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精選11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精選11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重點把握作者描述的特色:條理清晰、首尾呼應、側面烘托。

3.瞭解古人高超的技藝,感受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湛成就。

【正音正字】

囈yì齁hōu曳yè許許hǔhǔ

【積累詞語】

1.圈劃課文註釋的要點(詳見課文)。

2.重點掌握實詞:善、會、乳、舒、間、曳、名、古、幾、絕。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現了我國口技藝術的無窮魅力。文章有五個自然段,介紹了口技演出前後五個場景,描繪了一場完整的演出過程。

第1段,寫演出前的準備,包括演出場地的環境、擺設和演出道具,以及演出前肅然的氣氛。演員還沒有表演,我們已經感受到寧靜、神祕。作者以一個“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描寫都圍繞“善”來展開。如:寫道具連用四個“一”,極力渲染演出條件、裝備之簡單,與後面演出的精彩對照,反襯出藝人技藝之高超。

第2段,寫的是口技藝人用聲音模仿一個四口之家夜間睡覺時的狀況。深巷狗叫,婦人驚醒,丈夫夢囈,小兒啼哭,母親餵乳,大兒吵鬧,丈夫呵斥,文章一一列出聲音的來源、特色以及變化過程,所用詞語表現了聲音的細微差別,說明口技模仿得惟妙惟肖。這一段的後面,作者以排比氣勢,再次重複摹寫四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這是這場演出的第一次高潮。寫聽衆的表情神態,也是隨着表演不斷變化,從側面說明口技模擬技藝之高超,這就爲下一個高潮埋下伏筆。在這一段裏,作者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用演員的表演效果和聽衆的反映,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第3段,寫口技藝人表演一家人由醒轉睡的過程。口技是聲音藝術,用聲音描摹音響相對容易,刻畫弱聲或靜止狀態則很困難。而表演者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靜中有動,富於變化,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第4段,寫口技表演一家人對火災的反應,以及人們應對大火的情況。這是全文的高潮。前兩句先寫起火和全家的初步反應;接着由室內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衆多人,既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又寫出了人們救火時的行動聲、呼喊聲,許多聲音相互摻雜,同時發出。在這一段最後,作者用“百個人、百張口”也不能名其狀,以及聽衆受驚嚇的表現,襯托演出的逼真精彩。

第5段,是全文的結尾,寫衆賓客在驚惶失措的時候,表演戛然而止,大家回到了現實中。結尾再連用五個“一”呼應第一段,再次強調舞臺、道具之簡單,表明口技藝人技藝的精妙。演出戛然而止,文章也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有餘音繞樑之感。

全文結構巧妙,描寫“靜→動→靜→動→靜”的變化,行文輕重有致,敘述波瀾起伏。作者善於從多個側面和不同角度襯托表演者的口技,聲音多樣又富於變化,描寫惟妙惟肖,細緻入微,尤其是對火起之後的描寫,真是千態百聲如在眼前。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譯文: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有人請客大擺宴席,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八尺高的屏風。

要點:會,適逢,正趕上。

原文: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口技表演者坐在屏風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原文:衆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譯文:賓客們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後面醒木一響,全場靜悄悄的,沒敢喧譁的。

要點:團,聚集,集合。坐,通假字,同“座”。

原文: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譯文:遠遠聽到深巷中傳來狗叫聲,接着有婦女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他丈夫說夢話。

原文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譯文: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驚醒了。婦人撫摸着小孩餵奶,孩子含着乳頭啼哭,婦人拍着孩子輕輕地哼着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兒子醒了,連續不斷地說個不停。

原文: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衆妙畢備。

譯文:正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兒子的聲音,口中哼唱的聲音,兒子含着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兒子剛剛醒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同時一起發出,各種妙處全都具備。

要點:以上寫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輕趨響、由疏至密。

原文: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譯文:滿座的客人全都伸長脖子,側着頭看,微微發笑,暗暗讚歎,認爲好極了。

原文: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譯文:不久,丈夫的打鼾聲響起來,婦人拍兒子也漸漸地緩慢漸漸地停息。

原文: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譯文:隱隱約約聽到老鼠“作作索索”,盆碗器物被翻倒(的聲音),婦女在睡夢中咳嗽(聲)。

原文: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譯文: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鬆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要點:少,稍微。舒,伸展、鬆弛。

原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譯文:忽然一個人大喊“着火了”,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大喊。兩個兒子一起哭。

原文: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譯文: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大哭,成百上千的狗大叫。

