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史記 > 《明史》卷三十一 志第七

《明史》卷三十一 志第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歷一

《明史》卷三十一 志第七

後世法勝於古,而屢改益密者,惟歷爲最著。《唐志》謂天爲動物,久則差忒,不得不屢變其法以求之。此說似矣,而不然也。《易》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蓋天行至健,確然有常,本無古今之異。其歲差盈縮遲疾諸行,古無今有者,因其數甚微,積久始著。古人不覺,而後人知之,而非天行之忒也。使天果久動而差忒,則必差參凌替而無典耍,安從修改而使之益密哉?觀傳志所書,歲失其次、日度失行之事,不見於近代,亦可見矣。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持尋尺之儀表,仰測穹蒼,安能洞悉無遺。惟合古今人心思,踵事增修,庶幾符合。故不能爲一成不易之法也。

黃帝迄秦,歷凡六改。漢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統歷》,實即元之《授時》,承用二百七十餘年,未嘗改憲。成化以後,交食往往不驗,議改歷者紛紛。如俞正己、冷守中不知妄作者無論已,而華湘、周濂、李之藻、刑雲路之倫頗有所見。鄭世子載堉撰《律歷融通》,進《聖壽萬年曆》,其說本之南部御史何瑭,深得《授時》之意,而能補其不逮。臺官泥於舊聞,當事憚於改作,並格而不行。崇禎中,議用西洋新法,命閣臣徐光啓、光祿卿李天經先後董其事,成《曆書》一百三十餘卷,多發古人所未發。時布衣魏文魁上疏排之,詔立兩局推驗。累年校測,新法獨密,然亦未及頒行。由是觀之,歷固未有行之久而差者,烏可不隨時修改,以求合天哉。

今採各家論說,有裨於曆法者,著於篇端。而《大統歷》則述立法之原,以補《元志》之未備。《回回曆》始終隸於欽天監,與《大統》參用,亦附錄焉。

  ▲曆法沿革

吳元年十一月乙未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高翼上戊申《大統歷》。太祖諭曰:“古者季冬頒歷,太遲。今於冬至,亦未善。宜以十月朔,著爲令。”洪武元年改院爲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徵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有至京,議曆法。三年改監爲欽天,設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統歷》,曰《回回曆》。以監令、少監統之。歲造《大統民歷》、《御覽月令歷》、《七政躔度歷》、《六壬遁甲歷》、《四季天象占驗歷》、《御覽天象錄》,各以時上。其日月交食分秒時刻、起復方位,先期以聞。十年三月,帝與羣臣論天與七政之行,皆以蔡氏旋之說對。帝曰:“朕自起以來,仰觀乾象,天左旋,七政右旋,歷家之論,確然不易。爾等猶守蔡氏之說,豈所謂格物致知學乎?”十五年九月,詔翰林李翀、吳伯宗譯《回回曆書》。

十七年閏十月,漏刻博士元統言:“歷以《大統》爲名,而積分猶踵《授時》之數,非所以重始敬正也。況《授時》以元辛巳爲曆元,至洪武甲子積一百四年,年遠數盈,漸差天度,合修改。七政運行不齊,其理深奧。聞有郭伯玉者,精明九數之理,宜徵令推算,以成一代之制。”報可。擢統爲監令。統乃取《授時歷》,去其歲實消長之說,析其條例,得四卷,以洪武十七年甲子爲曆元,命曰《大統曆法通軌》。二十二年改監令、丞爲監正、副。二十六年,監副李德芳言:“監正統孜作洪武甲子曆元,不用消長之法,以考魯獻公十五年戊寅歲天正冬至,比辛巳爲元,差四日半強。今當複用辛巳爲元及消長之法。”疏入,元統奏辨。太祖曰:“二說皆難憑,但驗七政交會行度無差者爲是。”自是《大統歷》元以洪武甲子,而推算仍依《授時》法。三十一年在罷回回欽天監,其《回回曆》科仍舊。

永樂遷都順天,仍用應天冬夏晝夜時刻,至正統十四年始改用順天之數。其冬,景帝即位,天文生馬軾奏,晝夜時刻不宜改。下廷臣集議。監正許惇等言:“前監正彭德清測驗得北京北極出地四十度,比南京高七度有奇,冬至晝三十八刻,夏至晝六十二刻。奏準改入《大曆》,永爲定式。軾言誕妄,不足聽。”帝曰:“太陽出入度數,當用四方之中。今京師在堯幽都之地,寧可爲準。此後造歷,仍用洪、永舊制。”

景泰元年正月辛卯,卯正三刻月食。監官誤推辰初初刻,致失救護。下法司,論徒。詔宥之。成化十年,以監官多不職,擢雲南提學童軒爲太常寺少卿,掌監事。十五年十一月戊戍望,月食,監推又誤,帝以天象微渺,不之罪也。十七年,真定教論俞正己上《改歷議》,詔禮部及軒參考。尚書周洪謨等言:“正己止據《皇極經世書》及歷代天文、歷志推算氣朔,又以己意創爲八十七年約法,每月大小相間。輕率狂妄,宜正其罪。”遂下正己詔獄。十九年,天文生張升上言改歷。欽天監謂祖制不可變,升說遂寢。弘治中,月食屢不應,日食亦舛。

正德十二、三年,連推日食起復,皆弗合。於是漏刻博士朱裕上言:“至元辛巳距今二百三十七年,歲久不能無差,若不量加損益,恐愈久愈舛。乞簡大臣總理其事,令本監官生半推古法,半推新法,兩相交驗,回回科推驗西域《九執曆法》。仍遣官至各省,候土圭以測節氣早晚。往復參較,則交食可正,而七政可齊。”部覆言:“裕及監官曆學未必皆精,今十月望月食,中官正周濂等所推算,與古法及裕所奏不同,請至期考驗。”既而濂等言:“日躔歲退之差一分五十秒。今正德乙亥,距至元辛巳二百三十五年,赤道歲差,當退天三度五十二分五十秒。不經改正,推步豈能有合。臣參較德驗,得正德丙子歲前天正冬至氣應二十七日四百七十五分,命得辛卯日醜初初刻,日躔赤道箕宿六度四十七五十秒,黃道箕宿五度九十六分四十三秒爲曆元。其氣閏轉交四應,並周天黃赤道,諸類立成,悉從歲差,隨時改正。望敕禮臣並監正董其事。”部奏:“古法未可輕變,請仍舊法。別選精通曆學者,同濂等以新法參驗,更爲奏請。”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