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1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

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啓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爲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爲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爲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2

今年暑假,我認真讀了《陶行知教育理論》。

陶行知教育理論蘊涵着深刻的哲理,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爲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這是陶行知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纔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爲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作爲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示課件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覺太好,太誇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們面前透着一臉的霸氣,一直處於“主宰”課堂的地位。

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3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爲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爲“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爲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爲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讀後感範文4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爲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爲“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爲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爲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