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九年級上冊《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第一課時

九年級上冊《白楊禮讚》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語句,體味其中蘊涵的情感,賞析關鍵語句。

(三)學習象徵的藝術手法以及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楊樹的資料片,讓學生對白楊樹有些感性認識。

2、釋題:“禮”,崇敬,題目的意思是懷着崇敬的心情讚美白楊樹。

3、瞭解有關寫作背景和文學常識。

閱讀課文註釋①,教師補充:

茅盾,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等。

寫作背景:《白楊禮讚》寫於1941年3月,那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後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後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抗日根據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讚》等散文。由於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採用含蓄的象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鬥爭精神。

 (二)整體感知,初步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1、教師範讀全文。

要求學生在聽讀時,聽準語音語調,掃清文字障礙。(詳見“字詞積累”)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感情,明確全文抒情線索。

明確: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線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楊樹的不平凡,把有關的語句一一找出來。

討論:如何劃分本文的段落層次?

學生討論後明確:要劃分段落層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層次劃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讚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9段):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讚美白楊樹。

 (三)合作探究,研讀課文第一、二部分。

1、學生朗讀第一、二部分。

2、思考:開頭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開門見山,點明文章題旨,直接抒發了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讚美之情,爲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3、自由朗讀2—3段,要求找準表現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課時內容,導入新課。

作者在鋪陳讚頌白楊樹前先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渾、遼闊、蒼茫的畫面。既介紹了白楊樹不平凡的生長環境,表現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種不平凡的氣氛,烘托出白楊樹那傲然聳立、堅強挺拔的美姿。讚美高原後又說它“單調”,緊接着驟然把白楊樹一下子推送到讀者面前,使之在雄偉的高原這一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清晰、鮮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見的白楊樹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樹呢?

  (二)學習探究,繼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學生朗讀

要求其他學生在聽讀時,注意畫出文中有關直接描寫白楊樹的語句。

2、思考幾個問題:

(1)文章選用了哪幾個詞語來概括白楊樹的形象特徵?

(2)文章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白楊樹的?

(3)作者認爲白楊樹的性格特徵是什麼?請引用課文中的詞語回答。

學生討論後明確:(1)作者用“力爭上游”概括了白楊樹的形象特徵。(2)分別從幹、枝、葉、皮等四個方面描寫白楊樹的特點。寫幹,突出了白楊樹的直;寫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緊靠;寫葉,突出了它的向上;寫皮,則主要點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強挺立”總寫了它的性格特點,並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惡劣環境下堅強不屈的鬥爭性格。

 (三)學習探究,繼續研讀課文第四部分。

通過細緻的描繪,白楊樹筆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還在於表現白楊樹的“內在美”。

1、教師朗讀第四部分內容。

要求:教師朗讀時,學生畫出文章中讚美白楊樹的相關詞語。

2、學生思考並討論如下問題:

(1)在第7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詞語來讚美白楊樹?

(2)文章是如何由樹聯想到人的?

(3)這一部分連用了四個反問句,這一組反問句的意思是怎麼逐步加深的?

學生討論後歸納:

(1)用七個感情色彩強烈的褒義詞語--“偉岸”“正直”“樸質”“嚴肅”“溫和”“堅強不屈”“挺拔”,熱情讚美它是“樹中的偉丈夫”,採用了擬人和對比的手法。

(2)以親切談心的語氣將讀者的視線引向“積雪初融”的高原,連用四個反問句,由樹及人,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3)第一句由樹及人,啓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爲下文作鋪墊。後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徵意義。“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一層深一層地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點明白楊樹“至少”象徵着“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徵爲在敵後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徵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氣勢充沛,酣暢淋漓,展示了闊大而深遠的境界。感情得到昇華,文章達到高潮。

(4)學生自由朗讀第7段,體會排比和反問的表達作用。

(5)小結:第8段進一步表明:“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爲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深化了四個反問句的意思,於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託物言志的主旨。

 (四)繼續研讀課文第五部分。

1、學生閱讀課文第五部分。

2、討論:作者將白楊樹與楠木進行比較,目的何在?

教師補充:茅盾同志曾經說過:“貴族化的楠木象徵國民黨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之所以在此寫楠木,其實是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呼應篇首。

  (五)總結全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象徵的手法。白楊樹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極其平凡的特點,與作家心目中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諧的統一。作者把歌頌黨、歌頌抗日軍民這樣鮮明的政治觀點和熾烈的情感全部傾注在白楊樹上。

2、以白楊樹的“不平凡”爲抒情線索。第1、4、6、8段分別對白楊樹的“不平凡”盡情歌頌,句式結構相似,意義步步深入。“不平凡”三個字反覆出現,強烈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結合,白楊樹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們面前。

  (六)佈置作業。

以一種樹木爲題,描寫它的形態特點,並賦予它象徵意義。

  板書設計

白楊樹不平凡環境之美形神之美象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