超、精湛,在體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但學生彙報時比較自由,先彙報了“街市”,又彙報了第四段的“橋北頭情景”,打亂了文章的順序,顯得有些雜亂。

在引導學生學習街市的熱鬧時,我設計了“走在這樣的街市上,你彷彿會聽到怎樣的聲音呢?”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彙報道:“我彷彿聽到了馬蹄的“噠噠”聲;推獨輪車的“吱吱”聲;趕毛驢的人喊出的“駕駕”聲。”在學習橋北頭情景時,我設計了“聽老師讀讀這段話,請學生閉目想象,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說道:“我彷彿看到了騎馬人和乘轎人險些相撞的情景,聽到了騎馬人勒馬時馬叫的聲音,感受到當時的驚險;我彷彿看到乘轎人擦把汗,聽到他說:“哎呀,真玄啊!,我差點跟馬頂牛了,”感受到當時場面的有趣。”這一點擊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處理2——4自然段時,對朗讀的指導仍然不夠,對第4自然段動詞描寫生動分析的不夠,沒有讓學生真正的體會到用詞的妙處。對這三段的處理,我還是以教師逐步的引導爲主,並沒有真正的放手讓學生去學,這也是這節課設計中的最大失誤。中間三段應該由老師先帶領學生分析一個自然段的寫法特點,再由學生小組內用這種學法學習另一段,最後自己再用總結的學法或分析出的段落結構特點學習一段。而我的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去細細品讀,容易讓他們忽視了其他兩段,沒有去分析,就沒辦法在別的同學彙報時一起分析、一起體會交流了。

本課的後一個環節,是我一直堅持的。在學完課文後,又是一次全景欣賞。隨着畫卷徐徐展開,配以《清明上河圖》對應資料的解說,補充課文未能涉及到的內容。較之第一次欣賞,不僅有內容上的拓展,更在情感上傳遞着民族文化的光輝燦爛。“這一次的欣賞,在孩子心田累積的不僅是畫面,是文字,更是文化的積澱,從而達到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最後,我以一首小詩結束,更加激發學生體會到《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最後的點題:他爲什麼被稱爲“名揚中外的畫”。

這次教學,我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古畫有了更深的瞭解,在這堂課上我覺得不足的是像一幅氣勢這麼宏大的畫,如何將它寫下來呢?還應適當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本科教學設計中還存在很多不足,我也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深挖教材,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3

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怎麼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做畫的精心和古畫的歷史價值呢?這成了我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本節課我圍繞這樣一個問題對學生展開了閱讀教學指導,我認爲效果很好。我的統領全文問題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認真地讀完課文後,你對這幅名揚中外的畫有了哪些瞭解?於是,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學生們紛紛爭先恐後地表白着自己的看法。此時的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機會,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點撥和滲透。比如:一個學生津津有味地講完橋北頭的情景時,我給學生補充了“一乘轎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稱四匹馬拉的一輛車爲“一乘”。同時,我又不失時機的給學生補充了這幅畫的前段和後段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對整幅畫的內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所以我認爲,上課就像寫文章,設計一個主線條,所有材料都爲這個主線條服務。這樣的課堂又幹淨利落、又暢所欲言、又頗有收穫,真是一舉幾得。

本節課上,唯一讓我遺憾的是孩子們沒有親眼看到這幅畫的整卷內容,如在 課前準備一張《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帶入課堂,效果將更好!如有機會見到這幅畫的複製品,我一定會買回一張,以供我將來的學生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