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社科類閱讀技巧

社科類閱讀技巧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社科類閱讀技巧

社會科學類是一種綜合性專業,包括哲學類、經濟學類、法學類、教育學類、文學類、 藝術類 、歷史學類、管理學類、政治學類 、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新聞傳播學類、社會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等多個學科。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社科類文本閱讀技巧,歡迎閱讀與收藏。

社科類閱讀技巧

社科類閱讀技巧

一、瞭解考綱要求,明確考查重點

《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的總體要求是:“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其具體要求有三個能力層級:①理解,能力層級爲B。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爲C。③鑑賞評價,能力層級爲E。

現代文閱讀又分爲現代文客觀性閱讀和現代文主觀性閱讀,它們反映在高考題型上,客觀性閱讀就是選擇題,即第Ⅰ卷的小閱讀;主觀性閱讀就是簡答題,即第Ⅱ卷的大閱讀。從2001年起,社科文在“現代文客觀性閱讀”中佔了重要地位。01年的《銅奔馬正名》是社科文,02年的《沙塵暴》是自科文,03年的《全球氣候變暖研究》是自科文,04年的《茶馬古道》是社科文。今年的10多套高考試題小閱讀選材社科文、自科文幾乎各佔一半。我今天講的就是“現代文客觀性閱讀中的社科文閱讀”的複習。

所謂“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科學文章,包括經濟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的文章,它是有別於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的。

社科文考查的重點有四點: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辨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4.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下面我們共同研究2004年的小閱讀,看看是怎樣考查這些內容的。

二、精析高考試題,掌握考查思路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題。

茶馬古道

今天人們所說的“茶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馬互市”,即先有“互市”,後有“古道”。而“茶馬互市”是我國曆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貿易形式,唐代文獻中就已經有所記載。

到宋代,內地茶葉生產飛躍發展,其中一部分茶葉“用於博馬,實行官營”,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茶馬司”。宋朝統治者爲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呢?當時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數民族的崛起對兩宋政權造成嚴重威脅,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係,以便集中力量與西北少數民族政權抗衡。在這種情況下,“茶馬互市”除了爲朝廷提供一筆鉅額茶利收入補充軍費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滿足了國家對戰馬的需要,又維護了宋朝西南邊境的安全。

那麼,藏族爲什麼也很重視“茶馬互市”呢?因爲藏族非常喜歡飲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來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帶的也是茶;累了,飲幾口熱茶能立即消除疲勞;病了,飲一口濃茶能解毒去病;用煮過的茶葉喂牲畜,馬吃了長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時食用肉、乳較多,喝茶可以解油膩、助消化。對長期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爲主的藏族來說,他們並不需要外界供給很多東西,但茶葉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後,人民之間通過“茶馬互市”建立起來的友誼,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元代爲了加強對藏區的管理,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爲主的交通線路定爲正式驛路,並設置驛站。從此,“茶馬古道”既是經貿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爲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藏族對茶葉的需求有增無減,對其他產品如絲綢、布料、鐵器等的需求也開始增加;而內地對藏區馬匹的需求雖然減少,卻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這樣,漢藏之間的貿易範圍更加廣泛,騾鈴聲聲,馬蹄陣陣,“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更加繁榮。

“茶馬古道”作爲連接內地與康藏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歷經唐、宋、元、明、清,雖然最終消失,但它對促進康藏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漢藏民族融合、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作用不容抵估。

1.下列關於“茶馬古道”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所謂“茶馬古道”是漢藏兩族之間由於長期以茶易馬而形成的貿易通道。

B.在宋代,“茶馬古道”上的鉅額茶利收入是當是全國軍費的主要來源。

C.“茶馬古道”到元代已成爲一條經貿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馬古道”爲發展經濟、團結人民和國家統一發揮了很大的歷史作用。

2.關於宋朝統治者重視“茶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與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關係,以便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抗衡。

B.以茶易馬,可以滿足國家連年戰爭中對馬匹的迫切需要。

C.漢藏之間的貿易往來,有利於維護宋朝西南邊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歡飲茶,以馬易茶可以滿足他們對茶葉的需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爲了官營茶馬貿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設置了“茶馬司”。

B.茶葉在藏區可謂物盡其用,除供人飲用外、煮過的茶葉還拿來喂牲畜。

C.歷史上,藏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需要外界供給除茶葉以外的東西。

D.“邊茶貿易”取代“茶馬互市”,促使漢藏民間貿易更加繁榮興旺。

4.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古道”晚於“互市”,因此“茶馬古道”的形成不應該早於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擴大了藏族地區的民族自治權。

