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小學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1: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小學六年級《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看篆體字“友”,從古文字入手,讓學生體會朋友之間需要什麼?進而讓學生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文美讀,帶學生走進美的世界。

《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是一篇詞美、句美、情美的佳作。爲了讓學生能從心靈上體會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課件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爲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並伴以優美動聽的音樂,讓學生的視覺、聽覺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讀。我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步深入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比如:在講授第五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分角色、分小組反覆朗讀,體會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親切與深厚的感情,學生的興致很高,體會也很深。就這樣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同時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淨化了心靈。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因此教學中,在強調打好基礎的同時,應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偉大的愛因斯坦說得好:“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課樹都在望着我”這兩句時,我就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猜想它們當時可能在交流些什麼內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嗎?”“見到你真高興,謝謝你又來看我們了。”------老朋友見面後的親切感學生們完全的體會到了;在講授作者把自己與樹相融的那一部分時,我來朗讀,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把自己當成作者然後談感受。聽完後,一位學生滿臉興奮的告訴我:“老師,我感覺我就是一棵樹,我的腳正在向地下張,我的手臂上好像長出了許多枝葉,我都頭髮似乎也要豎起來了------真的,我真的感覺到了!”看着他們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我們應該創設各種情境,讓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

三、感悟語言,給學生灌輸寫作方法。

山中訪友從題目開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作人來寫。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將靜態的事物寫活了。因此,這篇文章是學生學習描寫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從始至終都注重寫作方法的傳授。如:分析“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這一句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嗎,好在什麼地方?”學生能夠知道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體現了瀑布流水所產生的'聲音渾厚、響亮的特點。以這句爲例,我讓學生明白了,描寫事物不管運用什麼修辭都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同時使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動、形象、有韻味。

這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很有收穫,他們是快樂的。一節好的語文課,就應該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還應該讓學生能夠身心愉悅,以後在自己的教學中,盡力做到這些。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2: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升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爲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在講課過程中應着重調動起他們對於美好景物,優美語言的體驗和感悟,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尤爲重要.

我在導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上課時,首先出示文題,我以本文題目展開線索.因爲課題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象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讓同學麼們邊讀邊思考:(1)課文爲什麼以《山中訪友》爲題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裏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讓同學們揣測文章的內容,捉摩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合理想象,表達,從而引入本課.學生談得豐富極了,有的認爲去訪問一位隱居的老人,有的認爲去訪問稀有動物,有的認爲去訪問某個建築等等,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引導其合理想象,表達.

2,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朗讀.本文有着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着作者豐富的想象,從文字背後投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讓人越讀越愛步釋手.因此,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收穫:學習了這一課,十我們爲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3:

在本課教學中,由於採用了逐段分析的方法帶學生品詞析句,希望這種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感悟到語言文字之美,但生生割裂了全文所表達的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沒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能調動學生自己找出喜歡的語言文字分析感悟、自主學習。課堂非常沉悶,學生在老師的生拉硬拽中,無法主動走入文本。認真主動地與文本、與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進行對話。第一節課是失敗的。

第二節課改變思路,不再緊抓着一個個字詞(這是四年級、五年級的主要訓練內容),而是讓孩子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作者向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打招呼時,這些朋友會如何回答?避免了文字與情感訓練兩張皮的情況。學生較快地把自己想象成爲山泉、溪流、瀑布等景物。而老師可以在學生的交流分享中,用積極評價指導學生運用優美的語言表達思想。實現文本與情感、人文與語言的無痕對接,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但在第五自然段教學中,不由得又走入了前面的誤區,課堂又變得沉悶。只有個別優生體會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並表達出來,老師和優秀生唱了主角,其他學生僅僅輪爲聽衆。由此可見,問題的設置對語文教學的成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問題設置要具有開放性,能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千萬不能把學生趕到教師自己設定的一條唯一的小路上,纔能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又:本篇課文重再教給學生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但我的問題設置沒有突出這一點,學生對於文本特點缺乏深入的體會。

再思:本課似乎可以以“作者的好心情”爲主線,圍繞“訪友”說說“因爲作者心情很好,所以他把什麼當作了什麼?以此來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爲他熱愛大自然,所以他把大自然中的一切當做朋友,一來到山中,心情就非常好。如果沿着這樣的思路去走,文章的脈絡也許會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