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林琴南敬師》文言文翻譯

《林琴南敬師》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導語:對文言文,我們可以多翻譯,提高個人文言文學習水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林琴南敬師》文言文翻譯,歡迎各位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林琴南敬師》文言文翻譯

【原文】

閩縣林琴南孝廉紓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脩之禮?”即呼備,齎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

【翻譯】

閩縣(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紓(字琴南,當時是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六七歲的時候,跟隨老師讀書。老師非常貧困,做飯沒有米。林紓知道後,急忙回家,用襪子裝米,裝滿了,揹着送給老師。老師生氣了,說這是他偷來的,推辭不接受。林紓回來後告訴了母親,母親笑着說:“你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這樣的方式(襪子裝米)難道是學生贈送老師禮物的禮節嗎?”隨即讓人準備,送一石米到私塾,老師於是接受了。

【註釋】

林琴南孝廉紓(shū):林紓,字琴南,福建閡縣(今福州人)。近代文學家,尤以翻譯外國小說名世。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條幹肉,後來通常指學生拜師或親友之間贈送的禮物。

呼備:叫人準備。

齎(jī):攜帶(送)。

從:跟隨。

實:裝。

負:揹着。

謂:說。

卻:推卻。

乃:於是

固:本來

  《明史·李裕傳》文言文翻譯

原文:

李裕,字資德,豐城人。景泰五年進士,授御史。天順中,巡按陝西,上安邊八事。石彪濫報首功,詔裕覈實。彪從父亨以書抵裕裕焚之以實聞亨亦旋敗由是有強直聲都御史寇深遇僚屬嚴惟裕不爲屈以才擢山東按察使。重囚二百餘人,或經十餘年未判,裕旬月間決遣殆盡。大峴山賊寨七十餘,裕捕戮其魁,縱脅從,除其逋負,亂遂平。

成化初,遷陝西左布政使,入爲順天府尹。政聲大著。進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浚白塔、孟瀆二河以便漕。張秋南旺及淮安西湖舊編木捍衝激,勞費無已。裕與郎中楊恭等謀,易以石,遂爲永利。淮、鳳方飢,而太僕徵預備馬二萬匹。裕論罷之。在淮六歲,每歲入計事,陳利病,多施行。父憂歸,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縉爲右都御史。縉附汪直嘗請復立西廠者也在臺綱紀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過或遭箠撻由是得謗。汪直敗,偕副都御史屠滽請雪諸忤直得罪者。帝不悅,奪俸。又坐累,調南京都察院。考績赴都,留爲工部尚書。初,吏部尚書尹旻罷,耿裕代之。以持正不爲萬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貴幸用事,欲引鄉人,乃協謀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負時望,以孜省故,名頗損。其銓敘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罷軟,曰貪酷,曰不謹。裕言:“人材質不同。偏執類酷,遲鈍類軟。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愛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爲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進由孜省。裕不平,爲《辨誣錄》,連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選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翻譯:

李裕,字資德,豐城人。景泰五年中進士。授予御史的'官職。天順年間,任陝西巡按,上疏安定邊防的八條建議。石彪誇大報告自己的戰功爲第一功,皇帝下詔讓李裕覈實。石彪的伯父石亨寫信給李裕,李燒燬了信,按照實情上報。石亨不久也丟了官。李裕因此有剛強正直的名聲。都御史寇深對待副官和下屬厲嚴,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爲有才能被提升爲山東按察使。山東有二百多犯罪嚴重的人,有的過了十多年還沒有判決。李裕到後十多天就基本上判決完畢。大峴山的強盜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並處死了強盜的首領,釋放了隨從的人,免去他們欠繳的賦稅,叛亂於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陝西左布政使,又調任順天府尹。政績顯著,名聲大振。被提升爲右副都御史,總管漕運併兼巡撫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孟瀆兩條河來方便漕運。張秋南旺及淮安西湖過去設置的木樁受到江水衝激,耗費了很多,無法停止這種耗費。李裕和郎中楊恭等謀劃,改爲石樁,於是永遠受益。淮安、鳳陽一帶正在鬧饑荒,但太僕寺此時卻要徵用二萬匹馬備用。李裕上疏制止了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入京討論國事,陳述利弊,有很多建議得到施行。因爲父親逝世回家,服喪結束後,留在朝中幫助處理院事。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縉任右都御史。戴縉依附汪直,曾經請求再次設置西廠,他在任時法紀廢他。李裕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御史犯了過錯,有的遭到鞭撻,李裕因此遭到毀謗。汪直垮臺後,李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道請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獲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興,剝奪了他的俸祿。又因爲此事的連累,調到南京都察院。後來,通過政績考覈調入朝廷,擔任工部尚書。當初,史部尚書尹旻被罷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爲堅持正義不被萬安喜愛。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貴受到寵幸專權,想要提提同鄉的人,於是就共同謀劃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李格本來廉潔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爲李孜省的緣故,名望很受到一些損失。對他的考覈也只是稱職。按照過去的舊例,考察的項目有四種:一種是年老生病,一種是做事疲軟,一種是貪婪殘酷,一種是不謹鎮。李裕建議說:“人材的性質不同。偏執的人接近殘酷,遲鈍的人接近疲軟。請求設立‘才力不夠’一條標準,來寄寓愛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認爲好,於是就寫上這一條。考覈的原則確定了,古官上疏彈劾李裕,說他是通過李孜省提升的。李裕感則冤枉,寫了《辯誣錄》,連續上疏請求退休離開。正德年間逝世,活了八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