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文言文《日喻》閱讀練習及答案

文言文《日喻》閱讀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日 喻①

文言文《日喻》閱讀練習及答案

  蘇軾

生而眇②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爲日也。日之與鍾、樾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樾,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爲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⑥,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⑦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註釋】①日喻:關於太陽的比喻。②眇:瞎子。③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④蘇子:蘇軾自稱。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⑥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帶。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捫燭而得其形( )

(2)道之難見也甚於日()

(3)自盤而之鐘( )

⑷皆求道之過也( )

⑸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

⑹君子學以致其道( )

⑺故凡不學而務求道( )

⑻方求舉於禮部(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沒者豈苟然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眇者不知日與鍾、日與樾的區別,原因在於什麼?(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識日”比喻什麼?這個故事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認爲“求道之過”表現在什麼地方?(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中“道可致而不可求”,作者認爲什麼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中“北人學沒”的.教訓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結尾作者肯定吳彥律的“有志於學”,同時也通過“昔”和“今”的對比,勸勉吳彥律要注意哪兩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⑴摸⑵道理、哲理、規律⑶至,到 ⑷過失 ⑸那麼⑹到 ⑺致力,這裏有“單純地”的意思。⑻正要

2.⑴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加上有效的指點,也跟對瞎子用盤、燭形容太陽差不多。⑵循序漸進,道自然而至,不能不學習而強求。⑶善於打仗的人能掌握主動權,使敵方聽我調動,自己卻不受敵方牽制。 ⑷善於潛水哪裏是隨隨便便能達到的呢!

3.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4.“盲人識日”比喻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全面的瞭解,必然要犯錯誤。作者用故事來感染讀者,讓讀者從具體形象中悟出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故事在文章中起了加強生動性和說服力的作用。

5.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6.莫之求而自至。

7.不重視認真實踐。

8.⑴求學必須有目的,即“求道”;⑵要踏踏實實下苦功夫做學問,不能只追求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