原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

譯文:中間夾雜噼裏啪啦的房屋倒塌聲,大火爆炸聲,呼呼風聲,成百上千的聲音一起發作;

原文: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譯文:又夾雜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拉塌房屋的喊叫聲,搶救財物的聲音,潑水的聲音。

原文: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譯文: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全都有了。

原文: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譯文:即使一個人有一百隻手,一隻手有一百個指頭,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種(聲音);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不能說清其中(任何)一種的出處。

原文: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譯文:在這時客人全都改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腿發抖,幾乎要搶先逃跑。要點:奮,張開、展開。幾(jī),幾乎、差點兒。走,跑。

原文: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譯文:忽然醒木一響,各種聲音全都消失。

原文: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撤去屏風一看,僅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請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古今異義的詞,並寫出它的古義和今義。

⑴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古義()今義()

⑵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古義()今義()

⑶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古義()今義()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差別。

⑴乳:婦撫兒乳,兒含乳啼。()()

⑵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這句話有什麼作用?文中類似的語句還有哪兩句?

4.文章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作用是什麼?

5.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的?

6.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說說各段之間有什麼關係?

7.課文中哪些地方描寫聽衆的神情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8.課文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人的演技各有什麼作用?

9.本文的敘述有什麼特色?

【課外預習】

1.讀一遍蒲松齡的《口技》,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文言實詞含義。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二)能力目標

1.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2.有條不紊、清楚地敘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認識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及部分虛詞的讀音、含義,訓練文言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講解重點、難解字詞,學生自譯,教師給予訂正、補充。

2.背誦全文,力求當堂背誦。

邊譯邊讀邊析,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背誦。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多讀文章(小組讀、個人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明確重點實詞的讀音及含義。

2.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複述3個場景的描寫。

3.通過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能理解兩種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聽過口技嗎?什麼是口技?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寫這一技藝的文章。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聲音來欣賞,而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來欣賞。這,又是一種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讓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表演一下,以創造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明確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掌握部分文言實詞。

2.直譯全文(課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課下自譯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體感知

1.結合《閱讀提示》及註釋①,請學生簡介文學常識,教師補充。

《口技》節選自清代人張潮編寫的《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公元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讀課文

①範讀,請同學讀準下列字音。

頃qǐng傾qīng囈yì絮xù叱chì間jiàn許許hǔ曳yè幾jī

②學生自己小聲朗讀一遍。

③請幾個同學起來朗讀,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詞的意義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施:放置會:集會,恰逢但:只

聞:聽見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請一學生依註釋翻譯,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況。介紹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臺佈置、道具、聽衆的情況及開演時的氣氛。

特別注意“善”字,它是統領全文、連貫全文的關鍵字眼,全文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它。

(4)朗讀、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再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讀成誦,比比誰背得快。

(5)抽查背誦情況,鼓勵完成情況好的同學

比如:教師提示“表演者的情況”,學生齊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時間”,背“會賓客大宴”;提示“舞臺佈置”,背“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提示“聽衆情況”背“衆賓團坐”;提示“開演時的氛圍”,背“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以下當堂背誦同此,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2.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注意幾個詞語。

絕:消失、沒有之:指屏風裏面

(2)學生直譯文段,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臺道具的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聲響的繁雜,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藉助於外物,突出“善”。

(4)朗讀、背誦(同上)

(5)抽查背誦情況。

3.第二、三、四段

(1)朗讀。

(2)結合註釋,自己翻譯。

(3)準備這三段內容的複述。

(五)總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課文,一部分同學還當堂背誦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讀、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們不僅要會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內容,請認真做準備,下節課要求複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比比,誰複述得最好。

(六)佈置作業

朗讀、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熟讀、翻譯了課文,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描摹出精采場面的,很值得我們學習。這節課,我們繼續研讀這篇文章。

(一)明確目標

1.掌握部分實詞。

2.複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

3.分析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檢查學生自譯第二、三、四段的情況

(1)部分實詞的詞義理解(請學生起來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其—他的乳—名詞,乳xx,動詞,餵奶畢—全絕—極、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鬆雖—即使中間—中間夾雜許許—擬聲詞名—說出股—大腿奮—捲起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2)請了個同學起來翻譯這3個文段,一人一段,教師學生共同點評。

2.齊讀3個文段,準備複述

3.請幾個同學來複述,一人複述一個場景,比比誰複述得好。要求:

(1)複述的內容要與原文相符,要抓住要點;

(2)口齒清楚,語句連貫,要一氣呵成。

(請幾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裁判來點評)

4.分析這三個文段

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複雜而多變

的聲響所構成的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

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後的喧鬧情景。

作者是怎麼寫“聲”的?(即按什麼順序描摹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第二場景

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餘響。

(3)第三場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衆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於反襯與讚美藝人技藝高超。

(5)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讚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衆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複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啓下,聲情潛伏;最後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峯,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三)總結、擴展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希望大家仔細體會。在日常寫作中,能抓住特點,運用這種傳神的描寫。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3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

1、齊讀第2、3、4段。

2、思考:這三段描寫了幾個場面?

