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後漢紀 >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建安元年(丙子、一九六)

《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春二月,執金吾伏完爲輔國將軍,開府如三公。

是時董承、張陽欲天子還洛陽,楊奉、李樂不欲。尚書上官洪言還洛之議,李樂輔洪。由是諸將錯亂,更相疑貳。董承奔野王〔一〕,韓暹屯聞喜。胡才、楊奉之塢鄉,欲攻韓暹,上使人喻止之。

〔一〕 範書、通鑑在“董承”上均有“韓暹攻董承”句,袁紀恐脫。

夏五月丙寅,遣使至楊奉、李樂、韓暹營,求送至洛陽,奉等從詔。

六月乙未,車駕幸聞喜。楊奉、胡才悔令乘輿去,乃與李樂議,欲還大駕,詐言“當遊澠池東,以避匈奴”,上不從。

庚子,車駕從北道出,傍山而東,無匈奴寇。李樂媿其言,懼而辭還。

是時糧食乏盡,張陽自野王迎乘輿,賑給百官。

丙辰〔一〕,行至洛陽,幸故常侍趙忠宅。張陽治繕宮殿。

〔一〕 範書獻帝紀作“秋七月甲子 ”,三國志亦作“秋七月”。

丁丑〔一〕,大赦天下。

〔一〕 六月乙未朔,無丁丑。此乃七月事,疑有脫文。

是月,孫策入會稽,太守王朗與策戰,敗績。

八月辛丑,天子入南宮陽安殿。陽以爲己功,故因以名。陽謂諸將曰:“天子當與天下共之,辜有公卿大臣,陽當扞外難,何事京都?”遂還野王。楊奉亦屯樑。

癸卯,張陽爲大司馬,楊奉爲車騎將軍、韓暹爲大將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鉞。

是以州郡各擁兵自爲,莫有至者。百官窮困,朝不及夕,尚書已下,自出採樵,或餓死牆壁間,〔或〕爲吏兵所殺〔一〕。暹等各矜其功,任意恣睢,幹亂政事。

〔一〕 據範書獻帝紀補。

於是曹操議欲迎乘輿。或曰:“山東未定,韓暹,楊奉親與天子還京,北連張陽,未可卒制。”司馬荀彧勸之曰:“昔高祖東征,爲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一〕。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二〕,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義也;〔三〕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爲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爲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能及也。”操從之。

〔一〕 項羽密令殺義帝於江南,劉邦聞之,遂爲義帝發喪,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爲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事見史記高祖本紀。

〔二〕 書康王之誥曰:“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乃心,汝心也。

〔三〕 三國志、範書、通鑑均作“ 大順也”。

辛卯,操詣關貢獻,廩公卿以下。操陳韓暹、張陽之罪。暹怖,單騎奔走。上以暹、陽有翼駕還洛之功,一切勿罪。於是誅羽林郎侯折,尚書馮碩、侍中臺崇〔一〕,討有罪也。封衛將軍董承、輔國將軍伏完、侍中〔丁衝〕種輯〔二〕、尚書僕射鍾繇、尚書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左馮翊韓斌、東〔郡〕(萊)太守楊衆〔三〕、〔議郎〕羅邵〔四〕、伏德、趙蕤爲列侯,賞有功也。追贈射聲校尉沮雋爲弘農太守,〔旌〕(矜)死節也〔五〕。

〔一〕 範書、通鑑二書注引袁紀均作“壺崇”,範書獻帝紀與袁紀同,而注引山陽公載記亦作“壺崇”。惠棟曰:“案:孫勉廣韻臺姓下雲,漢有侍中臺崇,徒哀切。又十六國春秋,臺產字國初,上洛人,漢侍中臺崇之後。作壺者非。”惠說是。又八月甲午朔,無辛卯。範書獻帝紀作“辛亥”,是。

〔二〕 黃本作“丁種輯”。按範書董卓傳注引袁紀作“侍中丁衝、種輯”,是,據以補。

〔三〕 據範書注、通鑑注引袁紀改。

〔四〕 據範書及通鑑注引袁紀補。

〔五〕 據範書注引袁紀改。

符節令董昭說曹操曰:“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朝天子,輔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一〕。已下諸將,人人殊異,未必服從。今留匡弼,事勢不便,唯有移車駕幸許耳。然朝廷播越,新還舊都,遠近企望,冀一〔朝〕獲安〔二〕。今復徙車駕,不厭衆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願將軍策其多者。”操曰:“此孤之本志也。”遂言幸許之計,上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