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通用30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作文,就是將生活中的見聞、感受描繪出來,將對生活的想像與思考表達出來,讓讀者產生共鳴,從而讓讀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通用30篇)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日,包餃子;年初一,過大年”。這媽媽家鄉過年時老人都會這樣告訴小孩的過年風俗。

媽媽的老家在湖北省襄樊市,我也算半個湖北人,按照湖北老家的老規距,在臘月初八時,春節就差不多開始啦!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臘八飯,俗話說得好:“吃完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在吃完了那極具特色的臘八飯後,大人們開始忙碌了,他們必須預備過年所有的東西,所以小孩子在那時最自由。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家家晚上都要炕竈餅,竈餅分爲兩種:甜的和鹹的。甜的餡是用白沙糖或黑芝麻或花生做的,而鹹的則是用肉未加其它料包制而成。哇,一說到這個,整個人都不好了,口水都快滴下來了。想想那個味,好像就在鼻間縈繞。每到這一天,最忙的就是外婆,她一大早就開始和麪,發麪,等到面整理個髮好已是下午。她又把準備好的餡包進面裏,做成餅狀,一個一個的先放在鍋裏把兩面炕成金黃色,然後再放進蒸鍋蒸二十分鐘,這樣竈餅纔算做好。按照風俗,第一個竈餅,我們自己是不能吃的,要丟到竈裏,敬竈王爺。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在農曆二十四日,家家戶戶都要清除室內積塵,俗稱“打堂廊灰”,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都是在爲過年的年菜做準備。

“二十七,炒東西;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在農曆二十七日時,每家每戶都要炒花生、玉米一類的東西,到那時,小孩子就可以偷偷拿幾個來吃。農曆二十八與二十九日,每家每戶都要蒸饅頭、包子,留到過年吃。

“年三十,包餃子。”包餃子要包“元寶”,這樣表示來年財源廣進。以前,在年三十還有兩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一個是燒炭火,三十晚上,火盆裏的火是不能息的,要一直燒着。另一個是打好水,水缸裏的水必須是清水,而且一定要一滿缸才行。

這些都是老一輩的風俗,理應流傳下來,但卻因一些原因沒有流傳下來,一些傳統逐漸成爲了歷史。我們作爲新時代的主人,應該把這些傳統傳承下去,讓過年更有年味,讓傳統節日保留傳統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在這些節日時,各個地方都進行着自己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我最喜歡的風俗習慣,就是端午節的包糉子。

每當剝開糉葉,晶瑩剔透的三角形的糉子映入眼簾,誰見了不咽幾口口水?吃糉子大家都會,而包糉子卻沒有什麼人會。我很慶幸,包過一次糉子。

那一天的端午節,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場,買來了糉葉、糯米、肉等。東西買回來了,大家就忙開了。奶奶忙着洗糉葉,媽媽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開始包糉子了,我發現包糉子在她們手裏十分簡單。我站在那看,自認爲很懂,在旁邊指指點點,說着自己認爲的方法:“這個要包鬆一點,那個少放點米,要不然綁不緊……”

幾句下來,媽媽不耐煩了,說:“別吵吵,你來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體會一下包糉子。”聽到這裏,我立馬翹起了嘴,自以爲事地說:“好啊,來就來。這麼簡單的事,難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拿着糉葉,我還不知道怎麼包。偷偷看着媽媽怎麼包,將糉葉捲成甜筒樣,放調好的米和餡,加一片折的葉子覆蓋在上面,捆綁好。我一步一步學着,憑着股聰明勁,我還真做了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糉子。

媽媽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錯,等會兒你就嚐嚐自己的傑作。”

糉子下鍋了,我還特意給自己的糉子做了記號,想着吃自己包的糉子。約摸過了一個小時,奶奶說:“好了,好了。可以吃糉子了。”

我趕緊把自己包的糉子拿出來,咦,怎麼像個蛋糕一樣,是散開的?

媽媽笑得合不攏嘴,“看你還吹牛啵?做什麼事都沒那麼簡單的。”

從此,做什麼事,我不再自以爲是、指手畫腳了。經過這個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裝懂,否則就會出醜的。因而,我更喜歡上了端午包糉子這個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晚唐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說着思念,傳達出哀傷。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節,我們一家總要早早起來,拎上裝滿了紙幣、金銀元寶和香的袋子,準備去掃墓。我們從城裏驅車來到鄉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長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這時,太陽已經升出地平線很高了。在我們老家,必須等到太陽把露水曬乾了纔可以祭祖,我們到達墳地時,時間把握得正好。

這時,爸爸拿出鐵鏟,從附近的田地裏挖了一塊方方正正的土塊,我忙問:“這是幹什麼呀?”爸爸答到:“這是土帽子,用來壓錢紙的。”然後爸爸把錢紙放在墳頭,再用剛纔挖的這塊土穩穩地壓上。爸爸還跟我說,這錢紙,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墳墓裏的人後繼有人。就這樣,掃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爸爸又拿出一些火紙把他們放在水泥上,再用打火機點燃,跪下來,然後,再拿出一些紙錢。燒了起來。邊燒邊說:“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們小川學習成績好……”。我看了看,感覺很簡單,便說:“我能試試嗎?”爸爸點了點頭。我也像爸爸一樣,跪了下來,拿着紙錢開始燒了。先拿了一些把他們分開,然後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火裏,我又放了一些紙錢,每次我都十分小心,生怕火突然一起燒到我,我越來越熱,便讓爸爸來燒了……

直到所有的紙錢和用紙折成的金銀元寶全部化爲灰燼我們才能離開,這樣,祖先們都收到後輩進貢的錢物了,他們在那邊就可以衣食無憂過得幸福了。

清明時節,用這樣的方式祭奠祖先,雖然有些迷信,但能表達出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難怪這樣的風俗代代相傳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4

有的人喜歡春節,因爲春節最熱鬧;有的人喜歡中秋節,因爲中秋節團團圓圓;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因爲可以包糉子,也可以吃糉子。

端午節那天,媽媽起了個大早去買包糉子的材料,包糉子需要糉葉、蜜棗、肉、糯米等。

媽媽回來時左一袋,右一袋,買得可真多呀!我連忙幫着媽媽,把一袋一袋地把材料放在桌上。洗糉葉、洗米、切肉,都準備好了,媽媽開始包糉子了。媽媽熟練地包了一個一個糉子。

我把包好的糉子放進盆中,可是有一個糉子卻從監獄中溜了出來,掉到了地上。媽媽看到後,把溜出來的糉子重新放回了他們的監獄。看着媽媽包糉子,我手癢癢也想包:“媽媽,我也要包糉子。”

媽媽笑嘻嘻地說:“好,給你包包糉子。可是很難的,你可別半途而廢呀!”