三個場面:

①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

②一家人醒而夢。

⑧火起後衆人的慌亂惶恐

3.讓學生在書上畫出這三段所描寫的聲音種類井口頭作答。思考:三個場面聲音的變化有何特點?

聲音的變化總的來說是按“小一大(第一個場面)一小(第二個場面)一大(第三個場面)”的順序來寫的,其中又各有特點,如:第一個場面聲音,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第二個場面突出鼠傾盆器的聲音來烘托屋內的靜;第三個場面更是寫得有生有色,達到高潮,聲音由少而多,應接不暇。另外,聲音有的是單獨相繼而出,有的是同時發出,

4.思考:課文第3段的描寫可否省略?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這段寫—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爲平靜,也爲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二、分析課文開頭和結尾兩段,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口技》。

1.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3.思考:課文第…’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2.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爲什麼?

不是簡單重複.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爲主,爲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

1、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

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衆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2、比較第2、3、4段中聽衆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並加以品味。

第2段中聽衆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錶演者的讚賞,觀衆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衆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衆“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衆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揣摩語言,領會主旨。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麼好處?

“遙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裏?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裏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許多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幾”。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製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深。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四、總結課文主旨。

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讚揚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五、背誦課文。

六、佈置作業: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積累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用法。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文言理解能力,讓學生使用工具書通譯全文進行自學,若有不會之處,小組內合作解決。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合作探討突破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口技是一種用口頭摹擬表演的藝術,是一種傳統技藝,就是“用嘴學叫聲”如蟲鳥嗚叫,火車進站等。今天學習的就是一篇描述口技的文章。(板書課題。)

2.生閱讀註釋。(出示課件l。)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聽錄音,完成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注意停頓,然後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2.畫出生字詞,查工具書解決。

3.通譯全文,達到疏通文意。

4.全文正面描寫口技表演者的技藝,側面描寫聽衆的神態。你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嗎?

三、合作探討

1.小組內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2.教師指導全班學生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朗讀課文。

要求:找多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並及時點評至無誤爲止。教師在此過程中適當指導或示範,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讀好。

2.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中本課的“積累運用”部分。)

要求: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記,若有錯誤並及時糾正。

(2)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中本課“積累運用”部分。)

3.通譯全文。

要求:指名逐字、逐句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記,發現錯誤起來糾正。教師指導學生把重點字、詞、句按古漢語現象歸類整理。

4.找出文中側面描寫的語句。

明確:

共有三處:

(1)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2)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3)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明白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作用。

五、研讀賞析

師:再次朗讀課文並討論下列題目。

1.文章三個場景的描述,口技者以繪聲爲主,對聲音的描繪由遠及近,由外及內,由大及小,由微弱而喧鬧,由簡而繁,試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的,請你分析。

(生讀文章內容,小組討論交流。明確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有條理地介紹事情的經過。)明確:(第一個高潮是漸起的,由深巷犬吠,婦人一人驚覺欠伸,到四口之家各種聲響“一時齊發”有個演進過程作者作了細緻的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第二個高潮是突發的,由“忽一人大呼”至“百千齊作”,人有“俄而”片刻時間緊張、紛亂、恐懼,造成了聽衆“變色離席”的效果。)

(在兩個高潮間有過渡的場面即全家再次入夢。這把口技者精心設計的構思表現出來了。)

2.文章結尾處再次出現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重複出現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舞臺道具簡單反襯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

六、梳理鞏固

小組交流本節課的收穫。

七、拓展訓練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口技

林嗣環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善犬吠婦醒神頸、側目、微笑、默嘆

鬧而復靜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德育點:領悟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藝,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2、能力點: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場面描寫。

3、知識點:揣摩語言,掌握一些文言詞彙;側面描寫。

【教學重點】

1、鍛鍊學生看圖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描寫層次的有條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場面描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自然界中有的動物能模仿人的語音。比如鸚鵡能學人說話。那麼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聲音嗎?下面請大家聽聽這些聲音。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來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門奇妙的藝術。不信?好,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口技》這篇課文。

二、導讀課文

1、聽課文的朗讀。

2、齊讀課文:

⑴高聲朗讀,熟悉課文情節;

⑵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3、正音:

讓學生自主找出讀錯了的字詞,學生質疑完成正音,體現生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4、再讀課文。

三、解讀課文──看圖說話

(開展小組活動完成)

1、讓學生觀察畫面,看圖概括文章內容。課文講了些什麼呢?

