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

近日,我上了《廬山的雲霧》這一課,全班師生收穫頗多。

一、抓住想象的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樂於想象是兒童的天性,學生的學習也總是伴隨着想象。在本課中有二處想象的訓練點:一、想象登山路上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情景。二、看圖想象廬山雲霧有哪些動人的姿態。爲了誘發學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動人的畫面,讓學生大膽想象廬山雲霧的不同姿態,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課件動畫的設計,不僅刺激着學生的視覺,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激發了情趣,活躍了思維,發展了智力。

二、朗讀感悟,體會文章語言的美。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遊覽途中,觸景生情,以情觀景,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爲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雲霧,再配上優美抒情的樂曲,深深吸引了學生的眼睛,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讀書慾望。我還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男女生賽讀,個人讀,小組讀,範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

三、審美表達,豐富學生的語感。

瞬息萬變的廬山雲霧,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還特別適合審美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優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律,語文教學中應創設情境,寓教於樂,實現審美主義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一,讓學生藉助範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訓練中薰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如我用課件呈現多幅廬山雲霧的照片並播放背景音樂,學生無拘無束、有滋有味地觀看和想象,體驗美感。看後老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讓他們這樣的句式來說:“美啊,廬山雲霧,我好想”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學生的感受是十分豐富的,例如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雲霧,我好想馬上來到這裏,感受你的瞬息萬變。”

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雲霧,我好想親自站在大天池畔,伴着夕陽,欣賞絢麗多彩的雲海。”有的學生說:“美啊,廬山雲霧,我好想拿起手中的畫筆,畫下你壯觀美麗的身影。”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2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爲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後,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雲霧”導入課文,在自讀之後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着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遊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遊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着是“飄飄欲仙”和“騰雲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並讓學生自述了成爲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着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着重寫了“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到底有着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後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繫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後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爲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瀰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後來讓學生帶着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後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後,迴歸課文的最後一小節“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後,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後學生並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於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後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裏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3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不僅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而且寫出了廬山雲霧的神韻,讓讀者身臨其境,賞心悅目。

爲了讓學生能體味廬山雲霧的美,我採取齊讀、自由讀、師生互換合作讀等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進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齊讀課文,然後引導學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語句,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會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拉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學生就發揮了無限的想象力,並且從中感受到了廬山的美。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描寫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的時候,通過比較句子,找出能感受變化之快的詞語,讓學生結合自己經驗談了對這段話的理解,品讀了語言文字,體會雲霧變化之快和變化之多。在學生的朗讀聲中,我也確實真切的感受到了“山頭”的“白色絨帽”,“半山”的“玉帶”,“山谷”的“茫茫大海”以及“山頂”的“天幕”,更看到了“九天銀河”“一縷青煙”“四蹄生風的白馬”。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讀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有形的訓練中無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終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雙豐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想象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感受廬山雲霧的壯美時,我沒有及時給出學生相關的圖片、給學生創設的教學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學生的思維欠活躍,在想象廬山雲霧的變化之快時,只侷限於某部分事物的範圍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抓住文本的空白處,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資源發揮想象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4

《標準》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在課文第二自然段教學中,我讓他們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如何使自己所畫的雲霧更美”,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爲了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教學中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着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總之,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讓讀者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教學時,吸取了前面2課的經驗,我找了份廬山雲霧的課件,然學生觀看,利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變具體爲生動,變抽象爲直觀,學生感到自己就好像置身於雲霧繚繞的廬山之中,對廬山雲霧的讚美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所以,我覺得對於這類寫景的文章,給予學生視覺衝擊還是很有必要的。

針對本課二、三自然段總分句式的特點,在課堂上,我組織學生圈圈畫畫,劃能概括雲霧特點的詞,又劃能體現雲霧這一特點的詞句,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同時讓學生學會閱讀短文的方法。

