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的解讀方法

文言文的解讀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全國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考察中,常會涉及文言句子誦讀節奏內容的考察,其目的就是考察學生是否讀懂了語句,理解了句意,掌握了句子的結構。2004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有用“/”標示出“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的誦讀節奏試題。從閱卷結果來看,不少學生沒能讀懂句意,不瞭解句子的結構,只是憑着平時閱讀的節奏感覺劃成:“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而不是按句意和句子的語法結構劃成:“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結果造成了失分。

文言文的解讀方法

只憑文言詞句節奏的感覺而不按句意和句子的語法結構劃分文言誦讀節奏,這是不少學生的通玻由於,近些年來,語法知識已不作爲中考的內容,在平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就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然而,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對劃分文言句子誦讀節奏很有幫助。要正確的解讀這類試題,前提是應讀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義”劃分停頓爲主,聯繫上下文,弄清了句意,在此基礎上,考慮到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等,就能正確劃分了。

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裏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爲前提的,因此解讀這類題時可以先確定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繫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找賓語,再旁及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首先,運用現代語法知識輔助解讀。

就是先理解句意,確定句子的“意義單位”,然後,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如:

①“主語—謂語”之間有停頓。如: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食之/不能盡其材;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這裏“/”前後都是意思相對獨立的句子的“意義單位”,且分別爲句子的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停頓時應得以體現。

②“動詞—賓語”、“動詞—補語”之間有停頓。如:親/賢臣,遠/小人;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唐賢今人詩賦”和“於其上”分別作句子的賓語和補語);無/絲竹之亂耳。

③修飾語與動詞中心語之間有停頓,如:永之人/爭/奔走焉;吾與汝/畢力/平險。這裏“爭”修飾“奔走”;“畢力”修飾“平險”。

但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於前,應爲“其一/犬坐/於前”。

④修飾語與名詞中心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更加緊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語“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詞“意”、“心”、“秋(時刻)”,均爲名詞,短語內部均不停頓。但有些文章的駢句爲了讀出鮮明而整齊的節奏,這類的短語中間往往要加以停頓,如“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其次,運用古漢語語法常識解讀。

一、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蓋”、“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如“夫/戰,勇氣也。”、“是以/衆議舉寵爲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已而/夕陽在山”、“故/君子有不戰”、“惟/大叫以行”等。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複音詞的,要分開讀。如: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可/以一戰;行不知/足所在;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鄉鄰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於是”、“可以”、“知足”、“中間”、“生日”在現代漢語中都是雙音節的詞,但在古漢語中卻是兩個單音詞,一定要分開讀,否則,會誤解句意。

第三,正確的誦讀文言句子,還要考慮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餘聞之也/久矣。

③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後面都省略了動詞“鼓”。

另外,在不影響對句意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停頓應當還要照顧到上下文的整體節奏。特別是句中的一些虛詞“之”、“於”、“而”等,可起到平衡音節的作用,讀時根據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後。如:小大/之獄、馬之/千里;告之/於帝、徵於/色,發於/聲;登軾/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這些句子的停頓,既體現了句意,也突出了其節奏。

總之,從以上文言句子誦讀節奏的解讀來看,只要我們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漢語語法知識,從句子的“意義單位”入手,讀懂句子,考慮到句子的語法結構和一些標誌性的文言虛詞等,再照顧到上下句的音節,就能正確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