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科舉趕考介紹

古代科舉趕考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爲體現科舉選士的公開與公正,自唐至清,不論是兩級考試還是三級考試,每級考試都要做到統一時間、統一內容、集中考試。此項規定,首先給應試者帶來了一個難題,那就是要遠離家鄉,千里迢迢去參加考試。且不說唐宋的省試、明清的會試,要集中全國舉子赴京師,就是明清的鄉試,士子們雲集省城,就夠他們奔波的了。難怪古人用“趕考”來描繪這一歷程。“趕”字確實道出了應試者的千辛萬苦。

古代科舉趕考介紹

清人龔煒曾作《赴考》一文,描繪自己以孱弱之軀,赴考路上中暑、暈船,最終只能半途返回,甚至因此“絕意名場”;清初湖南士子須赴武昌考試,途經洞庭湖,甚至“屢遭覆溺”。

《名醫類案》載“許元公入京師赴省試,過橋墜馬,右臂臼脫”,本已昏迷,幸遇一良醫爲之調治,“五日復常,遂得赴試”。雖然只是意外,卻可見長途跋涉之風雲難測。

又載:“劉君鄉試入都,長途冒暑,氣已傷矣。復日夜課誦,未幾,壯熱頭疼,咳嗽幹哆,不寐,神疲……”不僅旅途疲勞,還須時時溫習課業,其辛苦自不待言。

當歷盡長途辛勞,終於到達考場時,等待士子們的還有更多考驗。據載,無論科舉制初創的唐代,還是制度完備的明清時期,用於考試的.場所都比較簡陋。所謂“寒餘雪飛,單席在地”;“數百人夾坐,蒸薰腥雜,汗流浹背”……都是用於描繪考場環境的語句。科舉考場中考生之席舍叫做號或號房。一位不堪科場之苦的士子所作《別號舍文》,文中描述了臨近廁所的“底號”、狹窄不堪的“小號”、臨時搭建的簡陋“席號”,“凡此三號,魑魅所守,餘在舉場,十遇八九,黑髮爲白,韶顏變醜”。在這種號房待三天、考三場,自然極易受溼。難怪俗語云:“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

爲應付惡劣的考場環境,古人亦有某些保健措施。如在臨考時服用玉屏風散,以抵禦寒邪。

鄉試,又叫秋闈,在農曆八月舉行,此時天氣已涼。考生們常服人蔘、飲棗酒,這些均屬自我保健的做法。人蔘益智強記、大棗養血安神,且參、酒皆助火暖身,可御風寒,對考試都有好處。

有趣的是,古人還知道白果(銀杏果)縮尿之功頗著,可以防止考場上內急。雖然廷試在宮內舉行,衛生條件尚可,但“天子下簾親自問”,是皇帝親自主考,如此殊榮、如此隆重場合,自然不允許隨便小解,故而舉子們常預先做好保險措施,廷試前煮食白果,其用心可謂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