媽媽把糉葉捲成錐形,然後把材料放進去……於是,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把糉葉捲成錐形,放米進去。沒想到的是,我卷的椎尖太寬了,米都一個一個的從屋子中溜了出來。都怪我沒把錐形卷好了。果然應驗了那句老話,“細節決定成敗。”

我又小心翼翼地把糉葉捲成錐形,把材料放進去。這次令我驚喜的是,沒有失敗,這讓我非常開心。

忽然,我有了想法,能不能把一枚硬幣放進糉子裏,看誰能找到就給他5元錢。媽媽聽到後說:“可以,不過你先給硬幣洗個澡,不然太髒了,不能放。”

媽媽話音剛落,我就把口袋中的硬幣拿了出來,一眨眼間,就跑向了洗菜的地方。我左拿刷子,右拿硬幣,打開水龍頭就開始刷。刷了一會兒,又將硬幣上滴了點洗潔精。

洗完後,硬幣可能是在感謝我,自己跳在了凳子上。凳子剛好又被太陽照着,陽光將硬幣上面的水全部都擦掉了。我將它放進了糉子的肚子裏,很幸運,我吃到了這個糉子。

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過得最有意義的節日。在這個節日中我學習到了,“細節決定成敗”,學習到了怎麼包糉子。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5

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鄉。上海的春節,也更讓人難忘。而我最愛的,還是那甜甜的湯糰。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齊包湯糰,看春晚。糯米粉是現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湯糰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讓人不禁想起了那圓溜溜的湯糰,在沸水裏翻滾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閃閃發亮。而那雪白中,又隱隱約約透出一絲絲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顏色,甜甜膩膩的感覺,似已在嘴裏化開,給人無限的幸福感,這是讓幾代人都神往的景象。

在外公生活的那個動盪的年代,包湯糰,吃湯糰,簡直就是無上快樂。新年來臨,家裏拿出一年來辛苦勞動而得的糯米,用一個巨大的石磨來磨糯米粉。磨的時候,全家上下都在幫忙。力氣大的大人們汗流浹背地使勁磨,而小孩們幹不了重活,就負責把糯米倒入磨盤。糯米通常都有好幾袋,還特別的重。但孩子們卻依舊不厭其煩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認真地往磨盤裏倒,想必是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湯糰給了他們驚人的力氣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餡料。湯糰的餡通常爲黑洋酥和豆沙兩種。不過家裏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餡。拿一隻小臼,盛上滿滿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極粗的小槌不停地搗,很快就能將其變成一碗黑糊糊。爲了讓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爲了讓它有黏性,就放入豬油。想來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現在的我並不能體驗這樣的活動。

準備好了湯糰皮和餡料,便要開始包湯糰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狀,用筷子夾起一個搓好的“小煤球”,輕輕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個小球,一個湯糰就完成了。孩子們前兩步都做得很順利,但到了封口搓圓時,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有人搓成了粗細不一的長條,有人捏成了橢圓,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處裂開,餡全部漏了出來,便前功盡棄,只好重新來過。但誰也沒有哭鬧,反而笑聲連連。最後,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滿意的湯糰。那小小的,滑滑的一個,放在手上舒服極了。

儘管如今在這個快節奏的大都市裏,已難找到當年全家包湯糰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個上海人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幅祥和的畫面,因爲那一個個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湯糰,背後不僅蘊含着人們對家鄉的情意,還有那最真摯的願望——團團圓圓,幸福安康!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6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的地方的春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特色。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也有很多:購年貨、包餃子、貼春聯、拜年等。想知道嗎?那就往下看吧!

春節前的幾天需購買年貨,最少不了的就是衣服、食品、煙花爆竹等。

我的家鄉最少不了的一項習俗是包餃子了。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

過年時的早上,我和媽媽就要開始包餃子啦!聽說,過年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包餃子還要講究技巧。第一步先將小麪條充分揉好,搓成長條;第二步,再用刀切成大小相對均勻的小塊兒,然後再在上面撒麪粉,之後再用手掌心垂直摁下。最後用小擀麪杖擀成圓圓的麪皮;第三步放適量的肉餡,將餃子皮對摺,縫隙要掐好。餃子就包好啦!

中午時就可以貼春聯了,貼春聯,不僅是爲了營造出新喜氣,祥和的氣氛,更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熱愛之情。晚上,媽媽會將早上包好的餃子一股腦兒的倒進剛燒好的開水裏,瞧這些可愛的小餃子在開水中沸騰,心中一股暖流由然而生。如果喜歡醋,可以跟醋沾着吃。最後,一鍋香氣四溢的餃子就出鍋了。等我盛出一碗,伴着香氣大口大口地吃。

春節還有拜年的習俗。傳說,怪獸“年”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上,"年”飽了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從此就有了拜年的習俗,年初一就開始大家就互相拜年問好祝福,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再與親戚們吃一頓飯,表達互相之間的情感。

生活中一點一滴,無不體現豐富地域文化。無不展示出民族特色。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7

我的家鄉在新州,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那非春節不可啦!

