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詩與禪閱讀訓練題

詩與禪閱讀訓練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詩與禪閱讀訓練題

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文學,一屬宗教,它們的歸趣顯然是不同的。然而,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要啓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這又使它們有了互相溝通的可能。禪宗在唐代確立以後,就在詩人中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詩人們談禪、參禪,詩中有意無意地表現了禪理、禪趣。而禪師也在詩中表現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觀照與理解。於是,詩和禪就建立了聯繫,到宋代,以禪喻詩遂成爲風氣,在這風氣中出現了嚴羽的《滄浪詩話》這部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這部詩話牽涉到的以禪喻詩的評論,又引出各種贊同和反對的意見,是是非非,爭論了將近一千年。

詩和禪的溝通,表面看來似乎是雙向的,其實主要是禪對詩的單向滲透。詩賦予禪的的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禪賦予詩的卻是內省的功夫,以及由內省帶來的理趣;中國詩歌原有的沖和淡泊的藝術風格也因之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詩爲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也許把禪的作用估計過高,但不可否認,禪給了詩一種新的刺激,使詩的面貌更加豐富多彩了。

禪對詩的滲透,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禪入詩。以禪入詩,是指把禪意引入詩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禪語闡述禪理,只有詩的軀殼而沒有詩的審美價值,嚴格地說不能算是詩,或姑且稱之爲“禪言詩”。這些詩總的看來並無可取之處,只有個別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們或寫花鳥,或繪山水,或吟閒適,或詠漁釣,並沒有談禪,但在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寓有禪意。王維的《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青苔返照如同一個象徵,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生生滅滅,無有常住。禪宗重視“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聯想到禪宗的教義,而詩裏所表現的清靜虛空的心境,更是禪宗所提倡的。《冷齋夜話》裏的一段記載也很有趣。華亭船子和尚有偈曰: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叢林盛傳,想見其爲人。山谷倚曲音,歌成長短名曰: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明月歸。船子和尚寫的是垂釣的情景和過程,意象豐富,境界高遠,而又寄寓着隨緣任運的禪理。千尺絲垂,以見求之深,萬波隨動,以見動之廣;魚既不食,遂空載月歸。詩的意境亦返於清淨虛空,有禪理禪趣而無禪語,簡直可以當一首漁父詞來讀,和柳宗元的《江雪》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去無幾,難怪爲人所盛讚。

禪對詩的滲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禪喻詩。細分有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的區別。以禪參詩是態度和方法去閱讀欣賞詩歌作品。以禪衡詩是用禪家所謂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說法來品評詩歌的高低。以禪論詩則是用禪家的妙諦來論述作詩的奧妙。這是三種不同的以禪喻詩。

(摘編自袁行霈《詩與禪》)

1.下列對於詩與禪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與禪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詩屬於文學範疇,禪屬於宗教範疇,二者的歸屬、旨趣都有很大的不同。

B.詩與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的溝通表面看來似乎是雙向的,其實主要是禪對詩的單向滲透。

C.詩與禪建立聯繫是在禪宗確立之後,詩人廣泛地受到禪的影響,而禪師的詩歌也表現了他們對世界和人生的觀照與理解。

D.禪賦予詩以內省的功夫,豐富了詩歌的內涵,拓寬了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的面貌煥然一新,充滿理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這部文學批評著作問世後,引出了持久不息的諸多爭論,這說明人們對於以禪喻詩是有不同看法的。

B.中國詩歌的藝術風格沖和淡泊,在以禪喻詩成爲風氣後,這種風格佔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可見,禪對詩的風格是有影響的。

C.“詩爲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這句詩形象地說明詩和禪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賴的關係。

D.王維的《鹿砦》並沒有禪語,之所以能使人聯想到禪宗的教義,是因爲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寓有禪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賦予禪的是外在的形式,禪賦予詩的則是內省帶來的理趣,由此可見,禪對詩的影響更大更深刻。

B.禪言詩有些是用禪語闡述禪理,有詩歌的形式卻沒有詩歌的審美價值,可取之處不多,因而不能流傳至今。

C.船子和尚寫了垂釣的情景和過程,絲綸、水波、游魚、月明等意象豐富,寄寓隨緣任運的禪理,意境之美可以和《江雪》《漁歌子》相比。

D.以禪喻詩細分起來有三種:以禪參詩、以禪衡詩和以禪論詩。三者雖然有區別,但都體現了禪對詩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