在教學第三自然段的時候,爲了讓學生體會雲霧變化的快,我讓學生把這些能體現雲霧變化快的詞換成“一會兒”,通過比較,學生髮現書上的詞更恰當,對“瞬息萬變”理解得更到位了!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6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全文的字裏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xtx小學資源網

課始,我出示了文章最後一句話:“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由學生理解“流連忘返”這個詞語來拋出問題“廬山的雲霧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以此來引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即廬山雲霧的特點。xtx小學資源網

課文二、三小節寫了廬山的兩個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爲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廬山雲霧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簡筆畫輔助的形式,收效比較大。我在黑板上隨手畫了廬山簡易圖,當講到籠罩在山頭的雲霧時,我在山頂畫了雲霧圖,這樣對理解把雲霧比作白色絨帽就容易多了。後面的教學同上,通過簡筆畫展示,使得課文內容更形象更直觀地展現了出來,課文內容理解了一大半。

第三自然段的“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一泄千里的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地描繪了雲霧的動態的美,使人如臨其境。針對此段中的省略號,我小黑板出示了句式訓練讓學生展開想象廬山雲霧還有哪些姿態變化:“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以此讓學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在練說中鍛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教第一課時,我本來把任務定位最在朗讀課文上,後來在早讀課重新審查教案時,我又作了臨時變動,決定把課文分開,一段一段地讀,一段一段地學。這樣的好處是學生學起來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而且把讀和思考結合起來,讀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反過來隨着學生對文本思考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在提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第一自然段只要三句話,第一句話我讓學生抓住廬山爲什麼秀麗?引出神祕的雲霧來,最後抓住神祕,讓學生從二、三兩句話中自己去體會。一共讀了六遍,我引導學生讀後思考,討論後再讀,就這樣反反覆覆,最後書讀熟了,文章也理解了。

第二自然段,我先讓學生初讀一遍,讓學生在書上畫出中心句,並大聲讀出來。然後再讓學生仔仔細細地讀:書上是怎樣把這個特點寫具體的?學生讀後,我幫助學生一個形態一個形態地分析寫法,並對其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探討,最後在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背誦。幾分鐘時間,大部分學生就能看着板書把這小節背下來。

當還有學生爭着舉手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我宣佈下課。對於這課的教學修改,我很滿意,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告訴我,這節課是高效的。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8

《廬山的雲霧》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向學生介紹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如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雲霧“瞬息萬變”的這一特點呢?教學中,我抓住“瞬息萬變”一詞展開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請看下面的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是怎樣理解“瞬息萬變”這個詞的?

生:是說變化非常多、非常快。

師:是的,“瞬息”是說變化快,“萬變”是說變化多。那課文寫了哪些變化呢?

生:一縷輕煙變成了九天銀河,一匹白馬變成了一座冰山。

師:是的,文章提到了4種變化。下面我們一起來讀這一自然段,老師讀前半句,你們接着讀後半句,要讀出變化之快。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師:“轉眼間”,多快啊,這幾個字要讀得快一些。再來試試。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

生(快速地接):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

師:很好,這樣讀能讓我們體會到廬山雲霧變化之快。下面男生讀前半句,女生讀後半句。

(學生對讀,氣氛很熱烈)

師:同學們用朗讀的形式表現了雲霧的“瞬息萬變”。這一自然段最後有一個省略號,你們知道省去的是什麼嗎?