春節是新年的開頭,寓意新的一年到了,要說春節的來歷啊!哪來頭可不小呢!春節是從歷年流傳下來的,直到現在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呢!

我們這裏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二十四過完小年就開始了,當然那都是節前的彩排。最熱鬧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那天才是真正的過年,那天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己,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們新州的元寶餃子。餃子寓意着招財進寶。我家餃子餡是多種多樣的,有白菜餡、豬肉餡、韭菜雞蛋餡、香菇餡等等。餐桌上,弟妹嚷嚷着:“再給我一盤,再給我一盤,我還沒有吃飽!”

到了晚上外面噼裏啪啦的響,家家都在放鞭炮,我們家也不例外。爺爺和爸爸從屋裏拿出長長的紅紅的大鞭炮,邊拖邊擺放着。點火!爺爺和爸爸趕緊跑回屋裏來,火沿着火線慢慢的延伸到鞭炮。猛然間外面噼裏啪啦噼裏啪啦的響個不停。接下來就是放煙花了,一點火,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轟”的一聲,一束煙花飛上了天空,緊接着,更多的煙花飛了出來,隨着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響聲,煙花綻開了,不一會兒,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各種顏色的煙花縱橫交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你瞧,圓形的、流星形的、瀑布型的、花型的……五花八門的煙花在天空爭先恐後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它們有的像上翻,好像嬌媚的牽牛花;有的向下垂,好像絢麗的菊花……我還饒有興趣的爲每一組煙花取了名字,如萬紫千紅、繁花似錦、滿天繁星、百花齊放,再加上黑天空的襯托,顯得煙花像是天上的仙女,好一幅壯麗的景象!

吃餃子、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節日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8

過年時,凜冽的寒風凍紅了人們的小手,卻凍不住大街小巷的鑼鼓與鞭炮聲,更凍不住人們那似火的熱情。

大年初一早上,人們是被街上的鑼鼓陣陣和那開心的叫嚷聲叫醒的,而我也不例外。一大早醒來,變成聽到村裏大隊中傳來的鑼鼓聲,與那跳秧歌的口號聲了。

穿戴整齊,去到街上秧歌隊便已開始了。走在最前面是踩高蹺的人,他們一個個雖然有四五十歲了,但是他們一穿上那靚麗的衣服,踩上高蹺,走到人羣中,就像是二三十歲的小夥子一樣,渾身洋溢着青春的色彩。

緊接着便是扭秧歌的了,村裏的一些大媽,小老。全部加入到隊伍裏了,他們身着粉綠色的衣裳,臉上化着妝,邁着十字步,扭着秧歌走着。村裏的秧歌講究的是跑扭結合,他們在奔跑中扭動,女的扭腰抖肩,手裏的布緞一甩一甩的,看上去既活潑又大方;男的上部抖肩,在女性的隊伍中又以增添了一份陽剛之氣,英俊又帥氣。秧歌隊是由村裏的大爺大媽組成的,個個都五十多歲,可在這兒,沒有人這樣認爲,反而看他們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像是年輕人一樣。她們扭腰抖肩,看得我們也不禁想參與進去。

這是我媽一下子把我和弟弟推到隊伍裏,只見弟弟隨着音樂搖頭晃腦的,把旁邊的人逗得笑個不停,我在隊伍裏也怪不好意思的,這是我姥姥在隊伍後邊說:“快扭啊!”我轉頭一看,哦,原來我姥也在這裏邊我帶着我表弟溜到我姥後邊,學着姥姥的動作,踏着音樂的節奏,在隊伍後邊兒扭起了秧歌來。扭着抖着,感覺自己的煩心事兒也抖沒了,心情也開朗了許多。

秧歌隊後面接着舞獅舞龍的,只見那龍繞着人們走了一圈又一圈,時不時還走到人羣裏跟我們一起嬉戲。那獅子可十分活躍,一會兒從那躥過去,一會兒又從那蹦出來。在大年初一,人們賣力的表演着,只爲了人們的歡笑和將着“大年初一扭秧歌!”的習俗傳承下去。

年過完了,也許今年與明年又不一樣,但這家鄉的習俗是不會更改的,它會陪伴着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年!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9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糉子,七月七吃巧雲……年前請祖宗也被稱爲“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這天,人們會擺上酒席,虔誠的祭祀一番。是爲了感恩祖宗並祈求來年平平安安,財運滾滾。

我們全家今年又來到奶奶家祭祖。到家後,我們就開始進屋幫忙幹活。媽媽與奶奶在廚房做菜,爺爺與爸爸擺菜,倒酒。像擺筷擺杯這種活就由我來負責。桌子上九雙筷子、九個杯子、九道葷素搭配的菜,寓意家族延續長長久久。

地上也要擺十二雙筷子和三樣水果,是供佛的,杯中一次只能倒三分之一的酒,因爲酒過叄巡。這些流程對我來說很繁瑣,但在我爸爸和爺爺他們老一輩心中是神聖的,覺得祭祖會讓子孫平平安安,身體健康。

當一切準備好後,以前都是由爸爸負責點香,可今天卻讓我來一次,練習一下。於是,我拿起一束香,學着爸爸的樣子把香放在蠟燭上點燃,然後雙手握緊,拿着它對着祖宗們恭恭敬敬鞠三個躬,再把香插入香爐裏,磕三個頭,我叩拜時還嘀咕着:“祖宗呀!請保佑我們一家平安健康吧。”我剛起身,家人們就開始輪流叩拜了,連三歲的妹妹也爭着叩拜,她學着鞠躬,磕頭,還把那雙胖嘟嘟的小手合併搖一搖,嘴裏也嘀嘀咕咕什麼,一副小大人的模樣。叩拜了才兩個來回,我的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看看桌上的飯菜,我的口水都快流下來了,但我嚥了幾口吐沫,控制住了,心裏念道:“加油,只要堅持到結束就可以了。”我的心裏也增加了一些堅持的動力。

等到三炷香燒完了,我們就要請“祖宗走了”。步履蹣跚的爺爺走上前去,挪一挪凳子,好像是在請祖宗走一樣。奶奶和媽媽把飯菜端進廚房,重新熱一遍吃掉,因爲“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和爸爸則扛着幾麻袋的金“元寶”,來到祖宗的墳墓前把“元寶”燒掉這也被稱爲“送錢糧”。回去以後我看見滿桌着香噴噴的飯菜,鬆了一口氣,因爲終於可以吃飯了!

