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鯨》說課

《鯨》說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一、教材簡析

《鯨》說課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說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說明方法,對鯨的特點作通俗的說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

選編本文的意圖是使學生了解鯨的一些知識,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說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鯨》是第七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與其它三篇課文是全冊中唯一的一組說明文。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重點訓練了學生“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讀要有一定的速度”,爲本課學習打下基礎,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本課在讀寫方面將承擔雙重任務,即:重點訓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想,體會課文不同的表達方法,並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練習中去。同時繼續訓練學生“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

二、學情分析

本文文字淺顯,條理清晰,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樂讀易懂。除鯨的進化過程這一內容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外,其他內容均可在反覆朗讀中充分理解,但根據以往學習說明性文章的經驗來盾,學生只對被說明的事物本身感興趣,他們對文章的閱讀,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課文介紹了什麼”的層面上,而忽視“課文是怎樣介紹的”,即表達方法的深層次探究,缺乏自覺探究的意識和慾望。那麼,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喚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慾望,便成了教學本文首要考慮的問題。對於文章中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學生已在《新型玻璃》《太陽》等說明性文章的學習中有所瞭解,但只是一種概念化的感知。能真正體會到文章的說明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還是比較困難的。另外,大部分學生對“鯨”這種動物很陌生,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注意課內外結合,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在本課的教學中也顯得尤爲重要。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制訂以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瞭解課文介紹的有關鯨的一些知識。

能力目標:

1、結合課文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在讀中體會作者介紹鯨的說明方法。

2、結合實踐活動進行交際訓練,發展語言表達及創新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拓展科學知識的意識及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熱愛動物、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瞭解鯨的一些知識,體會作者的說明方法,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

教學難點:理解鯨的進化過程

四、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爲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體驗與課文展開零距離對話,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2、“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語言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課教學力求爲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讀書活動,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並在交流中產生成就感,使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對話,成爲自主閱讀後的深層次需求。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觀察導入

由於大部分沒有見過鯨,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有必要藉助多媒體展示鯨的畫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鯨的表象,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教學伊始,我用設疑激趣法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出示課件1:顯示藍色大海)美嗎?(生答)的確,就在這美麗的藍色的海洋中,蘊藏着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號稱‘海中之王’,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得多。你們想去看看嗎?”接着播放課件2,展示鯨在大海中活動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這是什麼動物?與別的動物相比有什麼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結合課前蒐集的有關鯨的圖片、文字資料相互交流對鯨的認識。教師相機鼓勵談話:“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會觀察,而且能通過多種途徑調查瞭解。關於鯨的知識非常豐富,你們想繼續研究它嗎?”這樣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然後順勢揭題質疑:“今天咱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寫鯨的文章(板書課題),你想從這篇文章中瞭解些什麼呢?”學生質疑後,教師將問題分類處理,篩選歸納爲兩上主要問題:1、鯨有什麼特點?2、作者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鯨?這兩個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便於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研讀課文。

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課件演示和教師談話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有一種強烈的閱讀願望。

二、初讀課文,感知語言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創造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地、專注地、饒有興趣地去讀,促使他們在讀中積極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

教學時首先播放多媒體課件,渲染烘托氣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容的感性認識。隨後,讓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在學生充分自讀後,先在小組內檢查讀書情況,再組織全班交流對課文的瞭解。

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初讀後,基本能抓住敘述要求,初步瞭解鯨的特點及生活習性。但這種瞭解只是一種感性認識,並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因此,這裏應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讓學生提出初讀遇到的疑難問題,如:“哺乳動物”“胎生”等詞語是什麼意思?鯨的樣子很像魚,可它爲什麼不屬於魚類?……教師可結合學生質疑情況,補充設疑:課文怎樣把鯨的這些特點介紹清楚的?並以此爲憑帶,引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課文第一自然段在表達上很有特點,可作爲精讀品味的突破口。教學時,採用扶放結合的方法進行,先教給學生學習品味的方法,再放手讓學生選學其它幾個自然段。

(一)品評詞句,感悟“大”

第一自然段運用比較、列數字、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集中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大”。教學中,緊扣“大”,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介紹鯨大的段落,畫出體現鯨大的有關詞句,品味說明鯨大的方法,想象鯨的畫面,逐步形成個體感悟,而後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在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的基礎上,形成共識。

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評理解,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說明方法,教學時可結合學生反饋情況作如下體會:

課件出示:

句1: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

師質疑:課文介紹鯨,爲什麼還有寫象呢?引導學生集體將不熟悉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相比較,這樣便於讀者理解、接受新事物,從而認識比較說明法。然後讓學生舉一反三,找找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了這樣的說明方法,自己體會體會)

句2:最大的鯨有十六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兩千公斤。我國捕獲過一頭四萬公斤重的鯨,有十七米,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

(學生對列舉數字的說明方法已有概念化的認識。教師不必作過多的說明。而真正得從句中體會到這種表達方式的準確性。對部分學生而言,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故意將句中的具體數字改成“很重”、“很長”等模糊概念,讓學生與原文對比,體會表達效果的不同。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

