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四塊糖讀後感範文

陶行知四塊糖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篇一:《陶行知的“四塊糖”》讀後感作文】

陶行知四塊糖讀後感範文

讀了《陶行知的“四塊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個在中國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傑出、家喻戶曉的人。

這個故事具體講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學當校長時發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長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長當場制止了男生,並讓他下課去校長室。下課了,男生立刻來到校長室,而陶校長卻遲到了。接着,陶校長分四個理由與原因依次發給了男生四塊糖,理由1:能遵守時間,按時來到校長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長。理由3:男孩有“正義感”。理由4:男孩能承認錯誤。接着,陶校長把他送出了校長室。

陶校長真不愧爲著名教育家,從“四塊糖”使男生認識到錯誤,使男生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想想對不對得起陶校長的那“四塊糖”啊!

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是這樣,我們做錯事,不但不批評我們,而且想一些辦法告訴我們事情的嚴重性,使得我們以後不會再去做那些事。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啊,陶校長正是用他的名言與他的“四塊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學做真人”。

【篇二:讀陶行知《四塊糖》有感】

陶行知不愧爲著名教育家,他的“發糖教育法”,也成爲中外教育史上的經典範例。一個男孩在校園裏拿磚頭砸人,無論其有什麼理由,也屬嚴重的違紀行爲。但陶行知卻“發糖”以獎勵,而且不是一塊,是四塊。而仔細讀過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其中兩點奧祕。

第一、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錯理由。男孩拿磚頭砸人,是因爲被砸的那個男孩欺女生。這樣看,砸人完全是爲了主持正義,只不過行爲過當而已。理解對方,支持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和分析問題,才能夠說服對方。

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時住手、及時到辦公室、及時承認了錯誤,還有什麼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個人犯了錯誤之後,都會有一個後悔期。這是他們最痛苦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別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時候。如果批評過當,甚至諷刺挖苦,傷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者當場頂撞,或者自暴自棄。

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改變。無知可以變成有知,單純可以變成複雜,莽撞可以變成老到,粗魯可以變成細膩,怯懦可以變成勇敢,小氣可以變成大度,蠻橫可以變成理智。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既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家庭和學校。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的奇蹟。因爲寬容是一服靈丹妙藥,能夠在關鍵時刻矯正學生們的人生之舵。

【篇三:陶行知《四塊糖》讀後感作文】

“千教萬教教人求知,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話可以說傳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陶行知帶給世人的寶貴財富有三:一是偉大的學說和理論,二是偉大的實踐和經驗,三是偉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學說和理論,可以濃縮爲三句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在擔任某小學的校長時,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塊砸班上的學生,當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候在校長室準備挨訓,陶行知先生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將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在他手上,說:“這塊糖果也是將給你的,因爲我不讓你再打入時,你停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留着淚後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再獎勵給你一塊糖,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着糖果的王友離開校長辦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難想象。

學生打人了,陶行知先生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學生先寫一份檢查,更沒有喚其家長來校“共同教育”,而是讓學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這四塊糖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更發掘了學生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於認錯。這種巧妙的教育藝術如春風般拂過學生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溫暖,培育了一份感動。

陶行知先生的這個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它告訴我們在對待學生上,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消極面中發現積極因素,及時鼓勵,用春風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認識問題。同時,在教育中同樣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陶先生僅憑“親眼所見”,就神色俱厲地訓斥,命令孩子寫檢查,甚至採用罰站、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這與當前教育中倡導的“理解學生、教在心靈”是異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門技術外,更是一門藝術,一門人性理解的藝術,人格錘鍊的藝術!

【篇四:陶行知《四塊糖》讀後感】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一天,在校園裏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

在外瞭解情況後他回到辦公室,發現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

這時那名男生已經已經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

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獎勵感化教育,輕而易舉的功破了學生的心理,圓滿的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個人首先要樹立平等的心態,寬容的胸懷,對事不對人,設喻服其心。凌駕他人對立斥責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這樣累積而成的。所以,教育學生或者孩子時不應用訓斥、苛責、打罵等傷人自尊的方式,而應平心靜氣,換位思考,旁敲側擊,對比設喻,導化對方心理。很多時候,微笑比嚴酷更有力量,賞識比批評更具激勵。

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篇五:陶行知的四塊糖》讀後感】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塊糖”》,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陶行知先生當小學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室去。

陶行知先生連續掏出了四塊糖給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長先生掏出的不是區區一塊糖,而是四塊糖。原因是第一塊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辦公室,第二塊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學,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塊糖是因爲他打同學是因爲那個男孩欺負女生,第四塊糖是因爲那個男孩已經認錯了,獎勵給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發糖”爲獎勵,而且這四塊糖有着的寬容之心,一個男孩在校園裏拿磚頭砸人,無論有什麼理由,也屬於嚴重的違紀行爲,正如結尾: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改變,無知可以變成有知,單純可以變成複雜,莽撞可以變成老到,粗魯可以變成細膩,怯懦可以變成勇敢,小氣可以變成大度,蠻橫可以變成理智。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既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家庭和學校。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的奇蹟。因爲寬容是一服靈丹妙藥,能夠在關鍵時刻,矯正學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長的那“四塊糖”,雖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讓那位男孩吃在了嘴裏,更甜在他的心裏。

男孩自己犯了錯誤,得到的竟是表揚。

陶校長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正是因爲他的寬容、理解與教導有方纔矯正了一個學生的人生之舵。作文