像這樣的傳統習俗,已經有許多人放棄了。可我不會,我要把這個習俗,代代相傳下——祭祖。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0

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可以包糉子、吃糉子。

我家的糉子是三角形的,用糉葉裹着,裏面是糯米飯,但是在米飯裏你可以加一些東西,肉肉呀、棗子啊、甜棗啊……都可以加進去。還有一種三角形的,跟我們這裏包法都不一樣,很長。那個三角形頭很長很長,糉葉是綠色的。

到了端午,奶奶老早就準備糉葉和餡兒,好包糉子。我本來是想學包糉子的,結果不僅沒包成糉子,還弄得一團亂。

奶奶用熟練的手法包了一個糉子,我沒看清,就叫奶奶再來放慢動作包。先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將餡兒放進去,再拿一個糉葉蓋住,最後用繩子綁好。哇,這樣就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拿來一片糉葉捲成了一個三角形,但是我加陷進去的時候,發現下面好大一個洞在漏餡兒。我馬上把糉葉打開把餡兒弄出去,再重新包一個,這次包的非常的好,下面一點洞都沒有。

放餡進去了,一不小心手一抖,米全撒了。奶奶生氣地看了看我:“你是來幫忙的,還是在搗蛋呢?走走走,不要你包了啊。”

“奶奶,求你了,你就再讓我弄一次嘛。”我哀求道。這樣,奶奶才答應了。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學會包糉子了。

晚上,奶奶將糉子從鍋中端了出來,她隨手拿了一個糉子剝開,放入嘴中,嘴巴一動一動的,臉上露出了享受的表情。我見奶奶吃得這麼香,我也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既精緻又好看的糉子。

可是,當我手一碰到糉子時,便被這高熱的溫度給燙到了,我立馬將手縮了回去。奶奶怎麼這麼牛逼,居然能承受這麼燙的溫度,不愧是一雙飽經風霜的手啊!

弟弟很好奇:“姐姐,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我想了一會兒:“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包糉子是爲了將糉子扔進屈原屍體所在的河裏,防止魚蝦、螃蟹等吃屈原的屍體。”

“哇,你好厲害!你怎麼知道的?”弟弟不可思議地說道。

“聰明人自然知道,而且這都是常識。”我不屑地回答。

端午可以包糉子,可以吃糉子,但是同時還帶着一絲紀念!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我想要介紹的是我家鄉的風俗。

陽光從稀疏的樹葉照進房間,在房間裏留下了斑斑點點的陽光,這就是除夕的開始。

大人們最忙碌的時間,也正是早上。大人們有的貼對聯,有的包餃子,有的爲年夜飯做準備,每家都會派一名代表去拜年,我們幾小孩都會像跟屁蟲似的跟着大人,這家收個紅包,那家拿點吃的,格外興奮。

到了下午,我們黏着大人拿錢買鞭炮,錢到手後,我們就浩浩蕩蕩的去買鞭炮了,鞭炮的種類數不勝數,在貨架上奇峯羅列,姿態萬千,令人頭暈目眩,眼花繚亂,什麼刮炮啊,摔炮啊,沖天炮啊等等。等“大隊部”到家時,已經接近年夜飯的時間了。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好熱鬧,大人們敬酒敬飲料,小孩子則狼吞虎嚥的吃着飯,生怕比別人慢了半拍。年夜飯過後,辛苦了一天的大人們也該放鬆一下了。有的在麻將房裏搓麻將,有的在廳裏看春晚,而我們最興奮的,無疑是收紅包了,太爺爺,外公,二外公,四外公,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大姨,小姨的紅包讓人領到手軟。領完紅包後,我們就在外面放花炮,“砰砰砰”,“哈哈哈”,時間在歡聲笑語中悄悄流逝了。

新年即將到來的最後幾分鐘,大人們拿出煙花。在最後十秒倒計時,我們的心情格外激動,“10,9,8,7……”時間一秒一秒的流逝着,我們的心情也是一秒一秒的激動了起來,最後倒計時,所有人已經做好了放煙花的準備。“3,2,1,0”,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新一年的到來令所有人興奮不已。煙花在空中華麗的盛開,像絢麗的花兒一般在空中綻放。煙花完美謝幕,這也算是爲去年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門前堆放着昨夜的煙花爆竹,人們看見的,只有一堆廢紙,卻不知道昨天這裏發生了多麼令人興奮的故事啊,也許除夕的美好時光只有一天,但那美好的回憶卻是永不磨滅的!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2

說到中國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大家一定會馬上想到春節。而在過春節時,我們一定會履行許多傳統習俗。那麼今天,來談一談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吧!