C.清代以後,“茶馬古道”由於“邊茶貿易”的興起而在歷史地平線上消失。

D.內地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馬匹的交易量減少。

解題分析:

1、此題是對“茶馬古道”概念的理解,就是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能力層級B。從全文看,文章寫的就是漢藏兩族之間以茶易馬而形成的貿易通道,所以A項正確。B項說“茶馬古道”上的鉅額茶利收入是軍費的“主要來源”,而第二段表述是“鉅額茶利收入補充軍費之需”,只是“補充”,並未說是軍費的“主要來源”,這是曲解原文。C、D兩項的表述,可在第四段和末段找到根據,所以答案是B。

2、此題考查的是對“宋朝統治者爲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的理解,就是考點“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能力層級B。“宋朝統治者爲什麼如此重視‘茶馬互市’呢?”是個設問句,有疑而問,有問必答,下文的兩句即是答案。第一句是A項的根據,第二句是B、C兩項的根據。而D項表述的是藏族重視“茶馬互市”的原因,而非宋朝重視“茶馬互市”的目的,這是答非所問。再說宋朝重視“茶馬互市”是爲了漢族,而不是爲了藏族。此題答案是D。

3、A項的答題區間在第二段,再縮小範圍就是本段第一句。B項的答題區間在第三段:藏族人招待客人、外出旅行、累了、病了都是飲茶,煮過的茶葉餵馬牛,難道不是物盡其用嗎?C項的答題區間也在第三段,但表述是“他們並不需要外界供給”除茶葉以外的“很多東西”,“很多東西”範圍小一點,而“東西”則範圍擴大了,屬於故意擴大範圍。D項的答題區間在第五段,本項表述正是第五段段意,把本段第一句和末一句聯繫起來看,D項是符合文意的。答案應選C。此題能力層級爲C,考點是辨別文中的重要信息。

4、此題考點是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能力層級爲C。A項的推斷區間是一、二段。第一段中說“茶馬古道”源自“茶馬互市”,先有“互市”,後有“古道”,唐代文獻中記載的是“茶馬互市”;再從第二段看,宋代還是“茶馬互市”,就說明唐代“茶馬古道”還沒有形成。兩段結合考慮,A項推斷是正確的。B項的“擴大藏族地區的民族自治權”是無中生有。C項是偷樑換柱。第五段第一句是說“到了清代”,“茶馬互市”由“邊茶貿易”取而代之,並不是C項說的“清代以後”,“茶馬古道”由於“邊茶貿易”興起而消失。D項是轉化失誤。第五段中“內地對……減少,卻對……增加”是轉折關係,而D項把這一句轉化成因果關係了,當然是錯誤的。答案選A。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小閱讀在第一卷共設四道選擇題,賦分12分,每道題考一種能力,難度依次增加。考查形式不外乎選擇表述或理解錯誤的或正確的、屬於或不屬於的,推斷合理或正確的、不合理或不正確的,從01年的《銅奔馬正名》、02年的《沙塵暴》、03年的《全球氣候變暖研究》到今年的《茶馬古道》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通過分析,還可以看出:四道選擇題十六個選肢,除了表述正確的外,其餘都是干擾項,命題者設計干擾項的方法有好幾種:

1、無中生有:原文沒有相應的表述或暗示,選項某些內容是命題者硬加進去的。如《茶馬古道》第10題的B項,“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擴大了藏族地區的民族自治權”,就是原文沒有的信息。

2、答非所問:儘管選項內容出自文章,但與題幹毫不相干。如《茶馬古道》的第8題,題幹問的宋朝重視“茶馬互市”的目的,而D項表述的卻是藏族重視“茶馬互市”的原因,也叫張冠李戴。

3、曲解原文:即錯誤地解釋原文的某個詞語。如《茶馬古道》的第7題B項,“在宋代,‘茶馬古道’上的鉅額茶利收入是當時全國軍費的主要來源。”原文是“補充軍費之需”,顯然,“軍費的主要來源”與“補充軍費之需”相差甚遠。

4、偷樑換柱:選項中將原文詞語用似是而非的非等值概念替換。如《茶馬古道》第10題C項,“清代以後,‘茶馬古道’由於邊茶貿易的興起而在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原文是“到了清代,‘茶馬互市’作爲一種重要制度逐漸從歷史地平線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邊茶貿易’制度”,“清代以後”和“到了清代”不等值,“茶馬古道”和“茶馬互市”不等值。