【篇六:《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讀後感】

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之後,我深受啓發。“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我們應該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對於犯錯誤的男生,並沒有直接的批評他,也沒有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極力的挖掘其內在的閃光點:獎勵孩子四塊糖果——第一塊,獎賞孩子的信守諾言;第二塊,告訴孩子要尊重師長;第三塊,讚歎孩子的見義勇爲;第四塊,獎勵孩子的知錯就改。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激發起學生自覺改過的積極性。同時,讓我們也感受到教育的智慧,感受到寬容的力量。

一、要善於發現優點

教師要用多視角的眼光看待充滿生機活力和個性化的學生,要多角度全方面地評價學生,多給學生掌聲和喝彩,讓每一個學生都擡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要做一個從多角度透視的“有心人”,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特別是班上的學困生、智障生,我們更要善於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多鼓勵表揚他們,使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樹立自信、消除自卑。

二、要恰當處理矛盾

教師在處理學生矛盾時,往往不追根究底,結果違反學生雙方的意願,甚至把矛盾進一步激化,受處理的同學會因此記恨同學或老師,埋下報復的禍根。教師處理學生問題重在讓學生從情、理、法的角度認識行爲過程中自己的對與錯,引導學生從問題中提高思想認識,而不僅僅用“罰”。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如果能以朋友的姿態出現,就可以縮短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

三、要善待犯錯學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正常現象。教師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學生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只要他能夠認識到錯誤,勇於改正錯誤,他就是可造之才。如果動輒橫眉冷對,大發雷霆,這樣不僅“熄滅”了學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產生了對老師的逆反心理。

歸根結底,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整個過程中無不滲透着對該生的關愛,他始終以一顆赤誠的愛心,去感化犯錯的學生。所以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用愛心去點燃教育理想的火焰,用愛心去爲學生美好人生鋪設道路。

【篇七: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讀後感】

今天閱讀了《教師人文素養讀本》一書,其中有崔永元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麼》。在這篇文章中,崔永元講到了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見一個叫王友的孩子,正用土塊砸同學,就制止了他,跟他說:“王友,你放學後到校長室來。”放學後陶行知從外面辦事趕回來,王友就在校長室門口等着兩位。陶行知把他叫進校長室,從兜裏掏出一塊糖給王友,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準時來了我遲到了,所以我獎勵給你一塊糖。”王友接過糖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說:“這塊糖也是獎勵給你的,因爲我不讓你用土塊砸同學你馬上就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就接過糖。陶行知變戲法一樣又掏出一塊糖,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爲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所以我再獎勵你一塊糖。”話音還沒落,王友就捧着這三塊糖哭了,他沒有想到陶行知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他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對他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聽完以後笑了,又掏出一塊糖,說:“爲你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再獎你一塊糖。”然後告訴他現在我的糖沒了,咱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從這個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愛的教育,教育的藝術。

其一,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錯誤的行爲不放,先阻止,後教育。用“土塊砸”貌似鄉村孩子間的一種平常的遊戲,但究其行爲是不正當的。俗話說“小樹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有時連學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麼錯誤。但教師不能對學生錯誤的行爲熟視無睹,應當及時制止,及時教育。目前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師忙忙碌碌於教學工作,疏忽了對學生細節行爲的矯治工作,“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兒,那麼要落實到行動中,就要把學生當作“小樹”一樣去修剪,使學生健康成長,因爲教師是園丁,是有義務、有責任的。

其二,陶行知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循循善誘。“四塊糖”四次獎勵,每一次的獎勵都是挖掘了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有謀有略,循循善誘,使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錯誤的行爲。同樣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師或許看見就會當場嚴厲的批評幾句就了事,這樣學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斬草要除根”,教師要對學生錯誤的行爲徹底的糾正過來,就要讓學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這樣學生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用讚許的眼光,用表揚的語氣,用獎勵的方式,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更是融洽了師生間的情感,讓學生感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比粗暴的指責,效果要好上幾十倍,所以說堵不如疏。

其三,陶行知善於抓住了學生的性格特點,瞭解學生所需。一塊糖在現在的學生眼裏是算不了什麼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也算是孩子心目中的奢侈品。陶行知每一次的獎勵,都有獎勵的原因,同時每一次的獎勵,都給學生一次心靈上的愉悅與震懾,以至於王友“捧着這三塊糖哭了”,由此可見收到的教育效果遠遠超出“三塊糖”的價值。現在許多教師同樣採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激勵學生,但更多的是有獎勵的目的性的。如考試前,教師會說考到什麼分數就獎勵什麼,這種獎勵實際上是一種交易式的獎勵,與陶行知的獎勵是不能相提並論,是無可倫比的,陶行知的獎勵是“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學生更會銘記於心,而交易式的獎勵學生往往有一種理所當然,心安理得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所以教師的獎勵應適得其需,應適得其所,應震撼學生的心靈。

其四,陶行知善於實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禮有節。“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土塊砸那個同學是因爲他不遵守遊戲規則,他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卻能認真地深入到學生中,仔細瞭解事情的真相,如實地掌握第一手資料,讓學生由衷地感悟到作爲教師的公正、公平、公開,更讓學生激起對教師的敬畏,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節,凸顯了愛的分寸,彰顯了愛的魅力。而當前許多教師推脫忙碌缺少深入學生中的時間,缺乏對學生課餘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責,往往會冤屈學生,甚至給學生的心理造成教師不公正的陰影。長此以往教師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總之,教育的愛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教育的藝術是一個常新的課題,讓愛如空氣一樣,充斥在校園的周圍,充滿到學生的內心。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只要教師擁有愛,真情付出愛,就會激發學生無窮的潛力。讓學生沿着陶行知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成真”的理念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