⑴儘量扣準圖片及課文內容進行流利的口頭表達。

⑵適當進行點評。

2、好,那同學們想想,課文描寫了幾個場景呀?三個場景。哪三個?

3、課文是怎麼描寫這些場景的呀?通過聲音的描寫。請在文中畫出所描寫到的聲音。(學生口頭作答)

4、聽到這些聲音,聽衆們的反應如何?

第2段:“伸頸”、“側目”、“微笑”、“默嘆”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讓聽衆們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麼特別的表演道具嗎?

5、課文首尾。

⑴請男女生各一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

⑵文章首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這不是重複嗎?當然不是。那爲什麼要這樣寫呢?

二者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爲主,爲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回味不已。

四、歸結文章的主旨

1、課文通過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藝術的魅力和讚揚了口技藝人高超的技藝,顯示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2、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身邊有沒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呢?(學生自由發言)

【教學反思】

1、遵循課改的教學理念和學校快樂教學的原則,我從備課開始就關注我所要面對的教學對象,用心備課的同時也認真地備人。因而這堂課教學目標完成得較好。我通過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對文章行文的流暢和精彩的場景描寫有了初步的體驗;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民間藝術的高超精湛,激發了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敬意。

2、不足之處:

⑴有一個問題向學生提出時,我措辭有不夠精準之處,以致讓學生在回答時有一些小偏差。

⑵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我有急於道出的心理傾向。

⑶我上課還不很老練,有一些緊張,沒能做好揮灑自如。

⑷教學機智尚待加強,我在處理課堂中學生出現的突發性事件的應變不好。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6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瞭解課文記敘的內容。

2.瞭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3.感受細膩生動的描寫,瞭解清晰明瞭的思路。

4.積累詞語,背誦全文。

學能目標

1.培養閱讀古文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寫法。

德育審美目標

1.感受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感受古人寫作語言的簡約及營造廣闊的想像空間的技巧。

教學重點

積累詞語,瞭解寫法,品味語言,培養寫作能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洛桑學藝》光碟,佈置課前預習作業。

學生:查閱有關口技的音像資料,記錄整理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可做口技練習,體會口技表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總體把握文章結構,瞭解主要內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統領作用。

教學設計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的片段。趁學生情緒高漲之時,教師引導:普通的一張嘴,竟能將如此衆多的樂器模擬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嘆爲“聽”止。這就是我國曲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如此,那林嗣環筆下的那位口技藝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爲我們營造了一個怎樣的聲音世界呢?

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把握讀音。

教師範讀。朗讀過程中設“陷阱”(故意讀錯),學生在教師朗讀過程中挑錯誤,加以改正。

2.討論學習,瞭解大意。

學生討論口技藝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由哪些語言來判斷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

教師點撥,幫助學生找出標誌時間推移的副詞及不同階段場景的內容,幫助學生歸納: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場百象

感知語言,領悟特點。

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刻畫了哪些聲響,進一步瞭解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

教師明確:

(具體聲響略)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變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學生討論:當我們觀看一場表演時,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師在學生髮言後引導:首先確定一場表演涉及的雙方(表演者、觀衆)

表演者表演的內容表演的道具

觀衆看錶演的反應

師生討論得出結論:最精彩的表演=最複雜的內容+最簡單的道具+最熱烈的觀衆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找課文中原句來印證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

教師協助歸納:

內容夢中驚醒:犬吠、欠伸、囈語、大啼、婦嗚、絮絮、夫叱。

漸入夢鄉:齁聲、婦拍兒漸止、鼠作作索索、傾盆器(聲)、咳嗽。

火場百象:大呼、齊哭、百千大呼、齊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聲、風聲、求救聲、搶奪聲、潑水聲(無所不有)。

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觀衆反應表演前:滿座寂然,無敢譁者。

夢中驚醒: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漸入夢鄉: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場百象: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結論表演精彩善

教師引導學生用課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善。

質疑問難

學生將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交流,教師歸納總結,交學生下來分小組討論研究。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全文。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感受我國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藝術。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帶領學生通讀課文,找準課文節奏,並讓學生翻譯文章內容