到了除夕,不管是在外打工的,還是做生意的,都會趕回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打掃得乾乾淨淨,貼上了紅紅的春聯。

在貼春聯時,一般都有左聯、右聯和橫批。人們往往都會在春聯上寫上吉利的話語,祝願家人在新的一年裏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有的門前還掛上了大紅燈籠,非常喜慶。

晚飯,擺上好酒好菜,非常豐盛,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平常,大人們不準小孩子這個那個的,這一天例外,我們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吃完飯,就開始發紅包了。我最喜歡這個了,爺爺奶奶發紅包,爸爸媽媽發紅包,哥哥姐姐也會發紅包。我的癟口袋,一下子就鼓起來了。有了紅包,我可以自己買好吃的、好玩的,當然還要留點慢慢用。

除夕還有許許多多的活動,我們小孩子放小鞭炮,玩煙花,大人們看電視、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由此可見,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春節的一大習俗。

在夜晚,那爆竹聲噼裏啪啦,那煙花五顏六色,紅的、黃的、藍的……各種形狀,各種顏色,增添了許多節日氣氛。但現在許多人非法燃放煙花爆竹,給我們的安全帶來了隱患,而且燃放的煙花爆竹還會污染空氣,所以這一習俗已經被“禁止”。

初一,是村裏拜年的日子,大人小孩都穿上嶄新的衣服。每家都準備茶水、糕點、煙,招待來拜年的人。一般是男的去每家每戶拜年,女的在家招待。

這一天,我都會準備一個袋子,裝水果、零食和煙等,每到一家拜年,都會見人都給零食,都給遞煙。都知道小孩不抽菸,也發煙,拿回家給大人抽。回到家,我的袋子裏裝得滿滿的,真是小百貨店呀!

接着幾天,是去親戚家拜年,每個親戚家都必到。一年就一次,基本上都要到那吃餐飯。

到了十五,過元宵,吃湯圓。湯圓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芝麻露了出來,試問哪個人不想一口下去,解解饞呢?真甜,真香!

過了元宵,春節就過完了。大人們開始幹活,我們小孩子開始上學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吉林省汪清縣,是個美麗富饒的小縣城,這裏居住着熱情豪放的東北人,有着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民風民俗。

東北最不同與其他地區的就要數房屋了,別的地區都睡軟綿綿的大牀,而東北則睡在那長6至7米,寬3至4米的大硬炕上,據說有利於腰背。炕下有一條空洞連接着竈臺,燒火時,煮飯和熱炕兩不誤,坐在熱騰騰的坑上吃着香噴噴的米飯,別提多享受了。東北幾乎每家每戶的都有口地窖,規模也不大,就是用來存放些土豆、白菜類食品。我還經常下去探險呢!東北的房屋體現了東北人的性格,根本不分那些廚房、臥室,中間只是一牆之隔而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北的房屋其實沒有客廳,客人來了就把他往炕上招待,絕對會讓你倍感親切。

作爲一個地地道道的東北人,我最愛吃的就是小雞燉蘑菇,還有豬肉燉粉條,相信也是每個東北人的最愛。大概是因爲東北氣候偏冷,所以才愛吃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吧。,特別是酸菜,絕對口味獨特,獨一無二,每當有客人來時主人都要做酸菜燉排骨再加上味道獨特的小菜來招待客人,保證你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不僅東北的美食讓人讚不絕口,東北的“二人轉”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獨特的唱腔和奇妙的舞步構成了小到十幾歲兒童,大到七八十歲老人的羣衆舞臺。每個東北人都“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轉”,可見二人轉對東北人的影響尤爲深刻。“二人轉”不用舞臺,不用服飾,隨時隨地都能來上一段,怪不得人人都喜歡。最讓我驕傲的是連小品演員趙本山也來自東北,唱的一手好二人轉,紅遍大江南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的這片土地養育了豪爽、不拘小節的東北人。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我們美好的中國。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體驗獨特的風俗習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種風俗。農曆二月半,人們會在這天舉辦慶典迎“伏虎禪師”,並且邀請親朋到家中做客。

這個節日的來歷啊,可是個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個羅伏和尚,他心地善良,有一天下山取火,碰見了一隻飢餓的老虎,他取火回來,便以身飼虎。他捨己的精神感動了上蒼,觀音菩薩點化了他成爲“伏虎禪師”,老虎成了他的坐騎。人們也把二月半這天定爲伏虎禪師的紀念日。

農曆二月半這一天,是我除了過年外最期盼的一天。早上,太陽纔剛掀開雲彩,探出頭來,廟會裏已排起了長龍,人山人海了。年長的爺爺奶奶爲我們化妝,有扮成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有扮成肥頭大耳的豬八戒;有扮成忠心耿耿的沙和尚……而我扮的是巾幗不讓鬚眉的穆桂英:臉上化着大青衣的妝,身披紅衣,頭戴帥盔,英姿颯爽的樣子!

最激動人心的時候來了,慶典開始了。走在最前面的是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請出的“伏虎禪師”;後面緊跟着聲勢逼人的軍鼓隊,鼓聲如雷、震天動地;腰鼓隊的奶奶們鼓槌飛舞、綵綢翻飛,極富感染力;還有一支由小朋友組成的小號隊,號聲嘹亮、意氣風發;再後面就是我們了,我們這個方隊最有意思,有天上飛的、地上走的,騰雲駕霧的唐僧三徒被大人扛在肩上,當然還有我的穆桂英掛帥。我和“花木蘭”、“楚霸王項羽”一起坐在特製的車上宛如騎在馬上,後面還跟着坐轎子“大家閨秀”……最後一個方隊是由全村人舞着彩旗、舉着香組成的,有年過七旬的老人、有血氣方剛的少年、有活潑踊躍的'小孩……遊行結束後,會向村民們分發水果、禮物,這還有多層意義呢!希望大家平安長壽,這是第一層,第二層是紀念“伏虎禪師”的捨己精神,第三層是希望每個人在這一年都能得到守護和祝福。

這時候在村民的家中,男主人們在舂粿,女主人們在做美味的菜餚:燒牛肉、紅燒魚……客人們一邊幫忙,一邊聊着天,大家在一起度過這愉快的一天。

這風俗節日的一點一滴無不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家鄉特色和獨特魅力,讓我們一起建設更美好的家鄉,把家鄉的風俗繼續傳承下去!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爲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說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衆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爲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擡上山入土爲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擡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擡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說是爲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纔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6

盼呀盼,新年終於到來了。歡樂的氣充盈着我們家,整個家裏的樣子經過一番打掃煥然一新,我寫的新對聯貼在了門口。當然,來我們家拜年的人也絡繹不絕,這也爲我們家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來我們家拜年的人吃剩的糖紙會四處亂扔,媽媽卻不勸阻。我向媽媽提出了心裏的疑惑,還自告奮勇地去拿掃把。媽媽卻一把拉住:“我不要去掃這些糖紙,這個不能掃!”不能掃地?真是奇怪。我理直氣地反問道:“媽,我們家‘掃房’時不是弄得平乾淨淨嗎?要是這麼個髒樣來待客怎麼能行?”