5、轉化失誤:將某一個意思的句子轉化成另一個句子時,誤將關係改變,或將肯定變否定,否定變肯定;或將全稱變特稱,特稱變全稱;或將已然變未然,未然變已然等等。如《茶馬古道》第10題D項,“內地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馬匹的交易量減少”是因果關係,而原文是“內地對藏區馬匹的需求雖然減少,卻對藏區皮革、黃金,以及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大幅增加”。把原文的轉折關係轉化成了因果關係。

6.隨意伸縮:就是將原文表述的範圍隨意擴大或縮小。如《茶馬古道》第9題C項,“歷史上,藏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需要外界供給除茶葉以外的東西”,而原文是“對於長期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爲主的藏族來說,他們並不需要外界供給很多東西,但茶葉卻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不需要供給“很多東西”範圍小些,而不需要供給“東西”範圍就大多了。明白了這些干擾方法,也就明白了錯誤項的真面目了。下面再談談解題的思路與方法。

三、解題思路與方法

社科文一般以議論文的面目出現,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以闡述觀點、說明道理、分析事實、辯駁舊說、介紹新見等爲主要內容。因此,閱讀此類文章,要有三種意識,即整體意識,結構意識和方法意識。

整體意識,就是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即作者的觀點、立場、態度等。如《茶馬古道》一文,論述的中心是“茶馬古道”的興衰及其在我國曆史上的重要作用,把握了這個中心,也就掌握瞭解題的一把鑰匙

結構意識,就是閱讀時要有結構解析的意識,即在閱讀時要善於抓段意,理清結構層次,在讀後形成對全文脈絡的清晰把握。如《茶馬古道》共六段,層進式結構,第一段寫“茶馬互市”在唐代就有記載。第二、三段寫宋代漢藏兩族都重視茶馬互市。第四、五段寫唐宋至清,茶馬互市的變化。最後一段寫茶馬古道的歷史作用不容低估。明白了各段段意和結構思路,做題時準確率就很高。

方法意識,對於小閱讀的社科文來說,方法意識就是解題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幾種技巧和方法,往往會提高解題效率。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是排除干擾法。排除法在客觀性閱讀中是十分有效的,也是一種最普遍最重要的解題方法。命題者往往會不動聲色地提供一些輔助條件,將錯誤選項難度降低,採用或無中生有,或答非所問,或曲解原文,或偷樑換柱等干擾手段,使錯誤項有破綻可尋,這樣對錯誤的排除成了我們一步步接近正確答案的階梯,“錯誤是成功的嚮導”也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瞻前顧後法。此法也叫聯繫上下文法。有的選項如果僅在某個答題區間判斷正誤,比較拿不準,就將答題區間擴大,在較大範圍內前後一對照,答案就出來了。如《茶馬古道》第8題,選出宋朝統治者重視‘茶馬互市’的目的表述錯誤的一項。A、B、C三項的答題區間在第2段,那麼D項的答題區間在哪裏呢?答題區間往後擴大,第3段開頭寫到:“那麼,藏族爲什麼也很重視‘茶馬互市’呢?”前後對照,馬上知道D項是藏族重視“茶馬互市”的原因,應選D。

三是成分分析法。有的選肢,只要對它進行句子成分分析,壓縮一下句子再與原文相關處比較對照,答案也就明白了。如《茶馬古道》第7題,各項壓縮一下後,A項是:“茶馬古道”是貿易通道;B項是:收入是軍費的主要來源;C項是:“茶馬古道”是經貿、文化和治藏安藏之道;D項是:“茶馬古道”發揮了歷史作用。與原文相關處對照,B項的答題區間是

二段最後一句,這句狀語中相關詞語是:“收入補充軍費之需”。顯然B項表述錯誤。

四是關鍵詞語分析法。

請看這個例子:下面這段話的意思是( )

“又如檞寄生,它從某些樹木吸取養料,它需要鳥類傳佈它的種子,更因爲它是雌雄開花,又必須依賴昆蟲才能完成傳粉作用。我們假使僅取外部環境或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來解釋這種寄生植物的構造以及它和好幾種其他生物的關係,必定是同樣的不合理的”。

A.以檞寄生爲例,說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構造和相互之間的關係都是十分複雜而難以解釋的;B.我們想正確解釋生物的構造、生物之間的關係,就不能歸因於某一方面。檞寄生就是一個例證。C.若只以外部環境、植物習性的影響以及它本身的傾向來解釋(如檞寄生)的構造和關係,必然是不合理的。D.在研究檞寄生時,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的關係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

