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閱讀理解題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閱讀理解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晏陽初生於四川巴中縣一個塾師之家,童年在傳教士舉辦的西式學堂接受教育。17歲從成都高中畢業。1916年考入美國耶魯,攻讀政治學與經濟學,獲學士學位。一戰期間,這位前途無量的中國學生毫不遲疑奔赴法國,幫助華工改善其不幸處境,任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戰地服務幹事。他教目不識丁的華工讀書寫字,並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創辦了《中華勞工週報》,此爲中國報刊史上最早的工人報紙。1920年,他獲得普林斯頓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於1920年回國後,獻身平民教育事業,於1923年,成立了著名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由於意識到中國的文盲主要是在農村,1926年,平教會選定河北定縣爲實驗區,開啓了而後蔚爲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的先河。在普及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鄉村建設的整體思路。晏陽初將中國農村的問題歸爲 “愚、窮、弱、私”四端,主張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別醫治之。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閱讀理解題

與許多理論家不同,晏陽初是一名實幹家。他積極提倡“博士下鄉”,並且身先士卒,舉家遷往農村。他的同事中有許多留學歸來的博士、碩士,許多人捨棄了校長、教授的工作和當官升遷的機會,來到農民之中,探索農村建設、民族自強自救的道路。他說:“我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相結合的一個產兒。我確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觀;我是一個傳教士,傳的是平民教育,出發點是仁和愛。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惡習敗俗,去舊創新,卻不主張以暴易暴,殺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爲堯舜’。聖奧古斯丁說:‘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聖之物’。人類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在晏陽初看來,“民爲邦本,本固邦寧”,這話雖舊,“實有至理。人民委實是國家的根本。”然而,當時中國雖號稱有四萬萬人民,但其中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中國以農立國,這些“有眼不會識字的瞎民”的絕大多數是在農村。因此,爲平民辦教育,尤其是到鄉村中去爲農民辦教育,“開發世界最大最富的‘腦礦’”,這是關係到“本固邦寧”的根本問題。

在鄉村教育實踐中,晏陽初認爲推行“四大教育”,必須採用“三大方式”,即學校式、家庭式和社會式。晏陽初還主張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晏陽初認爲,知識分子到鄉村去,爲農民辦教育,要“化農民”,自己首先必須“農民化”。要虛心向農民學習,“給農民作學徒”;要與農民共同生活和勞動,只有在同他們廣泛深入的接觸中,才能真正瞭解他們的需要,更好地爲他們服務。晏陽初的教育思想,反映了他的拳拳愛國之心,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社會影響,而且在當下也仍有現實意義。

二三十年代蔚爲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被抗日戰爭所中斷,鄉建運動後來被視爲“改良主義”,有人批評其實效差,未能挽救農村破產的命運。其實,教育本來就是一個遲效的事業,對教育改革不能持過於簡單的評價。據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於平教會當年的工作,定縣已成爲無文盲縣,已消滅天花;當年平教會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現在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抗戰時期,他又在重慶創辦鄉村建設學院,並任院長。50年代之後,晏陽初將他的事業推廣到國際上,在泰國、印度、哥倫比亞、危地馬拉、加納等國繼續從事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被譽爲“國際平民教育之父”。1987年,美國總統里根爲晏陽初頒發“終止飢餓終身成就獎”,並祝賀他97歲誕辰。1985年,晏陽初終於重回祖國,併到四川訪問。他於1990年3月病逝於美國紐約,享年百歲。環顧今日之農村,雖有天地翻覆之變,但基本的.問題和處境仍然是相似的。晏陽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獻身鄉村建設的精神,更是當下十分稀缺、需要我們勉力繼承和弘揚的精神遺產。

(1)下列對文章的有關分析和概括,錯誤的兩項是(5分)

A. 由於意識到中國的文盲主要是在農村,1926年,平教會選定河北定縣爲實驗區,開啓了而後蔚爲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的先河。

B. 二三十年代蔚爲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被抗日戰爭所中斷,鄉建運動被視爲“改良主義”,有人批評其實效差,未能挽救農村破產的命運。

C. 據記載,由於平教會當年的工作,定縣已成爲無文盲縣,已消滅天花;當年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現在依然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D. 晏陽初說:“人皆可以爲堯舜”,“在每一個靈魂的深處,都有神聖之物”,人類良知的普遍存在,是我深信不疑的。

E.晏陽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獻身鄉村建設的精神,更是當下十分稀缺、需要我們勉力繼承和弘揚的精神遺產。

(2)晏陽初先生爲什麼被稱爲“平民教育家”?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6分)

(3)晏陽初先生的教育主張有哪些,請簡要概括。(6分)

(4)“民爲邦本,本固邦寧”,是晏陽初先生遵循的古聖銘言。請結合文本及現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