一、導入:

播放《洛桑學藝》模仿樂器演奏一段,引導學生:一張普通的嘴竟能將這些樂器模擬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這種靠嘴模擬各種聲音的藝術就是我國藝術園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藝術,洛桑能做的還只是簡單的模仿,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欣賞林嗣環給我們帶來的那位藝人的表演,看看他給我們營造了怎樣的聲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清人張潮的《虞初新志》,這是一本筆記體小說集,本文作者林嗣環,清代文學家,字鐵崖,著有《鐵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詞,朗讀文章

1、教師範讀,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頃(qǐng)囈(yì)絮(xù)叱(chì)齁(hōu)間(jiàn)許(hǔ)曳(yè)幾(jī)

2、學生齊讀,教師在讀完後指點節奏

3、點一到兩人來朗讀,要求注意節奏,語氣。

四、翻譯文段

1、齊讀第一段,教師帶領翻譯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長,善於。會:恰逢,正趕上。宴:擺宴席。於:在。施:擺。但:只。

聞:聽見。坐:通“座”。寂然:安靜無聲。

2、請學生再讀第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師從旁指點字詞。欠:打呵欠。伸:伸懶腰。既而:不久。乳:餵奶。畢:全。絕:極點,最。

4全班齊讀,讓學生小組討論並嘗試翻譯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師請學生彙報情況。

意:心情。舒:伸展,放鬆。

中間:中間夾雜。曳:拉。

雖:即使。名:說出。

奮:捲起。股:大腿。

幾:幾乎,差點兒。走:跑。

五、讓學生複習,自讀,嘗試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找到文章題眼:“善”

一、複習字詞,引出新課

二、整體把握

1、學生齊讀文章後討論口技人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通過哪些詞語來判斷故事情

節的發展?

明確:時間副詞:少頃、既而、是時、未幾、忽、俄而、忽然故事情節:夢中驚醒——漸入夢鄉——失火救火

2、讓學生從描寫中找出每一個場景寫了哪些聲音,聲音的變化,及賓客的反應。明確:聲音由少到多而雜,越來越大,三個場景聲音的變化是:小——大——小——大(具體聲響、賓客反應略)

4、問題探討

1、通讀全文,找出文中統領全文的一個詞,並說說從哪些方面來闡釋這個詞的。(討

論再回答)

明確:善道具簡單、正面描寫場景的精彩、賓客反應側面烘托

5、複習字詞,嘗試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課文細究,討論文章各部分的描寫手法。

一、複習詞句

二、問題研討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聲驚醒的過程,是按怎樣的聲音變化順序來寫的?這段中描寫賓客的神態有什麼作用?

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順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驚醒的過程的。

段末描寫聽衆的神態是對口技表演的側面烘托。“伸頸”“側目”,是寫賓客聽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賓客對錶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賓客爲表演者的技藝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這些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機的聯繫起來,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寫的內容在表演中起什麼作用?

這一段寫的是一家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爲平靜,也爲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這樣處理,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後的餘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從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聲音?這段中寫賓客的表現有什麼作用?

這一段開頭用一個“忽”字,連用三個“大呼”,表現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緊接着連用三個“百千”,極寫聲音之複雜。又用“中間……百千齊作”寫火勢兇狠,用“又夾……潑水聲”寫大火中人們的行動。“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總寫失火時聲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誇張的手法盛讚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段末寫賓客的表現,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後兩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刪除,有什麼作用?

不可,兩次列出的道具雖然是一樣的,第一次列出時只是簡單的一個交代,爲下文做鋪墊,在最後再次列出時精彩演出已結束,含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這樣從側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藝高超。同時兩次的工具陳列形成前後照應,讓全文結構更完整。

、小結:

本文通過簡單地文字,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我們欣賞到一場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火災發生在我們眼前的景象,我們也應該多多的學習這樣的寫法,讓自己的寫作更上一層樓。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8

[學法點悟]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難懂,可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有重點地加以補充。歸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可以用討論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篇文章既可以作爲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爲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整體感知]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它能同時發出各種音響,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衆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中一家四口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技藝的高超。

[疑難解析]

質疑:“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解惑: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氣大、技藝高。“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質疑:開頭和結尾都寫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是不是簡單的重複?爲什麼?

解惑:不是簡單重複.既有呼應作用,更主要的區別在於:開頭以交代道具爲主,爲下文作鋪墊,結尾再次強調道具的簡單,稱讚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讓人對這場表演還回味無窮。

質疑:課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內容和過程,這是從正面表現口技者的技藝精湛。另外還有側面的描寫,請一一指出,並談談側面描寫有什麼作用?

