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1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爲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具有創造性並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於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爲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爲學生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2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爲,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裏要有嚴,尊重裏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着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着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着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衆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爲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讀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純樸而又精深的理論,更讓我震撼的是,像這樣“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論,其實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實踐中得出來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動成就證明了他的觀點。所以,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師通過自身道德修養對學生驚醒潛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們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們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將對人才的品德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而作爲教師,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首先就要求作爲教師的我們自身應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脫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後人。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爲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爲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爲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人們常說,“經師不多,人師難找”。陶行知先生則既爲經師,又爲人師;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有理想,有遠見,有辦法,有才幹。在最苦、最累、最難辦的鄉村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平民教育戰線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輩子,辦成了常人所辦不成的事,幹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條“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爲了辦學,他奉獻了畢生精力。他縮衣節食,身上連替換的衣服都沒有,還把他當參政員所得的數目可觀的車馬費都全數捐給學校。身爲校長卻連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舊碉堡裏。他雖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會的“現代文明”,卻仍然保持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對內他孝敬父母,愛護妻兒;對外禮待他人,不負他人;即使到了國外,他也被公認是一個“最中國氣”的留學生和講學者。陶先生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堅守了作爲一個教師應當具有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們仰慕、欽佩!

陶行知先生畢生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在教育事業上滿懷熱誠,在教育思想上極富創見,在教育實踐上勇於探索,對發展人民的教育事業,對培養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3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着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爲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願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並不是什麼都是缺點,然後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覆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小學讀後感4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

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