媽媽語重長地說:“這個就是不能掃,至於爲什麼,你自己上網去查吧!”

於是,我真的去網上找到了答案:原裏糖紙代表着財氣,如果掃出門,就相當於把財氣掃出了門,所以不能掃糖紙。

我還在網上找到了過年的多項禁忌,比如初一不能喝粥,因爲這代表一年四季窮苦,是不吉利的;比如不能吃紅薯,因爲這代表着眼睛會出火毒;比如過年不能吃藥,這個像象徵着這一年會疾病纏身。還有一些言語上的禁忌,例如有船的家庭新年時不可以說“翻”這個字,因爲這會讓船翻掉……

原來,過年也有不少學問,只要你用心發現,就能發現它的樂趣所在。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7

盼呀盼,新年終於到來了。歡樂的氣充盈着我們家,整個家裏的樣子經過一番打掃煥然一新,我寫的新對聯貼在了門口。當然,來我們家拜年的人也絡繹不絕,這也爲我們家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不過,我發現一個問題:來我們家拜年的人吃剩的糖紙會四處亂扔,媽媽卻不勸阻。我向媽媽提出了心裏的疑惑,還自告奮勇地去拿掃把。媽媽卻一把拉住:“我不要去掃這些糖紙,這個不能掃!”不能掃地?真是奇怪。我理直氣地反問道:“媽,我們家‘掃房’時不是弄得平乾淨淨嗎?要是這麼個髒樣來待客怎麼能行?”

媽媽語重長地說:“這個就是不能掃,至於爲什麼,你自己上網去查吧!”

於是,我真的去網上找到了答案:原裏糖紙代表着財氣,如果掃出門,就相當於把財氣掃出了門,所以不能掃糖紙。

我還在網上找到了過年的多項禁忌,比如初一不能喝粥,因爲這代表一年四季窮苦,是不吉利的;比如不能吃紅薯,因爲這代表着眼睛會出火毒;比如過年不能吃藥,這個像象徵着這一年會疾病纏身。還有一些言語上的禁忌,例如有船的家庭新年時不可以說“翻”這個字,因爲這會讓船翻掉……

原來,過年也有不少學問,只要你用心發現,就能發現它的樂趣所在。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8

說起我們家鄉的風俗,那可是三天三夜說不完,就拿春節來說吧!

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鄉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這天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感覺到歡愉和吉利。

家鄉的春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吃餃子。爲了驅邪惡,求吉利,餃子要煮的多,必須有餘,飯後內要放上饅頭,必須有餘,意在年年有餘。一旦煮爛餃子,不可以說“破了”,要改說“掙了”,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餃子是包有硬幣、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硬幣,寓意新的一年能發大財,不管誰吃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錢,家長更是十分高興,認爲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會發紅包,以示祝賀。

我覺得家鄉的習俗蘊含了一個千古不變的含義——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們能開心的好好休息幾天,調整好心情,再準備開始下一年的奮鬥。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1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xx,這裏有許多風俗。比如說過年。在過年的前一天晚上每個人都非常高興、興奮,因爲明天可以穿新衣服新鞋子,還能放煙花爆竹……

拜天公、貼春聯

除夕這天早上,人們都穿着新衣服新鞋子,但大人們比我們早起來炸雞翅排骨等食物,要去拜“天公”。拜完後,就要貼春聯,叔叔拿着春聯塗上膠,就粘在門的上面,和左右兩邊,每個門都要貼。大門的門上還要貼門神,家裏還要貼福字,一般來說都是貼倒的,寓意福倒了。

吃年夜飯

到了晚上我們就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可豐盛了有大魚大肉龍蝦螃蟹等菜品。我們吃得有說有笑,可開心了。吃完就去親戚家拜年,分壓歲錢。

跳火羣、放煙花

回到家,奶奶就在乾草上點了火,家裏的男丁就開始跳,我看着他們跳。

跳完後,小孩子們就拿着打火機點菸花了,還有“轉轉轉”,“仙女棒”。有的去看《春節聯歡晚會》。

守歲

到了要睡覺的時候,每個人都不能睡,因爲這是一個風俗“守歲”。

這些風俗伴隨着我們成長,真開心……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0

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糉子。先要準備糉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花生餡的,紅棗餡的,菜餡的,肉餡的;要準備好芭蕉葉子,洗淨葉片,並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蒸熟,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熟透的糯米飯,用手稍微一壓就粘在一起,拿出花生紅棗菜肉餡兒按入飯糰裏面,隨後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糉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裏面露出白白的飯糰,還可隱約看到餡兒的微紅。此時的糉子,不但有飯糰的味道,還夾雜着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裏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是飯後最好不過的點心。

端午節的早晨,爸爸要趁早去砍那些還掛着晶瑩露珠的艾葉,選出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爸爸說,艾葉越綠,它的氣味就越濃郁,就越能清新空氣。端午節那天,屋子裏瀰漫着奇特的清香。媽媽說待艾葉幹了,可以用開水泡了喝,那樣可驅五毒,治百病。每次端午過後,媽媽就泡一壺,讓全家分着喝。艾葉水雖良藥苦口,可苦澀得難以下嚥,在媽媽面前勉強喝一口,媽媽一轉身我就吐出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1

記憶很模糊,每次中秋節好像都是在學校裏度過,沒有吃到幾回月餅,腦子裏印象最深的就是綠豆糕,最簡單的那種塑料透明包裝,一格一格,儘管節後到家才發現,媽媽就只給我留了兩塊,但那樣也比較滿足。

