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6篇)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通用6篇)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尤爲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爲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在分析課文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到自然界結交一位朋友,然後想象想對這位朋友要說的話,學生有的把電線杆想象成五線譜,小燕子是音符,嘰嘰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對樹說:“你恨人類嗎?人類製造出廢舊污染空氣,讓你呼吸,人類還砍伐你,你爲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遭此厄運,你不難過嗎?”聽着學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產生了幸福感。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更應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證實,凡是想象力豐富的學生,大都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好奇心,有學習研究的熱情,也表現出頑強的意志力,而且勤奮樂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2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至第三自然段,我們會猛然發現作者通篇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將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感悟語言文字的情感”與“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是這節課的兩個重要的教學目標。爲此,我在開篇的時候設置了這樣的環節。“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幾位朋友?”以讓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內容以及結構。接着是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思考“你覺得作者與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裏體會到了?”。以這個問題帶動學生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學生在默讀、彙報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運用了許多優美的修辭句子。在指導學生進行情感朗讀的同時,一併讓學生體會當中的表達方法特點。在第一課時裏,我就讓這兩個問題作爲主線問題,讓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文中表達方法的特點。

在第二課時中,重點在於作者是怎麼展開想象與聯想表達情感的,以及體會句子的美妙之處。當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說出了 “鳥兒、露珠、樹” 對作者的知心話後,我本來可以引導學生:“明明是聽到鳥兒的鳴叫,作者卻說……鳥兒呼喚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瑩的露珠,作者卻說……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樹,作者卻說……每一棵樹都在望着我。”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這是關鍵的一問,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當時我能體現這一環節,相信學生對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會更深刻。可惜當時上課時,我就直接將想象這種表達方法跟他們講了,而側重點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時還會到林子裏去和朋友們做什麼?”或許是缺乏前期對錶達方法的深刻理解,導致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展不開。

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以“情”這條主線設計教學,把體驗文章的情感與學習文章的表達更完美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讀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時體會表達方法,然後再學以致用,在體會表達方法的基礎上拓展思維訓練。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3

光陰似箭,在不知不覺中本學期悄然逝去,反思自我工作,能夠依據課堂教學常規,認真執教,及時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學校臨時佈置的各項工作。充分運用文本,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藉助文本,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人文情懷。其載體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

即對學生進行字詞句教學,語言、語感訓練,又進行理想、情操等的陶 冶,尤其在“文”上下功夫。比如《山中訪友》,我藉助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懷薰陶,反覆朗讀和品味,從而培養他 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尤其運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深刻地領悟作者對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還設置了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討論:文章所寫的都是景物, 爲什麼不說山中觀景而說山中訪友?在這些大自然衆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歡誰?以此培養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成了你 的朋友,請你扮演某一角色(如遊人)來進行介紹。在這裏把學生和自然萬物融爲一體,培養學生熱愛自然、投身自然的崇高情懷,在朗讀和品析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選擇多種閱讀方式,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效率。

閱讀方式單一,會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我根據教學需要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產生繼續閱讀的慾望,從而提 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學《山中訪友》,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着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作者 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內容、寫法和語言。多種閱讀方式的運 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課堂閱讀教學的實效。教學《山中訪友》 時,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溫馨後,讓學生談談讀得好不好,他們自我評價:“沒讀出 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分角色朗讀後,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比較並談自己的體會,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除此,在上課時我還注意引 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讓學生從他人的評價中得到新的感悟。老師的鼓勵性、激勵性評價更是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像“讀得不錯,流利、有感情”、“有自己的感 悟”、“再深入思考一下,你的答案會更精彩”這樣的語言在課堂上比比皆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之中。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我做的還不 夠,我會努力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執教能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4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鎮級公開課《山中訪友》,聽課領導與教師約有三四十人,得到領導與同仁的一致擡愛與好評。現在靜下心來細細反思,其間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記下,以利於以後教學。我認爲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語文課,需做到以下幾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纔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是師生共同的事情。學生的準備主要是預習課文,除了根據書上的習題去預習,老師還要佈置有針對性的預習要求。老師的準備則更多,除了熟讀教材、熟悉教學內容,瞭解學生,還要參閱教輔教參,要有大量的相關的知識儲備,以便上課時能夠遊刃有餘。

新《課程標準》上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我在上七年級第一冊第二單元“漫遊語文世界”時就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我與學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廣告詞(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課比賽看誰說得多,看誰能說出其中的妙處。另外,我們都是書生,都喜歡書,那麼我們自己也來當一回書店老闆,請爲自己的書店起一個名字,看誰的最有韻味,最吸引人。其次還搞了一個相聲表演:馬季的《成語新編》。課前讓兩個口才較好的男生抄、讀馬季的《成語新編》。由於準備充分(這三點都是鄉下孩子能夠做到的),課上得很精彩,氣氛非常活躍,尤其是表演《成語新編》時,笑聲不絕,可以說是寓教於樂。表演前我給學生作了一個要求:靜聽搶記成語,看誰記得多。表演後抽生說,最多的說出了其中的三十多個。這樣即使學生感受到了我國語言的豐富多彩、幽默風趣,又學生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同時還領悟了一些詞語的妙用。