解惑: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幾個場面表演中觀衆的不同神情舉止的變化,二是在首尾兩段中對道具和場地氣氛的描寫。側面描寫從不同角度襯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藝,使文章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了感染力,顯得真實可信。

質疑:比較第2、3、4段中聽衆的反應,看看有何不同並加以品味。

解惑:第2段中聽衆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錶演者的讚賞,觀衆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衆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段寫聽衆“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衆的心理變化過程。

質疑:通讀全文,口技表演描摹了幾幅圖畫?請進行簡略概括?

解惑:三幅圖畫場景:夢中驚醒、漸入夢鄉、火起人亂。

[語言揣摩]

1.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麼好處?

“遙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2.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裏?

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裏浮現出這幅畫面。

3.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詞語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發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幾件事同時發生的有“一時”;表示相繼發生的有“既而”;表現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的有“是時”,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的有“俄而”、“少頃”、“未幾”。這些詞語運用靈活多變,準確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況下製造出的聲響種類和聽覺效果,表現出其技藝之高超。

4.課文第4段中寫起火、救火場面,連用五個“百千”,表達效果怎樣?

“百千”指多、雜,突出了火情急、火勢猛的特點,也宣染出人們的緊張和慌亂。

[研究課題]

以觀看電影、體育比賽或文藝節目、報告會等爲題材寫一個片斷,刻畫觀衆的神情

舉止,要求抓住特徵,描摹細緻。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揣摩課文語言,注意積累重點字詞,體會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探究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基礎鞏固集練]

一、文學常識填空

《口技》的作者是朝的,節選自清朝編的小說《》。總領全文,集中表現口技表演者技藝精湛的一個詞是“”。

二、字音字義

1.掌握下列生字的正確讀音。

嗣()少()吠()許許()

曳()叱()間()幾()

2.解釋下列各組加點詞語的含義。

(1)婦撫兒乳()(2)衆妙畢備()

兒含乳啼()以爲妙絕()

(3)以爲妙絕()(4)手有百指()

羣響畢絕()指其一端()

3.給下列字形相近的字組詞。

傾()嗽()懶()

頃()喇()蔌()

三、語言積累

1.將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分別填在橫線上。

少頃既而是時一時未幾忽俄而忽然

(1)表示突然發生:----------、------------

(2)表示相繼發生:-----------

(3)表示同時發生:------------

(4)表示在特定的時間內發生:-------------

(5)表示過了很短時間就發生:-------------、--------------、---------------

2.翻譯下列句子。

(1)賓客意少舒。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3)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4)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5)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四、朗讀背誦

1.下面句子讀法正確的一項是()(1分)

A.中/間/力拉/崩倒之聲B、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C、中間/力拉/崩倒之聲D、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2.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五、問題探究

1.“滿坐寂然,無敢譁者”一句說明了什麼?

(提示: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無敢譁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2.各場景的聲音變化有何特點?有什麼好處?

(提示:第一個場景的聲音從“深巷犬吠”開始,寫到屋中四人的不同聲音,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第二個場景“夫聲起”、“婦夢中咳嗽”說明一家人由醒而睡,聲音變小,尤其通過鼠傾盆器之言來襯托屋內的安靜,甚是絕妙。第三個場景情形急轉,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婦大呼”、“兩兒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兒哭”、“犬吠”,再到各種風火聲、救火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說明聲音由少而多、雜,也越來越大。從三個場面總體來看,聲音變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絃,體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六、欣賞評價

1.課文寫小兒“含乳啼”,大兒“絮絮不止”,好在哪裏?

(提示:準確傳神,讓人一下子就在腦海裏浮現出這幅畫面。)

2.課文中寫犬吠用“遙聞”,寫鼠聲用“微聞”,有什麼好處?

