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二下《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蘇教版二下《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1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兩個小動物之間深厚的友誼。

蘇教版二下《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就是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感受馴鹿與小鳥之間深厚友情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重點詞語來朗讀,通過過 “好一會兒、送、天天”等詞語中體會出馴鹿對小鳥的熱情、喜愛、關心。並引導學生從“當然可以,來吧!”這句話中體會馴鹿答應得多麼爽快、乾脆和熱情。

在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感受馴鹿孩子與小鳥相見時的驚喜與激動時,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叫、激動、”來體會。同時還抓住小鹿說的話,加上語氣詞,並讓學生也試着加語氣詞來來指導學生朗讀,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感受到馴鹿認出小鳥時的驚喜、開心與激動。

這節課中,我還安排了好幾處說話訓練:“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引導學生想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讓學生續編下去。不僅在這樣的說話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讓學生在對話中實現對課文內容的提升。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2

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課文的這兩個難點來進行的:一是感悟馴鹿和小鳥的“情”;二是理解“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爲了達到目標、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問答,理解。綜觀我的全課堂,都是以問題導入,並用問題牢牢地牽住了整個課堂,同時也牽住了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第1小節時,我用這兩個問題導入:小鳥在樹林裏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麼呢?小鳥爲什麼感到很奇怪?學習2、3小節時,用的是:小樹答應小鳥了嗎?你覺得小樹對小鳥怎樣?學習5-9小節時問同學:小鳥回來後看到了什麼?它找到了“會走路的樹了嗎”?“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呢?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都是我想來導入下面的課文,讓學生去讀課文。其實這些問題有的小朋友在讀過一遍課文後就已經能回答了,而我還在這裏卻作爲課文研究的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找答案。課堂上看似熱鬧了,但多是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會是高耗低效。不僅如此,仔細研究我的問題,發現有的問題意思都一樣的,而我還在課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課堂已進入了專家們所說的新課程教學課堂誤區之一:以問題牽引全文。我覺得我以後上課還是要多注意,儘量不要用問題來引入下文。其實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引入下文的效果。問題上課並不是不需要,要善於設置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提問應該能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應該具有挑戰性,激起學生思維風暴: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或悠然心會,或怦然心動,或各抒己見,或敏於發現……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啓學生的心智。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3

讀了《小學語文教師》中錢正權老師寫的“語文課缺失了什麼”。針對自己所講的《會走路的樹》來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這一課是否缺失了紮紮實實的語言訓練呢?

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教學素養。語文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爲核心的,而讀與寫的能力是語文的基本能力,是讓孩子們把語文融入生活,把生活變成語文。在我們泰山廟小學語文教研提出“加強語文意識,重視基礎訓練”的重點話題,確定了語文教學的一般模式:第一課時:1。激情導入,2。準音順文,3。明意記形,4。指導寫字,5。對照反饋。第二課時:1。複習檢驗,2。讀文解意,3。指導寫字,4。對照反饋,5。鞏固運用。

其實在平時的教與學的活動中,每一課課前預習都已經成了習慣,孩子們會完成以下五個內容:1。課文熟讀到可以背誦;2。圈生字;3。畫生詞;4。生字組詞寫書上;5。標出自然段。這樣在授新課時就可以進行很多的知識與能力的訓練:如多音字,近義詞,成語,寫作方法等多方面的知識滲透與記筆記,造句,小練筆等方面的能力訓練。

第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會走路的樹帶着小鳥去了許多地方,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他們去了哪裏,看見了什麼?孩子們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我藉此引到寫字訓練上:“當然了,會走路的樹帶着小鳥來到了我們學校,他們想看你們寫字呢,我們把六個生字在練習本上寫兩次,讓會走路的 樹和小鳥評價誰的字寫得好”。 我用實物投影儀把孩子們的字印在了大屏幕上,然後爲他們打上了小紅花,並用會走路的樹或小鳥的聲音來讚揚他們。下課了,孩子們還在爭先恐後的2交着他們認認真真寫的漂漂亮亮的字。學生們積極參與,努力展示自己就是這個環節,把枯燥無味的寫字變得富有人情味,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一個班51個孩子,不可能一一展示,於是那些不是很愛表現自己的綠色性格的孩子們都需要老師的關注了。

童話即孩子的生活,利用童話故事情節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快樂地識字寫字也是老師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把語文融入了生活之中。

語文作爲一種工具性的學科,在小學階段要教給孩子們好多好多的知識,培養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能力,就很需要老師從點滴做起,走近,走進孩子們的.生活,把他們的 生活變成語文,讓孩子們在自覺不自覺間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熱愛語文。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指出:“人譬如花草,文藝就是雨露,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欲求,尤賴有精神上的欲求,纔可以向上進取。”所以在平時,讓孩子們動手去寫,把學到的東西進行鞏固複習運用,纔不會忽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每天一篇日記其目的如此,第三課時環節的設置也正是基於此點,雖然續講故事把課堂秩序搞得很亂,但是因爲設立了“導演”,“演員”。以及老師所做頭飾的誘惑,讓孩子們都積極地去續編,續寫,積極地找老師肯定過關,就足以說明這個環節是成功的!畢竟是二年級的孩子,畢竟是第一次當導演,當演員,但是他們對語文的熱情不僅使我暗暗得意自己“手段”的高明瞭。當然一節課的時間不會給更多的孩子機會,這節課並不是作秀給大家看,接下來的便是抽時間再讓孩子們表演,讓他們繼續完成自己的作品。這其中,孩子們之間相互溝通,表演時續編故事不合理而再次的修改,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受了語文的魅力。

在第二課時中的朗讀指導,我在想:固然可以用語言去引導,去誘發,可是二年級的孩子還是應該有適當的示範,如老師的範讀,同學們讀的比較加上老師的點評,孩子們的朗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平時搞個美文誦讀比賽,或讓孩子們回家把課文大聲朗讀給爸爸媽媽聽,這些形式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把語文的美帶入了平時的學習生活之中。

無時不語文,時時處處都在引導孩子們熱愛語文,學習語文,把語文融入生活,把生活變成語文是我講這一課時的又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