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致女兒的信》九年級課文賞析

《致女兒的信》九年級課文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這篇文章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面對女兒提出什麼是愛情這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之後,認真地就此問題寫給女兒的信,信中,作者給女兒講了一個動人而又有詩意的故事,藉故事深入淺出地回答了什麼是愛情這個一語難盡的複雜命題。

《致女兒的信》九年級課文賞析

  一、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你的問題使我心情非常激動到從中萌發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寫信目的。

第二部分:(從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到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借祖母瑪麗婭之口,通過一個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可以分爲三個層次。

第1層:(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到從未有過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詳細敘述我問祖母什麼是愛情的經過。

第2層:(從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到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瑪麗婭講故事。

第3層:(從這就是愛情到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祖母瑪麗婭在故事的基礎上對愛情進行的引申與闡釋。

第三部分:(從這就是愛情到文末)作者在祖母瑪麗婭的基礎上進一步生髮,更深刻地闡釋了愛情的豐富內涵。

  二、文章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角度巧妙:

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深奧的命題,要想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而且是給十四歲的女兒回答這個問題,的確讓人有些爲難。而作者卻巧妙地選取了回答的角度:

⑴ 不正面回答,讓祖母瑪麗婭說話,並真誠地袒露: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我也同樣問過什麼是愛情,以過來人親歷的口吻說話,講述故事時也不忘將過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與女兒的心理距離。

⑵ 不長篇宏論,用簡單的故事作答。作爲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歲孩子的趣味所在,沒有枯燥的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理論,而是選取了孩子感興趣的童話故事,看似簡單,實則匠心別具。

2、構思精彩:

⑴ 開頭暗示,結尾點睛:

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並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後,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後對比,凸顯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關鍵。

⑵ 同中有變,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爲敘事框架,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在重複中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裏,上帝分別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後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望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上帝態度的前後對比,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與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寓意深刻:

文章主體部分的故事並不令人費解,但故事背後的寓意卻耐人尋味。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睛裏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將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之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爲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爲它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爲動物,將成爲自己人性的主宰。

4、描寫細膩: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作者每次都進行了細膩的描寫。有個性化的語言:好呀!看我不懲罰你們纔怪!從現在起你們就要變老。一生中的每時每刻都將消磨你們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爲烏有!五十年後我再來,看看你們眼睛裏還留存着什麼東西,該死的人你們老得還不夠快嗎?該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還要來,看看你的愛情還能變成什麼樣!有傳神的神態: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視。還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寫:窩棚旁坐着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面前的田地裏是一片成熟的穀物。而在他們旁邊放着一隻搖籃,搖籃裏躺着個熟睡的嬰兒。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裏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不管是語言、神態還是景物描寫,每一次都精細刻畫,給故事增添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