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大綱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1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

談及史鐵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涌上心頭的是敬佩與憐惜之情。或許是天妒英才使他命運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國文壇中難以逾越的存在,接下來要談論的便是他的《病隙碎筆》一書。

《病隙碎筆》顧名思義是爲在與疾病抗爭的閒隙中所寫下的零碎筆觸。書中記錄着他是如何看待兩個自己一個被疾病纏身,一個擁有自由靈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猶在另一個世界的角度對生活、人生的理解與思考。不得不驚服,非同尋常的生活閱歷給了他卓越而深遠的感悟與見解。

書的開始便談及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作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其中的約伯何嘗不是史先生呢?他將自己生命的不幸,樂觀地表述爲追求約伯的信心。反觀當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難與福樂都是我們要接受的全部,不能僅活在被拿掉苦難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爲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願爲驕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達內心對生活的渴望,以及對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鐵生的偉大不單在於他個人的文學建樹,更在於他熱衷於以身試教向普羅大衆發出號召。他以自己身臨其境所特有的說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現的不單是自己對命運的反抗,更是對大多數人的救贖。

當然,囿於見識有限,想要完全讀懂史先生對人生的參透還言過尚早,但哪怕我們所能讀出的僅是皮毛,也已是極大的受益匪淺了。

史先生在書中對生命這樣解讀,生命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侷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侷限,從而感受幸福。試問,有多少人能像他這般淡化苦難並且超然物外。大多數人缺少這份透徹地看待生活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走了彎路,甚至漸行漸遠。

在這個越發傾向於自我的時代,人們越發擴大地去捍衛自己的利益,沒有人願意去吃虧,於是不免淪落得更加物慾化,不免遺忘丟失掉幸福的真諦。

我們要仰望星空,但我們也得腳踏實地,適當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捫心自問初心何在。是我們改變世界而不是世界改變我們,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會讓我們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見恨晚的領悟。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2

在接連不斷的苦難之下,史鐵生先生寫下了這本《病隙碎筆》,這是一本充滿信仰的書,這本屬給予了我很大的觸動和激勵。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對於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鐵生看來,那便是對生死最好的詮釋,是句再好不過的墓誌銘。輕輕地走,正如輕輕地來,掃盡塵囂,用渺小的生命改變一段歲月,讓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點點不一樣,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史鐵生沒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麼和與病搏鬥的空隙來思考人生。生命不僅沒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讓他更懂珍惜和滿足。人們常有一種習慣:記得住黴運,記不住走運。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面前都有可能加個“更”字。而現在的我,既沒有疾病纏身,也沒有身苦患難,理應滿足於當下生活,給自己的前行以無限動力。

人在苦難中總該有個信仰,史鐵生對“佛”的見解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對待信仰的正確態度。當有人勸他去佛堂燒柱高香以乞健康時,他總是猶豫,這並非因爲不願朝拜,而是保持了對佛的尊敬。滿腹功利的“祈禱”確實是污了佛法。佛門清淨,唯應當求一份智慧,以醒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點,尊重這份信仰,是爲了對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參透。

“以苦難去做人生的投資,以聖潔贏取塵世的榮耀”。只有成功者纔有資格談苦難,在苦難中不斷的增強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3

他的寫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構在了一起,他用他殘缺的身體寫下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的後半生在輪椅上度過,一生被病魔所糾纏,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他是史鐵生——一個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開這本書,第一頁便是他明媚的笑臉。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樂觀向上,他不感嘆命運不公,還將人生比作話劇,有矛盾和衝突才精彩。他曾說:“我的職業是生病,副業是寫作。”話雖幽默,卻讓人惋惜難過。他認爲苦難是必經的,人不能總哀嘆:“我怎麼這麼倒黴。”因爲“幸運很多,人卻不嫌多啊”。是啊,我們把幸運當做理所當然,而厄運卻不該到來,人往往只會看到事物陰暗的一面,這樣也只能天天哀嘆,爲何不樂觀一點?人生一世短暫如夢,生死離合已是常態,何不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人什麼都可以躲過,唯有死不逃脫,史鐵生在書中寫道:“作惡者怕地獄當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詐”我最愛這句話,三言兩語道清人的心理,他將生死描寫的如此雲淡風輕,生命會不斷重複,但總有一天太陽會黯淡,地球會老去,甚至宇宙都會不復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與人類不同,史鐵生這麼認爲。他認爲人類的文化傳承,指的是記憶。一個人的記憶是由許多細胞互相聯絡,諸多經驗的積累,延續和創造;人類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認爲人的特點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於其他生命)的空間複雜。人性卻有種種醜惡,肉身也有種種限制,唯愛願於人間翱飛飄繚歷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這世界有一天會沒有你,要知道這世界曾經也沒有你。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說:“ 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纔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那麼這就成爲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差不多,沒有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其他各種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擁有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當你有了缺點,纔會看見別人的完美,你也變得完美了,你的殘缺確定,你的心靈閃現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4

翻開《病隙碎筆》靜默的閱讀,裏面的語句十分樸質但字字珠璣,充滿了智慧。有的語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悟很多,並深深震懾於鐵生精神。

曾有記着問史鐵生職業是什麼?史鐵生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作。”的確,在他短暫卻輝煌的人生裏,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殘缺的身體,寫出最飽滿而健全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活的苦難,卻用最光輝的文字述說存在的快樂與明朗。它照亮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得到信仰與夢想。

在《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說“我覺得人是應該有一個信仰的,信仰就像剛纔說的,我覺得我是殘疾的,但有一個完美的'境界存在,那麼這就成爲我的信仰了,信仰和夢想差不多,沒那麼多實際的好處,它只是給你一種心靈的安慰。”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着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着最神聖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還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慾望和表達。浪活着,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浪的根據,浪的歸宿,水是浪的無窮與永恆。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雖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史鐵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病隙碎筆》讀後感範文5

生一爐火,擇一本書,品其中之精華。 ——題記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段碎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樣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信仰,道義,字字珠璣,平易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生命比作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一個人的角色都不一樣,命運不一樣。

在書中,史鐵生認爲當人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在於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觀望,默默陪伴。

帶着病體,史鐵生看到了世間的痛苦兇險,並不因爲自己虔誠而減少,對別人不尊重,只是樂觀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對這世界。他說,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能夠看出他對生的意志力很強,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而表現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他用理性的文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抗戰,對生的意志,對死的無畏。

這部書是對人的靈魂洗禮,改變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筆》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寫作,寫出的卻是歡樂與充實,品《病隙碎筆》,解人生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