我在上公開課《山中訪友》時,佈置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抓住“衆朋友”的`特點,結果有的學生幾乎達到了背誦的程序,而我除了動腦筋想好與課文緊密相關的導語、結束語以及附頁的詩詞,還花了兩個早讀時間去熟讀課文,感受衆朋友的心境,結果也差不多能背下來。所以課堂容量雖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結束語剛落,就是一片嘖嘖稱讚聲。

2、上課時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富有激情。

⑴心理學認爲:“情緒具有激勵作用:情緒能夠以一種與生理性動機或社會性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引導行爲。”“大量研究表明:適當的情緒情感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積極的組織功能。”“良好的情緒情感會提高大腦活動的效率,提高認知操作的速度與質量。”“積極而正常的情緒體驗是保持心理平衡與身體健康的條件。”

新《課程標準》中說得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有情潭面千層浪,無情海水無漣漪。好的將領除了不打無準備之戰,還作戰前動員,戰時激勵,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學生真正學好一篇課文,深受感染,必須攜情進入,要想學生能夠入情入境,與主人翁同呼吸、共命運,教師首先必須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員,化爲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說,才能打動學生,使其進入課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薰陶,才能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實處。

3、講課時語言要精練準確,生動優美,好詞佳句隨口而出,格言警句信手拈來。

要做到這一點頗不容易,需平時廣收並蓄,且能靈活運用。我本人爲了達其一二,除了平時隨手記下一些格言、警句,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將小學、初中、高中課本上所有的詩詞歌賦和文言文全部摘下,時常翻閱呤誦。且要求我的學生把以前學過的詩詞全部抄下(就照我的本子上抄:我請一生抄在黑板上,其餘人照黑板上抄。每天共十來分鐘,抄三兩首。)

每天只需十分鐘,就能增添一些好詩句,就能感受到一點佳句的韻味,所以許多學生都有了讀書摘錄的習慣和興趣。而興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人160篇(段)。”我摘了140多篇(段),再加上七年級第一冊課內外二十來篇,共有160多篇(段),讓我現在的初一學生抄、讀。二個月下來,學生們就嚐到了一點甜頭,有一點“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4、提問要巧妙,啓發要得當。

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關鍵在提問,提出的問題適合學生的口味,能引起他的興趣,稍加思考又能回答,則能調動他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反之則鴉雀無聲,死水一潭,令人十分無奈,只好“一言談”,自圓其說,變成了填鴨式,與現代教學觀念背道而馳。另外,提出的問題若學生實在不能解答,也可適當引導啓發,中間多搭幾座橋。要注意的是引導的思路要符合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否則與填鴨式沒什麼兩樣。

5、引導學生養成探究學習習慣,尊重權威但不盲從權威。

現在的課外輔導書層出不窮,一多就濫,很難找到一部精品,而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學生自己也求成心切,凡是聽說對學習有幫助的書都買。而一些書報銷售商又賺錢心切,對書的校對工作毫不負責,甚至根本不校對。因此學生買來的書大都錯誤百出,若視作敝履扔到一邊嗎,又覺可惜,浪費錢財;若奉爲珍寶,虔心拜讀,又有許多錯誤,弄不好就害了自己。所以要有一種神視的眼光,要有一個懷疑的精神,要去思考,要去探究,要勤查工具書,要向字典詞典,甚至是《說文解字》去探根求源。比如我最近上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時候,簡介雙調詞上下部分的稱呼,可稱上下片或上下闋,我在黑板上寫了“上闋”、“下闋”,有生馬上提議:“闋”字不對,應是“闕”。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懷疑精神,接着叫同學們,經過辨別,才肯定是“闋”而不是“闕”。那個學生誠懇的說:“我錯了,我的課外書上錯了。”我乘機引導:不要盲從課外書上的,應勤查工具書。查典籍性的工具書。