說到中秋節當天,最離不了的就是打餈粑了。早上爺爺奶奶很早就起牀了,他們把前一天都準備的糯米放鍋裏蒸熟,然後都盛放在一個大木桶裏,這時拿一根粗木棍,雙手用力抓緊木棍兩側,使勁按壓裏面熱騰騰的糯米飯,如此重複,直至所有的糯米飯變成糯米餈狀。這時配上之前在火竈裏炒好的芝麻碾成的芝麻粉和白糖,真的是蠻好吃的!儘管我不愛吃甜食,我也會吃上幾大坨糯米餈。

之後就是非常難忘的老式月餅上場了。這種老式月餅一般都是又大又圓,一斤一個,外面是鋪滿芝麻的脆皮,裏面配的是冰糖陳皮和五仁的餡,這個因爲太大,味道又太特別,直接吃時總是不怎麼喜歡,也吃不了多少。但是,中秋那天一過,媽媽把大塊月餅切成三角弧形,一塊塊放在鍋里加油煎成雙面黃,起鍋後再吃,真的是會很香很好吃!兩種吃法完全是兩種味道啊!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2

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一直以遊牧爲生的蒙古族,有着一個一年一度盛大的集會——那達慕。

沒來過內蒙古,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沒吃過牛肉乾,沒看過那達慕。那達慕一開始只是爲了祭祀山神,路神,也就是祭敖包,後來經過長期發展成爲了現在的那達慕。

由於我生在內蒙古,所以經常領略那達慕的盛況。那達慕那天,商販雲集,吆喝聲四起,我混在人流裏,不斷有人對我微笑,拉着我推銷他們的商品,人們熱情高漲,有許多準備上場的人在場上拉着馬轉來轉去,那天天氣好極了,陽光明媚,萬里無雲,似乎也在爲那達慕的開展表示祝賀。商鋪出售的商品應有盡有,小到飾品珠寶,大到古董文玩,太陽傘。

可那達慕的高潮不止於此,民族表演,競技,更讓原本就熱情的人羣更加激動。一般的那達慕可以持續三四天,第一天主要是開幕式和民族舞蹈,馬上雜技表演,人們的鼓掌聲一浪高過一浪。

競技同樣很受觀衆喜愛,小夥子們表演賽馬,摔跤,射擊,場上激烈極了,場下也毫不遜色,掌聲四起。場上的運動員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給人一種蒙古族特有的豪爽感。

總而言之,那達慕是蒙古族特點和文化的表現,也是一種傳遞文化的方式。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3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我要介紹的習俗是家鄉新年時的過廟會。

新年,大家都不陌生,但新年的時候家鄉都在幹什麼呢?我們家鄉新年的時候會過廟會。

過廟,鄉稱“趕廟”,“趕會”。在新年的時候,家家都會穿着新衣到廟會上去看一看。小孩子們去了,像撒了歡一樣,廟會上有各種稀奇的玩意兒,孩子們走到這,停一停,走到那兒,睜大眼睛瞧一瞧。一切事物在孩子們眼裏都變得稀奇古怪。大人們則是互相聊一聊今年的收成怎麼樣,非常熱鬧。

河北廟會的習慣由來已久,甚爲普遍。以前河北一年就有72次廟會,舊時的廟會很複雜,有的還帶着較濃的宗法觀念和封建迷信色彩。而現在,人們將廟會當成了一種“旅遊”和自我娛樂場所。像高蹺、獅子、龍燈、旱船、跑驢、竹馬、雜技、武術等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形成,多在廟會期間表演。同時,各地的“過廟”隨着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安國藥王廟會,張北騾馬大會,涉縣媧皇宮奶奶廟會等。

過廟既進行了物資交流,又豐富了羣衆文化生活。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4

在安徽,春節差不多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這是一年裏最熱鬧的時候,人們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會在這個時間趕回家過年。村子裏熱鬧了起來。

臘月24這天要做豆腐、炸圓子。早上起牀,家家戶戶都飄着豆香味兒。用柴火將鍋燒熱,將泡了一夜的黃豆磨成糊,放入鍋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鍋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鋪一層紗布,將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樑上,接着,開始過濾。將過濾的豆漿再次下鍋燒開,放入石膏點滷,冷卻後倒在豆槳布袋中,用重物壓兩小時,這樣豆腐便做好了。燒開的豆漿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圓子。將煮好的一大鍋糯米飯倒到盆裏,再加入適量的肉沫、生薑沫、蔥花、鹽、醬油等調味品,然後用木棒攪拌,直到完全沒有飯粒了,可以搓成丸子爲止。把糯米飯搓成一個個像乒乓球一樣大小的圓子,再撒上一層面粉,就可以放入熱油中炸了。在鍋中不停地上下翻動,等到圓子呈現紅褐色,撈出即可。第一鍋圓子一定要要裝在盤中,擺放在竈臺上供給竈王爺。聽長輩們說,寓意是來年風調雨順有吃有喝。

中國還有許多節日和習俗,有着悠久的歷史,值得我們去了解。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5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各地風俗也有所不同。

什麼吃餃子,放鞭炮,吃小菜,煮粥啦,等等。都爲過年時各地風俗習慣。

河南鎮平,是一個稍微有些跟不上時代的地方,但這卻完好的保留了它的古色古香。這個被綠色植物覆蓋的城市,第一次,便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內,飄出了過年的味道。

在茫茫無邊的田地中,矗立着一個墓碑,那就是整個田地的起源——我們的祖先。在田地中,他就如此安詳地望着自己的田地,慢慢成長。太陽落下,但鞭炮聲卻仍舊如此,夜中的村子點上了一把火,順着小道,我們來到了祖先墓碑之前,草兒們雨後那獨有的清香撲面而來。我們一行人無論男女老少,統統站在了墳墓之前。在這安靜的田地上放起了鞭炮,這是爲了告訴祖先們,我們過年啦!一把格外明亮的火,燒在了墓前的一堆堆紙錢之上。