句3:它要是張大嘴,人站在它嘴上,舉起手來還摸檔到它的上齶;四個人圍着桌子坐在它嘴裏看書,還顯得很寬敞。

(教師設問:“去掉帶點的詞,可以嗎?爲什麼?引導學生充分討論、比較,從而感悟鯨的特點,體會舉例說明法及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二)自由選讀,感悟特點

課文的2-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鯨的進化過程、分類、吃食、呼吸、睡覺及生長的特點,呈並列關係。教學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自由選讀,自主閱讀,激發閱讀興趣。

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爲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採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交流合作,即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家,表演家中的一個角色,分別以特有的形式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讀出鯨的特點,當小畫家的畫出鯨的特點,當表演家的演示出鯨的特點。然後各組推薦代表在全班彙報,教師和其他學生當評委,與彙報同學進行自由交流。

教師針對彙報情況,以學路帶教路,扣住重點詞句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細讀探究,進一步體會鯨的特點及作者的表達方法。教師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交流點撥:

1、鯨的進化過程———這是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教師可結合學生彙報。利用課件,形象演示鯨的進化過程,再讓學生圖文結合,對照理解。還可利用學生在自然課上學習到的有關知識及課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讓學生談談對哺乳動物的認識,抓住其他哺乳動物的主要特點並與鯨的特點對照,說明鯨不屬於魚類,是哺乳動物。

2、體會作者準確用詞——當學生彙報鯨的吃食特點這一段時,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填空題”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填空,再自讀想象鯨吃食的情景,然後模擬表演,學生對照課文敘述評議,體會作者準確用詞。

3、體會分類、比喻、圖文結合等多種說明方法——當學生彙報“鯨的呼吸”特點這一段時,教師在大屏幕上出示文中插圖或學生繪圖,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與圖畫相應的文字描述,抓住重點句子,體會多種說明方法。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鬆愉悅、樂於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生師合作”等多種形式交互進行的主體型的交流網絡。

四、綜合訓練,內化語言。

語文教學要想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必須使學生成爲“語言的富翁”。因此,語文課必須重視範文語言的感悟、積累和內化。經過前三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鯨的特點及文章表達方法已有了清晰的瞭解,理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安排以複述爲主的主語實踐活動“聽故事,想象演說”和“讀啓事,招聘導遊”,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習規律,爲學生提供了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實踐機會,通過角色扮演,能潛移默化地將書中的語言內化爲個體語言,從而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具體是這樣操作的:

(一)聽故事,想象演說

教師談話:同學們,剛纔咱們經歷了一番緊張而又愉快的學習歷程,現在咱們聽聽故事,放鬆一下。播放故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一天,太平洋地區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魚類運動會,當鯨到達賽場大門時,卻被蝦將軍擋在門外。鯨和蝦將軍發生爭吵,蝦將軍說出不準鯨參賽的理由,鯨覺得很有道理,就游回去了。聽完故事後,教師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蝦冠軍究竟對鯨講了些什麼?”想象並表演鯨與蝦將軍爭吵的場面。這一活動促使學生再次接近文本,將上一環節的無序交流進行有序整理,爲下面的“招聘導遊設計解說詞”作好準備。

(二)讀啓事,招聘導遊

首先談話激趣:同學們,老師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招聘啓事”,覺得挺適合你們的,便把它下載了下來,你們想讀讀嗎?教師相機出示“招聘啓事”,學生竟相閱讀,躍躍欲試。教師趁熱打鐵,播放音樂,渲染氣氛,置學生於活動情境之中。讓他們自由設計解說形式及解說詞,而後組織學生彙報解說,其他學生和老師分別以評委或遊客的身份與“小導遊”現場交流、評議。

“招聘小導遊”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語文實踐活動,對參與者不僅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方面的要求,也提出了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既訓練了語言,又滲透了思想教育,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五、總結評價,拓展延伸

1、總結評價

適當、適度的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措施。教學中,除了伴隨着學生讀書、交流活動中的師評、生生互評外,在結束課文時,我又安排一個單獨的評價環節“評評這節課上自己表現得怎樣,聽聽他人的評價”,引導學生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個方面進行多維評價。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貫徹了《語文課標》在評價建議中“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這一理念,而且使學生在多元評價中,逐步學會聽取,學會發現,學會讚賞,並在相互讚賞中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

2、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上一環節中“招聘小導遊”活動的設計正體現了《語文課標》的這一精神,而且着眼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同時《課標》提出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既注重學習內容的開放,又注意探索學習活動時空的開放。我認爲“招聘小導遊”這一交際訓練,不應受課堂限制,因教學活動結束而告終,完全可以單獨用一節的時間來完成。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課堂上,我們從課文中瞭解了鯨的一些知識,其實課本以外還有更豐富的知識等待着我們去擷取。同學們,這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我們的小導遊招聘活動並沒有因此而終,咱們下節課將繼續設擂選優。因此,我希望你們課下能像剛纔一樣主動熱情地去探究,去發現,或進圖書館,或上網查查找資料,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解說詞。同學們,能做到嗎?”這樣結束課文很自然地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內推向課外,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及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