(提示:“遙聞”表遠遠地聽到之意,營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寧靜的氛圍,一開始便把人們帶入了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微聞”是指聲音輕而慢,從側面突出房間的寂靜。這兩個詞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們在生活中的聽覺感受。)

七、拓展閱讀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爲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者臣來臣:我B.方北面而持其駕北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往,去D.吾用多用:用處

2.翻譯“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爲現代漢語。(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寫出這則寓言的寓意或給你的啓示。(不超過30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9

一、學習目標:

1、把握課文內容,驚歎我過古代口技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體會作者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寫法。

3、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認讀、理解、鑑賞與評價等能力

二、教學設想

1、本文雖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點詞語的前提上,藉助註釋學生不難通讀全文,而且較容易被口技藝人帶入奇妙的聲音世界。

2、通過自讀→討論→點撥式的教學方法,抓住重點問題: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區別與各自的作用。

3、運用表演的方法進一步瞭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醒木一響,老師上場”(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學會的注意)同學們,在自己的記憶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麼人會用到這種醒木?……升堂斷案的縣官,那叫驚堂木。古代藝人表演用到的開場道具,例如說書的,還有我們今天要來認識的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預習所得。

(1)字

(2)詞:歸納一下文中表示“一會兒”的時間副詞

(3)全文內容摘要

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三個場面:

一家四口人由夢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夢(第3自然段)

火起後衆人的驚亂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話說出你讀後感

爲口技藝術的魅力所折服

驚歎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3、梳理課文

緊接着預習交流環節的第4進行提問:

作者是怎樣表現口技者高超技藝的?

請同學們自讀課文,邊讀邊找出技藝高超的證據來(三分鐘)

找出以後,小組討論,看看自己找出來的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討論以後,交流結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藝高(正面)如果我們採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找出其中一個字來說明技藝高,應該是哪個字?

明確:“善”,統領全篇,全文的內容情節都是圍繞“善”來展開的。

四個“一“,極力渲染道具之簡單,以襯托後面所介紹的藝人技藝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階段的表演(正面描寫--“遙聞……衆妙必備”

“遙聞”,說明聲音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明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現了事情發生在深夜,人們熟睡之後,“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靜的氣氛,也成爲一家人醒來的緣由。接着便寫一家四口人逐次醒來,孩子哭鬧,大人餵奶,呵斥的聲音,摹寫了由一種聲音的表演轉到幾種聲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摹寫五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寫)“夫鼾聲起……夢中咳嗽”

寫一家人醒後又入睡的過程,把聽衆由喧鬧聲引入夜深人靜的境界。這段寫一家四口人漸漸由醒而睡,又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有情節上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爲平靜,也爲下一個情節積勢蓄力,暗示必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表演效果(從側面表現):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寫)

前兩句先寫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應,接着便把聲音由臥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衆多人,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然而又對火場中的聲音作了集中的描寫。“中間”“又夾”說明了許多聲音相互攙雜。

觀衆表現(側面)“於是……幾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觀衆表現,五個“一”連用,與開頭照應(側面描寫)

4、假若把文中這些側面描寫的部分去掉,同學們看,好不好?

側面描寫的襯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現手法富於變化,增強感染力。

5、文中的這些側面描寫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文中的側面描寫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場面表演中觀衆的反應“伸頸”“側目”,聽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嘆”對錶演者的讚賞,進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說明觀衆融入情境

“無不變色離席……”“幾欲先走”已完全進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兩段對道具和氣氛的描寫。

6、拓展訓練

(1)你會模仿小動物(如鳥、貓、雞、鴨子等)、樂器或其他事物的聲音嗎?

7、作業:

練筆: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寫你所看過的一段精彩演出。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了解我國口技藝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能力。

二學生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後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啓發學生的想象,來複述課文,以瞭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啓發學生髮揮想象複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後,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於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後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口技》是他的《〈秋聲詩〉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並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聲責罵)

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註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範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後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爲另一類的詞,隨着詞性功能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餵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爲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爲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爲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並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捲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並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兩(個)兒

百千(個)人百千(條)犬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並翻譯,然後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裏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於,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於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裏。於: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裏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已”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衆賓客團坐……無敢譁者”。衆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裏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譁: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後面藝人技藝的高超。“滿座寂然”、“無敢譁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衆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後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遠遠地聽見深巷衚衕裏狗在叫,接着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着夢話。遙:遠。巷:衚衕、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着小兒子,給他餵奶,孩子含着奶頭還在哭,婦人一邊拍着,一邊哼着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餵奶”講。後一個“乳”是名詞,奶頭。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衆妙畢備。”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着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着奶頭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着頸子,偏着頭看,微笑着,默默地讚歎,認爲好極了。以爲,認爲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爲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後,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後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於“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寫一會兒後,緊接着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着因爲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高潮。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係。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後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沒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鬆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高潮,表現出這高潮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高潮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進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纔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7、指名學生朗讀第4段。