不要說課外書有錯誤,就是通行全國的課本也有錯誤,前期的已經名家指正,基本上都更正過來了,我也不值得一說了。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課本,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上過後,我帶領同學們感受語言美,總覺得“蜂圍蝶陣”一詞很彆扭,“圍”與“陣”怎麼也不能形成對稱美,幾個好些的學生也感覺到了,我提議:能不能換個字,使人感覺有一種對稱美。經過反覆推敲,覺得要把“圍”換成“團”,或把“陣”換成“繞”,整個詞變成“蜂圖蝶陣”或“蜂圍蝶繞”毫不遜色,甚至更添一種對稱對應美。再有辛棄疾的《西江月》中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書上把“別枝”註釋爲“另一個樹枝”,我引導學生說大意時,怎麼說都覺得彆扭,好些的同學說:“明亮的月亮起來,驚動了另一個樹枝上的喜鵲”或“明月升起來,另一個樹枝上的喜鵲被驚動了。”言下之意這一個樹枝上喜鵲沒有被驚動。不管怎麼說,總覺得很彆扭,倒不如把“另一個”三個字去掉,直接澤成:“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了樹枝上的喜鵲。”另外小學破門兒歌《靜夜思》中的牀,不管老師也好,學生也好,一直都認爲是睡覺的牀,詩意變成:睡在牀上,看見牀前有明亮的月光,疑爲下了厚厚的霜,擡頭望着明月,低頭思念着故鄉。難道作者李白將牀搬到外面睡麼?睡在牀上大多是仰着或臥着,怎麼能舉頭又低頭?難道是一會兒仰着睡,一會兒趴着睡嗎?不論是仰着睡,還是趴着睡,作舉頭或低頭都十分不方便,甚至根本說不通!我想傳統的說法是不是弄錯了,牀是沒有別的意思,我好想找一本《說文解字》查一下“牀”字,可惜至今未能有幸得見許老先生的《說文解字》一面。我想古人思念時,大多憑窗憑欄而望,李白是不是也在憑欄思故鄉,可惜我一個無名小輩無法質疑。即使膽敢質疑,向編書專家挑戰,也無人理你。直到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了郭沫若教孩子學唐詩,將“牀”字解爲“欄杆”,並且引了青梅竹馬的出處作例證。我一看,大喜過望,簡單是欣喜若狂,有郭大文豪爲我撐腰,我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並且遇到別人吟誦《靜夜思》時,我都十分肯定的指出牀解爲牀上,指睡覺的牀不對,起初大家都是瞪大了眼肯,經我質疑並解爲欄杆,他才翹起了大拇指

6、與生平等相處,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要有一種正確的心態,要與學生平等相待,不能有師道道尊與居高臨下的想法,要明白自己在知識的道路上只不過比學生先行了一步,現在只是他的引導者。另外知識是無限的,古今中外再大的學都也不能說自己學完了知識,何況我輩乎?所以,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不要爲了面子,強裝明白,我在上《白兔與月亮》時,“反倒”一詞引起了爭議,有人認爲讀 dǎo,要我定奪,我當時也不敢肯定讀 dào(只是從意思上有“反而,卻”來理解),而孩子們的新華字典上,又沒有詞語注意。我真誠地說,現在我不能肯定,待課後我們一起查工具書再定。課後我查了一下2002年版的《漢語大詞典》,查到了詞語注意才確定的 dào。等到學習《濟南的冬天》,裏面一個詞倒反,同學們都明白了與反倒音義皆一樣,起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由於我的勤奮和真成,再加上課堂的寬鬆,學生和我時常能夠“海闊天空”,且時常能夠信手拈來一些好詞佳句使語言平添韻味,所以學生對我的語文課比較感興趣,這使我感到一點欣慰,因爲布魯納曾說:“對學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7、作業要適當,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篩選作業題時,要動腦筋,要緊密聯繫課文內容與所學知識而定,不能爲應付、爲任務、爲檢查而定。所布作業要有實用價值,要能鞏固所學內容,要能起到實際效果,每次作業最好要有一個訓練重點。另外學生完成之後還要適當檢查以督促。

以上是敝人陋見,敬請廣大同仁批評和指正。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5

人類的潛能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潛能更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尤其是學生的想象能力。據調查,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及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想象能力逐漸下降,初中階段尤爲重要,學生升入中學,怎樣培養他,他就會成爲怎樣的人。所以,在課改形勢下,我十分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文章《彎彎的月亮》中老師的彎彎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學生星子成爲老師後,讓學生充分想象:像豆角、像眼眉、像鐮刀星子老師的做法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我真怕自己會成爲扼殺學生想象力的殺手,所以我在課堂上也有如下嘗試。

一、導入環節中注重培養

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於課堂及課外,如《山中訪友》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初看這篇課文,我也被它深深吸引,所以在備課中我也想通過這一點想象來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首先由教師出示文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的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看林人、熊,從而教師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學生的想象能力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比教師自身都豐富,在具體課堂中,我真的體會到了,若真的不設置這樣的情境,學生的想象力、作文能力不可能提高。在綜合性學習中,我讓學生選出喜歡的語段,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很容易進入情境。學生有的模仿《山中訪友》中的寫法,有的從另一個角度去想象,人類製造出廢舊污染空氣,讓你呼吸,人類還砍伐你,你爲他們付出了那麼多,結果遭此厄運,你不難過嗎?學生說出了很多保護環境的好辦法,而且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聽着學生的表述,我感到欣慰,同時也產生了和幸福感。是的,學生的想象力大無邊,我們更應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在無邊的基礎上再擴大。

三、評價上鼓勵標新立異

學生也需要成就感,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跟上,對學生極富創意的想象應給予高度的評價,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想象。學生評價打分後,說出評價的理由,有了這種鼓勵措施,想象的同學、評價的學生都會把想象力作爲評價一個人一條標準,也轉變了以往靠分數、名次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想象力會更豐富、更樂於想象、勤於想象、善於想象。通過評價,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有的增強,作文能力明顯提高。

在新課改教學中,雖然只是初步嘗試,但我會堅持,也會繼續探討其他方法,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6

作爲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說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

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爲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爲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說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5、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