透過火光,我看見了每一個人臉上寫滿了鄭重。那火在我的眼中,悄悄地滅了,爆竹也放完了,田地上又恢復了安靜。我們在明亮紅火的鞭炮和孩子們的笑聲中享受着幸福與快樂。

村莊,在漸漸退去的鞭炮聲和笑聲中漸漸沉睡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6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遠長流,在綿延的歷史中流傳下來了許多節日:有細雨紛紛的清明節,有月光皎潔的中秋節……在這衆多節目中,我最喜歡的是熱鬧非凡的春節。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大年三十是最熱鬧的,在這一天每家每戶吃的都是餃子,在吃餃子前,每家每戶都會先放一串鞭炮,因爲餃子有“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吃完餃子接下來的事就是看春晚。每家每戶都會坐在電視前,端上瓜子,擺上茶水,一起看春晚。常常人們都會熬到凌晨。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是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人們都會去走親戚,走親戚時要買些禮物不能空手去。到了別人家,首先要說一聲“新年好”或“新年快樂”然後親戚們就會給你壓歲錢問你的考試成績,祝你來年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到了大年初二,我們就會去大舅家吃飯,也有很多人會來:姑姑、大姑、姑父……我也難得和他們家的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我們還會買來一些鞭炮放,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7

在我的家鄉莆田,春節有一個特別的風俗,那就是要過兩次年,一次是在大年三十,另外一次是在大年初四,並且初四比大年三十舉辦的更隆重。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呢?

據說,在明代中後期,福建常受倭寇侵犯。明嘉靖四十一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九莆田城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兩個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五,倭寇才退去,出去逃亡的百姓才返回家中,開始掩埋遇害親友屍體。當時年節已過,大家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決定在二月初四補過除夕。過年要貼大紅春聯,可是原先探亡時家家戶戶都貼白聯,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在哀悼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選擇一個折衷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的白聯上覆蓋上大紅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表示心有餘哀。這也是莆田特有的白頭春聯的由來!

後來,爲了紀念莆田這段悲慘的歷史,莆田老百姓除了和以往一樣在農曆十二月三十夜過除夕,還約定把農曆二月初四補"做歲"改爲正月初四"做歲",並將稱爲"做大歲",一直延續至今。

這就是我們家鄉過春節的風俗,是不是很特別。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幸福在當下,更要努力在當下!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8

世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我的家鄉,就有它自己獨特的風俗。

就先說除夕夜吧!在這個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們可以打着燈籠,到處去玩。不僅是小孩出來玩,有的大人也會忍不住出來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場面,好不熱鬧!

除夕過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連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於放假了。對了,這三天還不許動針線、剪刀呢!聽那些年老的人說,這是爲了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放了三天假。可見這是多麼公平!大年初一這一天,大人們就領着小孩去長輩家拜年,拜完年,長輩們會發紅包的!這紅寶是給小孩子們的,小孩子們可以自己攢起來,自己支配,比如買點書了,買點文具了。對了,這一天,大家還得放鞭炮呢!有興趣的人們還可以在家裏打開VCD,插上話筒,盡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節之後,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們可以買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對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還得點蠟燭呢!家家都點,屋裏,院子裏,還有大門外面,都點上了蠟燭,從外面看,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一樣。

正月十五過後,就是十六啦,要開學和工作啦,人們有各忙各的去了。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29

記憶裏,家鄉最熱鬧的節日是冬至,冬至在我的家鄉比春節還要熱鬧、隆重。

冬至,孩子們的第一件大事是買湯圓,有豆沙餡,綠豆餡的,也有表裏如一的白湯圓,第二件大事是買花炮、鞭炮,尤其是男孩子們,什麼“二踢腳”、“竄天猴”都是孩子中的搶手貨,有錢人家還會買火箭禮花,冬至前一天夜裏,要是看見自家陽臺上有人放煙花,那大人們的往往只會笑罵幾句,隨即打住了。

小孩子歡喜,大人們也忙碌,男人們要自己開車或託人進城採購冬至當天要拜神的祭品,女人們則在家中製作各類粿品,還要提防“小老鼠”的偷吃。一些小販抓住商機,在市場邊上賣起了小吃,還有人殺雞宰豬,好不熱鬧。

冬至,終於到了。各家各戶傾巢而出,把滿滿一大桌的魚肉、滷鵝、粿品和豬肉等搬到村子的廣場上,用來拜“老爺”,冬至一整天,山上的幾座老爺廟都人來人往,香火不絕,還有一個從外邊請來的戲班子,在村內廣場搭臺演潮劇,小孩子們都在自家天台上“幫”大人放鞭炮,鞭炮聲一響,村裏也算是開始準備過年了。

家鄉的冬至,年年都是熱鬧非凡,咱們村裏雖不比城裏,卻也要過冬至,而且過得比城裏還熱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篇30

春節是在農曆初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大年三十晚上12點睡可大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春節。春節說的第一句話做的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翼一年之平安。早餐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們家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奶奶一定會給我們吃長壽麪和喝一杯粗茶。

早上吃過早飯後,就是焚香拜祖了。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在祖先遺像前,點着香燭,供陳湯糰、糕、餅、肉、飯,等東西。家人銅磬在一聲聲的敲着,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跪拜完了以後,爺爺就會,拿出一個大鐵盆,然後再把紙錢,紙折的金元寶和假錢一起放入盆中燃燒。爸爸則是拿了一根長香點燃,然後,拿了一些鞭炮到門口去放,一陣陣鞭炮聲傳來,弟弟妹妹嚇地用手捂起了耳朵。放完鞭炮後還得再拜一次祖宗,但這一次不是跪着,而是站着拜。等紙燃盡時,就是要上酒啦!這也是我們小孩子興的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兒,一人拿一杯酒,往鐵盆裏,倒嘴裏還要說一句:“老太喝酒。”

由於這次肺炎的緣故,我沒有出去拜訪親戚,就只是在家裏祭拜一下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