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預習實用預習方法介紹

語文預習實用預習方法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對於語文的學習,預習的工作十分的重要,只有預習做的好,語文才能更加的輕鬆的學好,但是語文的預習也是要講究方式和方法,那麼語文預習有哪些實用的預習方法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語文預習實用預習方法介紹

語文預習實用預習方法介紹【1】

1.常規預習

這是一種主要的預習形式。一般適用於難度不大的講讀課文,強調“溫故而知新”,深化知識,要求學生獨立地解決一些字、詞、句和文章結構上的問題,並提出教學建議。如散文、小說、議論文中的政論文和文字障礙不多的文言文都採用這種預習形式。

主要通過一份“預習表”來反映每一個學生的預習情況。表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填寫課題、體裁和關於作者;二是解決了哪一些字、詞、句和分段說明;三是提出難點和教學建議。預習表既可反映學生預習的效果,又可爲教學傳遞需求信息,經過歸納、篩選,再把它傳入課堂,列入教學環節中去,指導學生學習,就可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2.質疑預習

一般適用於難度較大的講讀課文。如雜文、學術性論文和閱讀障礙較大的文言文。通過這種預習來培養學生在自讀中善於察疑、質疑的意識。它也運用一種表格來反映“質疑”,表格內容包括語言的、資料性的、綜合性的問題和教學建議四個方面。實踐證明,如果學生髮現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課文難度大,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如高中語文四冊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和《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兩篇課文中,預習中學生髮現了許多應該弄懂的問題,比如學生認爲《緩行》旨在“痛打落水狗”,以爲課文用“痛打落水狗”爲題更加鮮明有力;還認爲《緩行》和《實行》所闡述的“費厄潑賴”的概念並不一樣。同時在語言表達上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疑問。如一個學生認爲《緩行》中的“壽終正寢”、“模範名城”、“洪福齊天”三個詞語都是反語,含有辛辣的諷刺義。否則爲什麼前者用引號,後兩個短語都不用引號?又如另一個同學提出《實行》中寫的“裸的豺狼語言”、“動不動‘吃人’的傢伙”等語言在《狂人日記》裏也曾讀到過相似的文字,今天應該怎樣理解這種修辭效果?把學生質疑的許多問題歸納起來看,它啓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着重引導學生從“針鋒相對”的角度去理解《緩行》,從“針對現實”、“另闢蹊徑”的角度去理解《實行》,許多語言、表現方法之疑就會迎刃而解。然而,怎樣去解決一些資料性的問題呢?可以把學生引向圖書館。

3.自讀批註

它用於自讀課文,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課內閱讀,完成一份批註表,要求批註重要詞句,批註文章的結構特點,批註練習難點;另一種是完成一份課外自讀課文的“閱讀摘要卡片”。從自讀課文需要出發,無論採用哪一種方法,無論是課內課外,部要求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完成。這種自讀形式時間短,不要求學生面面顧及,讓學生獨立見解,讀有所得,並且培養學生速讀、略讀的'能力。學生稱它爲“短、平、快”。

語文預習實用預習方法介紹【2】

一、從較淺問題入手,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探索知識的直接動力,是智力發展的前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課堂提問是喚起學生求知慾的一條有效途徑,而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爲重要。人的認知規律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也是這樣。預習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讓學生走進作者,走進作品,教師的預習問題設計得當,會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進而深入對文章內容的探討,這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如何保持學生的興趣,就是教師要解決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詞的解釋,文學常識的瞭解,以及作者的相關資料,都是教師在預習設計中必會讓學生解決的事,學生完成起來也不會感到太難,但對文本的理解,則需要教師精心準備,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傳達的情感,表現的主題。如果預習中設計的問題太難,會讓一些學生望而卻步,失去繼續學習思考的興趣,即便少數學生迎難而上,對問題思考的結果也會與教師的預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師應該把預習問題設計淺一些,絕大部分學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就有了預習的興趣,學習的興趣。

二、從課文背景入手,深切體會作者情感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產生的背景。只有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題。教師在設計這類課文的預習問題時,可以從作者反常的行爲、脫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導學生去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瞭解作者的情感經歷,學會“知人論世”,從而能正確的理解判斷作者在文章中傳達出的思想傾向。如預習《湖心亭看雪》,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皚皚的嚴冬,即使在白天,人們也很少出門或不想出門,這篇文章的作者張岱爲什麼偏偏會在寒風刺骨的晚上冒着肅殺的冷氣獨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他又看到了什麼,遇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問題,既有一定的興趣,又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有引導性,爲了解開這些疑問,學生就會反覆品讀文中的語句,主動去揣測作戰的思想與經歷,這樣提高了學生講作者情感與經歷背景聯繫起來思考的自覺性。當然,教師也可以在學生預習時先給學生簡單介紹作者的時代背景,點到爲止,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品讀,尋找問題的答案,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冷寂、孤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

三、從課文文眼入手,整體把握主題思想

所謂“文眼”,就是課文中能夠揭示主題或是對主題有提示作用的詞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在結構上起着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課前預習中,抓住了文眼,就等於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鑰匙。如預習《背影》,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品讀父親過鐵道買橘子一段,本段詳細描寫了父親爲給我買橘子艱難地過鐵道的情景,這裏的“背影”是一個聚光點,照徹了父愛子的一片赤誠,集中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在設計預習問題時,可以這樣“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動詞表現父親過鐵道的不容易,找出這些動詞,並展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在刻畫父親的背影時應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你對此有什麼想法?由此展開對課文中父親背影的四次描寫的理解”問題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經驗,明白這是通過外貌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這樣的問題,學生既不會感到無從下手,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