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九針的介紹

古代九針的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古代九針的一種。針體較粗,針尖微圓。多用於治療全身水腫及腹中症瘕等病。

古代九針的介紹

毫針

九針之一。《靈樞·九針論》雲:“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也。又形容其治針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黃帝內經》各篇所載“微針,皆指此而言。

毫針爲現代臨牀常用主要針具,是用高級合金不鏽鋼製成(其中以鉻鎳不鏽鋼者爲最佳)。這種針硬度強,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且鋒利無比。毫針種類發展很快,根據針身長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還有5寸至10寸或更長者,稱爲芒針。現根據針體粗細規格又可分爲26號、28號、30號、32號等數種。更有粗於26號者,稱爲巨針。臨牀最多用者爲28號及30號,其長爲1寸或1.5寸。

圓利針

圓利針又作員利針。系九針之以一。《靈樞·九針十二原論》雲:“員利針者……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今所用之圓利針,針體粗於毫針,一般爲26號鋼絲製成,其尖圓銳,質堅硬,多用於寒邪客體着痹疼痛。臨證多於針後(不留針)配以拔罐法,其治驗速效。亦可用於較小癰癤,其膿已成,點刺適當深度(以勿傷皮肉爲度),將膿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膿。成人暈厥及小兒疾患亦常用此針。

三棱針

三棱針古稱鋒針。系九針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雲:“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又《靈樞·九針論》說:“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明·楊繼洲所著《鍼灸大成》也載有:“今所謂三棱針者是也。三棱針宗鋒針之制,針體爲圓柱形,即“筒其身,針鋒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針可作點刺、散刺、挑刺之用。《靈樞·官針》有:“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即點刺放血之法,運用於高熱驚風,昏迷搶救,乳蛾點刺等。又云:“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髮針而淺之出血。亦爲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療法,或用於癰膿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爲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亦爲散刺之法,適用於丹毒、外傷瘀血等。挑刺爲後世醫家之發展,是將左手捏起或按壓施術部位皮膚,右手持三棱針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膚,深入皮內,再將針身傾斜,輕輕挑斷該局部結締組織纖維,稱挑治療法。如挑痔點,治痔之法即是。

梅花針

梅花針系皮膚針之一。因以五枚短針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膚;或將集束之針安裝於針柄,叩打皮膚,故又有稱從針者。因其五枚針尖圍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針由古之毛刺、楊刺發展而來。《靈樞·官針》雲:“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又云:“楊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膚已明言皮膚針;其“正內一,傍內四恰如梅花五枚針。若裝七枚短針者,即稱七星針。除此外,《靈樞·官針》還載有:“半刺者,淺內而疾髮針,無針內傷,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今人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滾刺筒,即能達到刺激皮膚面積廣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勻,不致刺傷皮肉。

施用皮膚針選用梅花針法較多,也有人稱作七星針療法、神經刺激療法,臨牀適用於高血壓、頭痛、失眠、神經麻痹、腸胃病、皮膚病、神經痛、以及婦科、兒科等疾患。因尤重用於兒科,故又稱小兒針。

芒針

毫針加長後稱做芒針,因其形似麥芒而得名。系沈金山於解放前創制。其針形如毫針,針身長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細型號有28、29、30、31、32等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選用。其進針方法不同於毫針,必須雙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針柄,做捻轉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針體,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緊貼皮膚,選定所針穴位,徐徐刺入、捻進,直到有針感爲止。亦可以做各種運針手法,其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隨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體虛、孕婦、過敏體質及小兒禁用此針。

皮內針

皮內針系微型特製小針。因爲其只針在皮內而不達皮下,故又稱皮內針。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針方法發展而來。目前皮內針有兩種類型,一種稱爲麥粒型針(也稱顆粒式針);一種稱撳釘型針。二種針均由合金鋼絲製成,一般選用較細的30號或32號合金鋼絲其長度一般爲1~1.5釐米。針柄小如半顆麥粒者爲麥粒型針;若將針尾製成圓型,尖如圖釘向下,針長僅0.3~0.5釐米,即爲撳釘型針。二種皮內針,臨牀皆用於皮內埋針,但針法不同,麥粒型針橫行斜向刺入皮內,撳釘型針垂直刺入皮內。

總而言之,針具的發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其最終目的是爲更有效的治療疾病服務。臨牀上只有靈活的運用,纔可以明確的爲疾病治療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