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1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這個才從學校畢業,又來到學校的師範生來說,好像又上了一場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不行。而楊校長給我們這次機會,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們鼓勵。我們從書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長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裏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爲一個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爲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爲好學生。楊校長就經常跟我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值得我這個初生之犢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於順華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三年來,沒有一個學生掉隊,沒有一個學生離開。這樣的老師,不正是和同學們融入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於老師一組,他一邊改卷,一邊還在想着該給學生講些什麼,還想着學了這麼久了,考了這麼久了,再給學生們做什麼練習,他們只會更累更辛苦。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這個暑假,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2

讀了《走近陶行知——教師讀本》一書,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創新的教育思想所驚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先進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虛心、寬容、與學生同甘共、跟民衆學習、跟小孩子學習、肅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等。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爲本,寬容對待學生。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在課堂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情境,使師生達到情感交融,對每個學生都充滿了愛,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因此課堂上我用微笑、點頭、鼓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每個學生都是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這遠比教師灌輸性的教學要有效得多,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啓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陶老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作爲一個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並不是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總結,而應該銘記在我們心中,體現在我們教育教學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處理突發事件時,我們絕不能因一時衝動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種智慧,寬容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常懷一顆寬容之心,打開智慧教育的大門,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以適度寬容教育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當孩子不慎犯有過失或錯誤時,他的內心會感到內疚、悔恨和痛苦,此時最需要的不是批評和訓斥,而是理解和信任。這種理解和信任是一種感化,是以情動情,是喚起孩子的良知,是對孩子痛改前非、將功補過的願望和積極性的啓發、鼓勵、促進和強化,而不是無原則的縱容、遷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說: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寬容是一種美好的品質,是一種高尚的心靈,寬容讓課堂充滿寬鬆,寬容讓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學會寬容吧,因爲寬容,老師就能給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給學生一個無比廣闊心靈成長的空間。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爲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爲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作文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爲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啓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爲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李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擡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4

上個學期,我們五年級學生人手一本《陶行知讀本》。剛接到書的時候,我便想,這又會是一個什麼成功人士的“光輝事蹟”呢?當我讀着通俗易懂的小詩,翻看完所有的故事時,我早就被陶行知一個個平淡卻又不平凡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這些故事給了我無數的啓迪,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這些故事也真正證明了陶行知一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充滿愛心的光輝一生。

陶行知一生愛滿天下,無論何時都能做到尊老愛幼,他常常爲老人、幼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最感動。一次,住在村東頭的程四奶奶家的鍋破了,村裏頭沒有鍋賣,得到城裏去買,但到城裏要走7裏多路,而程四奶奶早年守寡,無兒無女,年紀又大的她根本沒法去買鍋。陶爺爺知道這件事,二話沒說就去城裏買鍋了。

進城的路很難走,天色也暗了下來,北風颳得人臉發痛,當陶爺爺趕到城裏時,腳都已經起泡了。鍋買好後,陶爺爺就把鍋背在身上,忍着腳痛,摸索着前進。不一會就下起了瓢潑大雨,陶爺爺把鍋頂在頭上,雨越下越大,陶爺爺渾身都淋溼了,冷得他直打哆嗦。可想到還等着鍋燒菜的程四奶奶,陶爺爺就打起精神,冒着雨,不停往回趕。

你瞧,陶爺爺只是爲了讓程四奶奶有鍋燒菜煮飯,就奔波了7裏多路去買鍋,這是多麼感人啊!按理說,陶爺爺這種做法只有親人之間纔有的,但陶爺爺和程四奶奶只是鄰居,卻能做到這樣,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的精神多麼令人敬佩呀!他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陶爺爺還有許多這樣充滿愛心的感人故事,如《一碗熱騰騰的豆腐腦》,給孩子送去了熱氣騰騰的愛;《陶行知與孤兒》給孤兒帶去了慈母般的愛;《四塊糖果的獎勵》用出乎意料的方法,給學生髮人深省的愛;《搶救“幼苗”》用無私的愛“搶救”了一個音樂天才……這一樁樁,一件件,真實地紀錄了陶爺爺爲關心幼小、愛護學生所做的一切。當時陶爺爺也窮,但爲了讓所有鄉村孩子都去上學,他無論怎樣都要讓孩子過上幸福生活,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他的愛付諸於行動。陶爺爺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讀完這本《陶行知讀本》,在我的心中,已經深深刻下了陶行知爺爺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他愛國家、愛社會、愛學校、更愛學生,他由這強烈的熱愛之心產生出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用他愛的實踐寫下了珍貴而值得我們回味的一頁!他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爺爺吧,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讓世界因爲有愛而轉動,讓世間因爲有愛而更美好。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5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走進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讀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對學生驚醒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將對人才的品德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而作爲教師,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就要求作爲教師的我們自身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後人。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請保留此標記作爲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爲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爲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6

說起陶行知,我們一定熟悉不過。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爲一名愛看書的學生,爲了更好的學習陶行知的各種精神,各種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裏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着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裏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着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爲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看到這裏,我擡頭看着天花板,心裏想到:這世上有多少人被閃閃發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記了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爲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這些只是雖好,但僅僅是知識的一部分,隨着年代的發展,這些現成知識會不夠用的,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我的有些同學拼命把老師和書本上的知識死記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還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到那時就能責怪老師們沒有教過、書本上沒有見過嗎?死記硬背不思考,是書呆子的學習方法,這些同學,老師“教多少”,他就“記多少”,這是趕不上時代、超不過老師的……

是啊,我們學習不能像書呆子一樣,所以,我每天寫完作業後,都會拿出在學校借的課外書,或者做一些有用的習題。吃過晚飯後,我就會和鄰居家的同學一起玩數字遊戲,這個遊戲可好玩了,不僅能鍛鍊我們的數學口算,還能放鬆我們的心情呢!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隻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就能超過老師,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

陶行知小學讀後感7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爲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爲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啓示和教益。

其中,最受啓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爲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爲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爲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爲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纔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