(生紛紛舉手)

師:這樣,我們來試着加上。我說前半句,你們說後半句。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一隻正在奔跑的老虎——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隻四處張望的小老鼠。

(生笑)

師: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一輛威風凜凜的大坦克——

生: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架小巧的玩具飛機。

師:明明是一頂巨大的絨帽——

生: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就變成了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

師:同學們,現在你們對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有不一樣的瞭解了吧?我們再來讀這一自然段,一起走近瞬息萬變的廬山雲霧吧。

(生又一次投入地齊讀課文)

對於詞語教學,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詞語對學生思維與語言發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在面對實際的詞語教學時,常常無法將詞語真正融入學生心靈。我們經常看到脫離語言環境、就詞解詞的課堂教學場景。在這種情形下,教師雖然下了很大工夫,可是學生還是似懂非懂,甚至越聽越糊塗。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過:“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爲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爲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也就是說,詞語只有與學生的精神世界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繫,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擁有鮮活的生命。

“瞬息萬變”這個詞非常容易理解,學生也能大致說出它的意思,但僅僅停留在這種淺層次的理解還不夠,我們要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起對詞語感性而深刻的認識。在這則片段中,我以師生對讀的形式,讓學生在練習朗讀中形象地感受到雲霧的變化之快,又結合對省略號的想象拓展,感受雲霧的變化之多,把學生思維的練習、語言的實踐與詞語的理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由抽象到具體,由理性到感性,讓學生一步步領悟“瞬息萬變”的內涵,進而鮮明而深刻地感悟出廬山雲霧的特點。這樣的詞語教學,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讓課堂學習充滿情趣。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朗讀、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中指出,“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要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在本課第二段的教學中,我發現要想 展現雲霧的姿態,光憑老師的講解和觀察書中的圖片,難以使雲霧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所學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所見的晨霧,讓學生用筆來“說話”。一下子,同學們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個個都在認真地讀着每句話、每個詞語。在接下來的交流中,直觀的畫面使他們快速地理解了“籠罩”、“纏繞”、“瀰漫”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鼓勵他們進行想象繪畫,學生明白了想象還需要合理。

通過美術技能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使這節課充滿了生趣,學生更具有表現欲和創造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使他們懂得了努力尋找方法去表現自己思考的內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後,學生不僅鍛鍊了動口能力,也鍛鍊了動手能力。

《廬山的雲霧》語文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語言優美,膾炙人口。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奇絕妙,運用聯想、比較和比喻等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雲霧秀麗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作者借景抒情,把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字裏行間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濃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讀不厭。

今天,上了第一課時,課後想想,感覺很彆扭。上課伊始,我請學生介紹自己去過的名山大川。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但也不會很條理的闡述。我就讓倪吳偉講述留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全班只有他去過)。他講到了廬山:廬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我達到最高峯的時候,除了空氣格外新鮮,更覺得周圍的雲都被我踩在了腳下,自己好像置身於雲海中。所以我覺得廬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話引出了課文:自古以來,就有泰山雄、華山險、廬山秀、黃山奇的說法。作者也和我們一樣,喜歡廬山,他還將自己遊覽廬山時的所見所想寫了成一篇優美的文章,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廬山的雲霧。接下來,就是學習生字詞,通讀課文。以上環節都完成了,教學任務中還有一項是完成第一小節的講解。因爲幾個問題出示順序的顛倒,第一課時的教學條理不是很清晰。我是這麼來問的:作者爲什麼喜歡廬山?你從哪裏看出來的?除了雲霧以外,還有什麼景色呢?作者爲什麼特別喜歡廬山的雲霧呢?它和其他雲霧有什麼不同呢?這樣的順序,當然學習效果會不盡人意,學生的思維被打亂了,一會兒上面,一會兒下面,就像在廬山的雲裏霧裏繞啊繞的。無奈,下課鈴聲響了,只能帶着遺憾結束了這節課。

下午,我把第一課時的問題重新整理了一下,就當複習導入了:廬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歡其中的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學生一下子就將“壯觀”這個詞找了出來。“變幻無常的雲霧是怎麼來展現它的壯觀的呢?重點抓住“瞬息萬變”、“趣味無窮”,體會雲霧的多與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廬山頂上,身邊、腳下全是雲霧,置身雲海的感覺,再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雲海的絢麗與斑斕。

最後總結全課:正因爲廬山雲霧瞬息萬變、趣味無窮,十分壯觀,所以遊客流連忘返,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