解析:這段話是兩句,第一句舉例,第二句是個主謂賓句:“我們解釋構造和關係是不合理的”。怎樣解釋不合理呢?僅取外部環境或習性的影響,或植物本身的傾向解釋不合理。原來關聯詞“或”表選擇關係,即是僅取三個中的任何一個來解釋不合理,實際表達的意思是“三個同時來解釋是合理的”。我們再結合句子成分分析法,四項的主幹分別是:A.生物的構造和關係是難以解釋的;B.想正確解釋構造和關係,就不能歸因於一個方面;C.(只以三個)來解釋是不合理的;D.(對構造和關係)不能做出合理解釋。很明顯A、C、D項應排除,選B。

解答社科文客觀性閱讀題通常按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一是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用兩三分鐘把全文通讀一遍,初步瞭解文章主要說了什麼事,什麼新發現;觀點是什麼;大致有幾層意思。對文章獲得整體印象。

二是細讀題目,明確指向。再用兩三分鐘閱讀四道題十六個選肢,弄清題乾的發問指向,是有關什麼的選擇;弄清選擇肢的信息內容,結合對文章的大致印象,形成初步判斷。

三是文題對應,確定區域。根據題目要求,找準相應的信息篩選區域,在原文中圈點勾畫,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把握主次信息的區別和聯繫,爲篩選信息,最終確定答案做準備。

四是比較過濾,選準信息。以文中相關信息爲依據,對照比較選擇肢的表述,從中選出所需要的詞語或句子,進行篩選、轉換、整合,形成合理的推斷。

五是排除干擾,確定答案。運用些解題技巧,識破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迷局,讓正確選項“浮出水面”。

以上談了解題的思路與方法,概括講就是三種意識,四種方法,五個步驟。

四、複習策略與手段

1、瞭解命題特點,做到心中有數

從2001年至今4年來,全國卷的社科文閱讀成了第一卷的內容,體裁一般爲議論文或說明文,字數在800字左右,如01年《銅奔馬正名》約770字,02年《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約870字,03年的《沙塵暴》約870字,04年《茶馬古道》約820字。信息密度很大,選文大多出自《參考消息》、《新華文摘》、《中華文摘》、《中國科學報》等報刊。設題主要圍繞準確理解,準確篩選,準確推斷來考慮,考題設置的干擾性因素,常常也是我們閱讀時常犯的一些錯誤。當然,如果大閱讀是文學作品的話,那麼小閱讀一般是自科文、社科文交替出現在第一卷,如近四年的情況就是這樣。這些選文都是反映科學界的新研究、新發現、新成果,相對於大多數考生是陌生的未知領域,要讀懂解題,有賴於考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考生的知識和經驗與文章的信息發生相互作用時,才能產生理解。瞭解了這些特點,我們在複習時就不會猜題押題,只有紮實地積累基礎知識,擴大認知視野,訓練技本能力。

2、大量閱讀文章,增加知識儲備

高考命題人張偉明說,進入21世紀,閱讀已成爲人們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以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爲目的的閱讀關係到我們的學習成績和生存質量。自科文、社科文成爲高考閱讀材料的首選。近年來,自科文與社科文一起交替出現在第一卷,這一命題趨向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但是不少同學科學知識貧乏,做題時缺少必要的知識背景,對語段陌生,易產生恐懼心理,特別是有些學生偏科,學文科的不喜歡讀自科文,學理科的不喜歡讀社科文,這種現象給考場上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一定困難。只要瞭解那些考入名校的學生的學習經歷,就可知道,他們具有閱讀量大,知識面廣,文理兼容的優勢。因此,要求同學們科學合理地安排複習計劃,留出一定時間,跳出題海,進入閱覽室、圖書室、借閱一些自科文、社科文報刊,擴大知識面,增加知識量,文理相交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高考小閱讀中取勝。

3、訓練閱讀速度,提高解題效率

高考語文卷總分150分,需時150分鐘,平均而言,1分鐘得一分。但是由於個人知識面寬窄不同,熟練程度不同,各題所需時間不盡相同。作爲12分的小閱讀,我認爲,用時超過12分鐘,就是賠本,這道題用時多,那道題用時就少。所以爲了不在做題時賠本,就要在平時訓練閱讀速度,提高解題效率。方法是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擾,一口氣讀完全文和四道題,在讀題時靈活運用解題技巧,快速排除一到兩項,把答案確定在兩三項內,然後找到答題區間,逐步縮小包圍圈,確定選項。這樣訓練若干次,就有可能形成一種習慣,好習慣形成了,高考時肯定會受益。我們的關鍵問題是讀文解題時注意力不能集中,堅持不住。我做了一個實驗,有篇小閱讀,題目《語文教學要同現代化建設接軌》,870多字,我用了約7分鐘,就做完了題。這篇文章不算難。要說4年來,01年的《銅奔馬正名》相對而言比02年的《沙塵暴》、03年的《全球氣候變暖研究》和04年的《茶馬古道》難些。

