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

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希望有所幫助!

解讀文言文的三個方法

一、通觀倒讀,把握內容通觀。

就是快速通讀選文,整體把握選文大意,明瞭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什麼話,能讀懂六七成即可。

作爲選拔性的考試,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就懂的地步。第一遍不大懂是很正常的。在閱讀當中切不可死盯住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而不放,遇到攔路虎,定要繞道走,要堅持把全文讀到底。常見的字詞句,往往在通觀後,會恍然大悟;冷僻的字詞,一般題中都有註釋,如果沒有,那可能與出題點無關。倒讀,是指在讀試題中,先讀選擇題中的最後一道文意理解題,這類試題通常是四選一的選誤題。這類題通常是三個正確項和一個錯誤項。這個特點告訴我們:選項中至少有75%的信息可以利用,就是在那個錯誤項中也是大體正確,些微小錯,就是說錯誤項中也有可利用的信息。如果在通觀之後,先讀這道題,便不難把握選文內容。如2009年高考全國題Ⅱ卷第10題,四個選項從四個角度對選文進行分析和概括。在通觀之後倒讀此題,便不難看出C項分析和概括的不正確之處:C項開頭談運瓜的溝渠不能通船,結尾談郭原平在運瓜時能幫助別人,這兩點是正確的,錯在中間部分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原文說下瀆水與之,意思是放其他溝渠中的水給他,而不是引農田中水。

二、抓住人物,理清脈絡考題中的文言文選段,大多數是古代人物傳記。

人物是傳記的核心要素,抓住人物便可理清故事脈絡:寫了幾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寫了幾個故事?這些故事的屬類?是爲官之道,是俠義之心,還是忠勇之情?故事的時間、地點有無變化?人物的官職升遷有無變化?這些故事表現了主要人物什麼樣的性格?如果是以記事爲主的,那就要弄清事情的原因、經過、結果,事件牽涉到哪些人?說明了什麼道理?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的選文是《宋史李迪傳》,這段選文中寫了李迪、真宗、仁宗、寇準、丁謂、章獻皇后等人物,主要人物是李迪,寫了5個最能體現李迪個性和功績的故事。如果抓住了李迪等人物,便能理清故事的眉目,便能把握主要人物李迪有勇有謀、有忠心、有膽量的性格和品格,便爲解答第7道信息篩選題、第8道文意理解題作了鋪墊。

一般說來,人物傳記中的故事大多數是按時間順序的,但有時爲了豐滿人物形象,也補敘一些內容。如上述選文《宋史李迪傳》的第三段便是:初,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時間副詞初,有當初的意思,常用於追憶往事,文言文中常常用初字領起,插入一段補敘,課文中也常常出現: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

三、聯繫貫通,推斷虛實虛詞、實詞可採用聯繫貫通法,推斷含義。

1.聯繫相關課文就是聯繫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來推斷未知。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第9題中的①題: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其中的向,可聯繫《桃花源記》中的相關句子尋向所志、便扶向路,便不難譯出從前、過去、之前的.意思。

2.聯繫相關語境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1題中的①題: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句中的雖,可表已然,譯爲雖然;也可表假設,譯爲即使,但聯繫上文相鄰語句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這裏只能譯爲即使,因爲被譯句子中的雖是承上句假設意思而來的。句中的富、貧是形容詞,聯繫相鄰字詞臣,便不難看出,富、貧這裏是使動用法。

3.聯繫相關成語上文例句中的簞食,若聯繫簞食瓢飲,便可推斷出粗陋的飲食或貧苦的生活之意。再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21題中的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其中的勝,如果聯繫成語不可勝計、美不勝收、不可勝算等詞語,便不難理解句中勝的含義是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