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優秀教案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教學目標: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優秀教案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發展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3.將閱讀和欣賞結合起來,瞭解課文描寫畫面上的內容,瞭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1.瞭解《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時間、作者及內容。

2.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設計

 一、質疑導入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在課上和大家一起欣賞一幅了不起的古畫,誰願意把課題讀一讀

(指名讀課題)

2.你知道名揚中外是什麼意思嗎?(學生自己理解回答)說的真好,就是名字讓中外人都知道,大家齊讀課題

3.那麼課文到底向我們展示一幅怎樣了不起的繪畫作品呢,請大家打開書,翻到77頁,自由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概括大意

1.聽老師說下要求:請同學們認真反覆讀幾遍,看你從課文中瞭解到了什麼?等會我們大家做下交流,好嗎?

2.學生彙報:

師:看來大家已經有所收穫了,那麼把你讀書的收穫與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了一點什麼?

生彙報:(1)畫名

(2)作者

(3)長528米,高24.8米 汴梁

(4)有趣的情景(你是從哪知道有趣的?給大家讀一讀。)

(5)人多 行業(你願意把這麼多人乾的行業給大家讀一讀嗎?)

(6)街市上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你願意讀一讀嗎?)

(7)古都風貌 生活情景(貼出板書:歷史價值)齊讀最後一個小節

(師通過學生彙報相應貼出板書。)

3.小結:師指前三樣板書,你從哪找到這些內容的?(第一段)第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信息量卻很大,它向我們總體介紹了這幅畫。(貼出板書:總體介紹)讓我們一下子瞭解了這麼多,拿起書本,讓我們齊讀第一段。

此後課文二三四段向我們具體的介紹了畫面的內容:行業、熱鬧的街市和橋北頭熱鬧的場景(貼出板書:具體介紹)

最後一段向我們介紹了這幅畫的歷史價值。

 三、學中做

1.同學們剛纔通過讀課文了解到這麼多知識。要想把讀到的內容長久的保存下來,可以摘錄裏邊關鍵的語句做成資料卡永久的保存,這樣就可以常看常用了。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資料卡。讓我們再讀課文,學習做資料卡,你也可和同桌商量一塊完成。

資料卡

畫名

年代作者

大小

畫面內容

歷史價值

3.利用資料卡交流收穫。

(1)前面部分(畫名——大小)找一名學生彙報。

(2)畫面內容誰願意做下介紹?(培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3)歷史價值誰願意交流一下?(古都風貌、歷史場景)

 四、賞讀

1.下面大家想不想欣賞一下這幅畫,這幅名揚中外的畫?請大家一邊看一邊找,看能不能在這幅畫中找到剛纔你讀到的內容。(學生一邊看一邊指)

2.想不想再看一遍?(出示畫面的一個片段)

要求:請同學們仔細看畫。讀讀課文二、三段,再讀讀課文看看畫,找一找從哪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呢?

(學生自由讀感受,師巡視)

3.學生彙報感受:(1)人多(2)熱鬧,店多(3)雖然人小,但畫的清楚細緻

4.齊讀二、三段

老師和學生一起讀課文的二、三小節,把我們對畫的欣賞一起讀出來,感受這幅畫的精彩(最後齊讀課題,點明中心: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5.這是我們剛纔讀到的內容,畫上還有很多書上沒有提到的其他的。誰願意上前邊把你看到的給大家指一指說一說。(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我還看到了````````在幹什麼

6.交流橋北頭有趣的事情

下面橋北頭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請同學看圖再讀讀課文,把你的感想與大家交流一下。這麼有趣的事能畫出來你有什麼感受?(畫的逼真、傳神)

7.總結(結合板書)

有人說《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的一個小百科全書,我們可以從畫卷中看到宋代各種各樣的行業,還能看到熱鬧的街市、有趣的場景,彷彿置身與八百年前的的古都,瞭解到當時的民俗、民風,和人民的生活場景,所以說《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齊讀課題)名揚中外的畫。

8.現在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一下這幅畫。

 五、感悟

1.學完了這篇課文,欣賞了這幅畫,你有什麼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

2.同學們,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比如有精美的民間工藝,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俗習慣等等,今天的作業是回家蒐集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班會課的時候進行專題的展示和交流。

六板書設計

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詳細介紹 具體介紹 歷史價值

《清明上河圖》汴梁 行 業 古都風貌

張澤東 街 市 生活情景

長528釐米,高24.8釐米 情 景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反思

《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學中設計中體現以下兩點:一在內容上,粗知課文大意,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首先學生自讀課獲取信息。學生自主閱讀之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空間,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課上,學生交流的內容,大都是對《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瞭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歷史價值以及與圖畫內容相對應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部分雖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但我並沒有放任自流。我順勢梳理和歸納學生的零星信息,並將個體的讀書收穫不斷輻射到全體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信息,學生已對課文的內容及文章的脈絡有了大致的瞭解。

然後,讀文,感悟語言,激發情感。重點賞讀第二、三、四自然段。讓我們再次看圖讀文,細細賞讀課文的第二、三、四節,把你看到的、讀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學生邊讀文邊看畫,然後交流:學生有的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讚歎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嘆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這一過程仍然充分關注到了學生個體的讀書感受,沒有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花費過多的時間。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名畫,課文的插圖很小,上課時,我找到的圖片資料放大後不夠清晰,不能讓孩子到前面來指一指,說一說你還看到了什麼內容,是一個遺憾,所以,我讓孩子們課後去查找資料看一看。運用班會課在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