4、用好手中資料,學會一舉反三

社會上高考複習資料多如牛毛。現階段,我們手頭語文資料補習班用的是魏擇暉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極品教程》,應屆班用的是孫雪冰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中華英才》。縱觀這幾年我們用的資料,無疑是些專家名流編寫的,我用八個字概括其特點,那就是大同小異,各有長短。我們只要以一種資料爲主就行,其餘資料是我們“顧問”的對象,即顧上了就問,顧不上就算了。對於手中的資料,要充分利用它,但不要迷信它,還要用挑剔的眼光,將錯編、錯排、錯印的內容糾正過來。要在書中多批註勾劃,越讀使書越厚。精讀一本資料,其餘資料僅供參考,着重參考不同之處。自科文閱讀和社科文閱讀兩相比較訓練,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社科類閱讀技巧

一、選擇題:涉及概念,判斷,推理

二、命題內容及形式:

1、下列說法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

3、下列說法支持或不支持××觀點的一項

4、下列句子屬於或不屬於××的一項

5、對××理解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6、下列解說正確或錯誤的一項

三、解題方法:

1、如屬於曲解文意方面,則用比較印證法(找準區域,仔細比對),重在判斷。使用此法需注意:讀題要特別仔細(“題枝”有的寫爲“題肢”或“題支”)題干與題枝比較題枝與題枝比較④題枝與文本比較

2、如屬於錯誤推導方面,則重在理解,用推理法。思考方向大體如下:①或然還是必然②將然還是已然③個別還是一般④部分還是整體⑤是否強加因果⑥是否無中生有⑦是否張冠李戴

社科類閱讀技巧

1.認真品讀原文,標記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號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義的代詞、內涵豐富的詞語、中心句、過渡句、感情句,指示語、概括語、情態語、主旨語等。這些詞語或句子往往對於揭示中心思想、表達作者觀點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整體閱讀中不失時機地標記它們,抓住它們,就等於抓住了做題的主動權。

2.憑藉文中的重要信息,準確地概括全文。

通過第一遍閱讀,對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產生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時要趁熱打鐵,及時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體材料,這些材料證明了什麼觀點,這個觀點是怎樣證明出來的。爭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閱讀中實現控制原文的目標,千萬不能急於求成,草率從事。

3.找到題幹在原文中的位置,大體確定作答範圍。

論述類文章閱讀試題的答案一般與題幹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的甚至就在題乾的附近,及時找到題幹所在的位置,就等於答對了該題的一半。

4.縮小範圍,仔細取捨,做出答案。

實踐證明,正確的作答範圍一旦確定,一般都能比較正確地做出答案;作答範圍確定不當,失分也就理所當然。確定好作答範圍之後,要找出該範圍中最能體現答案的骨幹詞句或核心信息,對照題幹要求,仔細取捨,科學連綴,直至做出準確的答案。

社科文閱讀技巧

1.通讀

論述類文章閱讀考查的是“懂”。這個“懂”就是讀懂材料,理解把握整個材料的基本內容。要讀“懂”,通讀是關鍵,獲得整體理解。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自我訓練,提高通讀的能力。

第一,要根據文段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邊閱讀、一邊預測下文、一邊自動概括的技能。高考選文屬消息一類,其結構多爲“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後面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應養成依據模式預測,並逐段概括的習慣和意識。

第二,要培養對文段中關鍵信息點的敏銳感知能力,特別應留心先與後、因與果、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條件與結果、局部與主體、肯定與否定這些關鍵之處。閱讀中運用勾、畫、圈點方式自我提醒,讓關鍵點牢牢印入腦中。

第三,養成遇到複雜的長句自動緊縮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習慣。論述類文章閱讀材料大多是譯文,表達上與我們平時的習慣有距離,多長句,多概念,意思繞來繞去,比較彆扭,要刪枝葉抓主幹,把握句子主體部分的意思。

2.篩選

篩選,就是聯繫閱讀材料,依據試題要求,進行比較、過濾、選擇,從中選出所需要的詞語或句子。篩選的範圍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篩選的關鍵是找準與選項對應的原文。有時候可以找到幾處原文,但只有一處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較分析;有時篩選出的幾處原文又可以互相補充。

3.比較

篩選出原文後,要把原文與選項仔細對照比較,辨明正誤。比較時要特別注意範圍大小、程度高低、數量多少、可能性與現實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篩選和比較是同步進行的,只有準確篩選,認真比較,才能逐一辨別選項與原文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