8、學生翻譯第4段,然後師生訂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地呼喊,婦人也起來大聲地呼喊,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一會,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間還夾雜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聲,燃燒中的爆炸聲,還有呼呼的風聲,成百上千種聲音一齊響起來;又夾雜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拉倒房屋時,人們一齊用力發出的許許的聲音,往外搶奪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聽不到的。即使一個人長有一百隻手,每一隻手長有一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況;即使一個人長着一百張嘴,一張嘴長有一百條舌頭,也說不清其中的一個地方。百千:是虛詞,極言其多。作:起,這裏是響起來的意思。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無”、“不”兩個否定詞連用,表肯定。

“於是衆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時候,客人們沒有一個不驚惶變色,離開座位,個個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條腿直髮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奮”:本義盡全力舉起的意思。這裏可譯成“捋、挽”。“走”:逃跑。

9、講析第4段。

在這一自然段,作者描繪了“善口技者”摹擬一場突然性的特大火災的驚險場景。

這一場景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們的惶急紛雜聲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這一副詞表現出大呼“火起”的聲音來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駭浪險峯,構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瀾。

“夫起大呼……兩兒齊哭”,表現出聲音由外到內,由少轉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內一家人強烈反響。“俄而”表時間短暫,繼室內一家大小呼喊啼哭,遠近街鄰被驚起,大人駭呼,小兒哭叫,狗也驚吠。三個“百千”表現出聲音繁多雜亂。

第三:火勢猛烈的聲音(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百千齊作)。

房屋倒塌,火聲爆響,風助火勢,表音表現出火勢的蔓廷、猛烈。

第三層:緊張救火的聲響。(又百千求救聲……潑水聲)。

“中間”、“又夾”等詞語的運用,表現出上述許多聲音同時發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緊急情景,達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這一誇張讚歎語句,以失火、救火作結,襯托出“善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10、指名學生朗讀第5段。

11、學生翻譯第5段,然後師生共同訂正。

“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響,各種聲響完全沒有了。撤掉圍幕一看,(裏邊)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畢:完全。絕:斷,停止。之:代指圍幕裏邊。

12、提問:爲什麼作者在本文結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結合完成課後“練習二”)。

這樣既與第一段呼應,寫出表演者憑藉進行表演的道具極爲簡單,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領是全靠一張嘴,襯托了“善口技者”技藝高超。

提問:課文中有哪幾處描寫了聽衆的精神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結合完成課後“練習二”)。

有以下幾處描寫了聽衆的神情和動作:

(1)寫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表現出聽衆專注傾聽的神態,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2)寫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襯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聽衆的情緒。

(3)寫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緊張場景後,寫聽衆反應的有:“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表現出聽衆已完全被帶進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緊張場面中去,忘卻了自己在聽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場,驚駭恐懼。這是隨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應,作者緊密結合口技表演,寫出聽衆的反應隨着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聽衆,襯托出口技者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寫聽衆的反應也使文章內容變得豐富多采。

四練習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自選場景背誦(課後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篇11

1、教學目標

⑴瞭解與《口技》有關的知識,瞭解作者林嗣環等文學常識;理解課文內容,領略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理解、積累“會、少、間、名、奮、畢、幾”等文言詞語,體會文中描摹音響的詞語(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許許等),辨析表示時間的詞語(如:少頃、既而、是時、未幾、忽、俄而等);順暢朗讀全文。

⑵學習本文層次清楚、首尾照應、言簡意賅的記敘方法;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揣摩語言,賞析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

⑶感受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湛奇妙,激發熱愛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弘揚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口技”表演條理井然、細膩生動的記敘與描寫。

難點:多方面表現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3、教學方法

根據本文敘述流暢描寫生動的特點,擬用以下幾種方法實施教學:

誦讀體悟法;譯述品評法;討論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學時間

兩課時。

5、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及示範朗讀帶。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相關知識,反覆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字詞,理清敘述思路,努力譯述課文。

教學步驟:

1、導語激趣

(錄音機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帶)同學們,你們聽到了什麼?用你的語言簡單描述一下。(學生描述老師點評)是啊,陽光明媚的春光中鳥兒歡快的百囀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間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兒咩咩的叫聲,還有牧童悠揚的笛聲,多麼美好動人的春光圖阿!其實這是口技演員運用口腔發聲技巧,藉助簡單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種聲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學習清代林嗣環寫的《口技》,透過生動的文字描繪,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會有身臨其境之感,你會領略到這種傳統技藝的無比美妙。

2、走進文本

⑴預習檢查,反饋自學情況。

①多媒體顯示,給加點字注音。

少頃(shǎo)囈語(yì)曳(yè)屋許(hǔ)許聲幾(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間(j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