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庖丁解牛》優秀教案

高中語《庖丁解牛》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教學目的:

高中語《庖丁解牛》優秀教案

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律必須通過反覆實踐的道理。

4、學習用生動細緻的描寫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第二段,理清層次及運用兩個對比寫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課文所包含的認識客觀規律必須通過反覆實踐的道理。

2、學習用生動細緻的描寫來表達抽象的道理的寫法。

3、從課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遊刃有餘”。

4、體會本文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的特點,學習本文細緻生動的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學過、聽過許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買櫝還珠”。這些寓言故事不僅給增添了我們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們從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們也學習一則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爲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爲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三、解題:

庖:廚師;丁:廚師的名字。解牛:指剖開、分割牛的肢體。《庖丁解牛》是《莊子• 養生主》中的一則寓言。養生主:指養生之道的關鍵。

 四、串講第一、二自然段。

1、 學生朗讀這兩段。

2、 學生參看註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3、 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4、 學生鞏固詞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課時所學重要詞句。

  二、串講三、四自然段。

1、學生參看註解弄清這兩段詞句的意思。

2、教師講解重要詞句。

3、學生課文鞏固詞句。

  三、文言知識歸納。

1、歸納“爲”“乎” “於”“道”“解”“族”等虛詞、實詞的用法。

(1)爲

①庖丁爲文惠君解牛(介詞,替,給)

②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前一個是做的意思;後一個,因爲的意思)

③視爲止,行爲遲(兩個“爲”同義,因爲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兩個“爲”同義,因爲)

(2)乎

①技蓋至此乎?(疑問語氣詞,呢)

②進乎技矣(相當於“於”,引出對象)

③依乎天理(相當於“於”,引出對象)

④而況大軱乎!(表感嘆語氣,呢)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用於形容詞詞尾,助詞。)

(3)於

①合於《桑林》之舞(介詞,引出對象)

②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介詞,從)

③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介詞,對於)

④雖然,每至於族(介詞,引出處所)

(4)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規律)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學說)

④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

⑤懷其璧,從徑道亡(路,道路)

⑤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5)解

①庖丁爲文惠君解牛(剖開)

②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理解、懂得)

③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解答、解釋)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渙散)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解救、消除)

(6)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衆)

②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交錯聚結的地方)

③士大夫之族 (類)

④族秦者秦業,非天下也(族滅)

2、古今異義:

①無非:古義----沒有不是。

今義----副詞,只,不外乎

②天理:古義——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依乎天理)

今義——(1)宋代的理學家認爲封建倫理是客觀存在的道德法則,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難容)

固然:古義——本來的結構。(因其固然)

今義——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引起下文的轉折。

難爲:古義----很難下刀。

今義----使人爲難。

3、通假字

向——響(砉然響然)

蓋——盍,何,怎樣。(技蓋至此乎?)

善——繕,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詞類活用

“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詞作狀語,每年,每月。)

以無厚入有間(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斷句)

(2)“技經肯綮之未嘗”(賓語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後置)

6、成語解釋:

庖丁解牛:比喻技術純熟高妙,做事得心應手。

遊刃有餘:比喻做事熟練,輕而易舉。

目無全牛:形容技藝已達到十分熟練的地步。

躊躇滿志:對自己的現狀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第三課時

  一、理清思路。

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記敘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對話。

  二、研習全文。

A、講習第一自然段。

1、指定學生誦讀該段,其他學生思考並概括該段中心。

2、該段中心?

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

3、第一句“庖丁爲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麼?

簡要交代人物事件。

4、 庖丁解牛的技術怎樣?該段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庖丁解牛技術的高超的?

技術超凡入聖。

作者從動作和摹聲兩個方面表現庖丁解牛技術的高超的。

動作:手、肩、足、膝四個部位的動作,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圖。記敘這四個動作,突出庖丁手腳利索,活畫出這位廚師的姿態。

摹聲:動作不僅熟練,而且富於節奏,具有美感。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

5、結合生活實際,宰牛是異常殘忍之事,但莊子寫解牛場面,爲什麼避而不談實況——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而極寫庖丁解牛動作的“合於《桑林》之舞”,奏刀發出的聲音合於“《經首》之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作者寫解牛時不聞牛慘叫,只能聽到悅耳的刀聲,暗示了牛在毫無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說明庖丁的技藝確實出神入化。同時讀者會產生急切瞭解庖丁的絕技是如何取得的念頭。所以,從結構上看,寫這個場面既形象再現了庖丁技藝高超,又爲下文申述其技藝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鋪墊。

B、 講習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學生誦讀這兩段。

2、概括這兩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寫文惠君的誇讚和提問。

第三段庖丁自敘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

3、質疑、釋疑。

【1】第二段寫文惠君的誇讚和提問,有何作用?

從側面烘托庖丁技藝的精湛。【“技蓋至此乎”這句發問,開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議論】因此又起到過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這句話在該段中的作用是什麼?

庖丁首先說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經超過技術層面。這句話是庖丁“經驗之談”的總綱,概括了下面談話的全部內容。

【3】庖丁達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規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⑶“方今之時”“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後,就不把牛看成一頭整牛,是不是他後來看問題片面了?

不是,因爲他對牛的生理結構已經爛熟於心了,因而可以自由的拆卸了。從對整頭牛的感受發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實際反映庖丁技術的精進。

【5】到現在,庖丁是憑什麼感觸牛?

不是憑五官的感覺來感觸牛,而是憑自己的感受來感受牛,這也說明庖丁解牛的技術由熟透到達昇華的境地。

【6】庖丁達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規律的外在表現是什麼?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7】達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規律的方法是什麼?

“依乎天理,批大隙”,“導大窾,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

【8】“道”境的內在本質是什麼?

“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9】最後,庖丁講到達於“道”境之後的謹慎態度。

“每至於族”,他仍然會“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保持着警戒和驚懼之心,動作也是輕微而遲緩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後,在滿足的同時還要小心地把刀擦拭乾淨,收藏起來。

【10】對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麼?

通過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較,用前二者反襯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同時也說明“有道”和“無道”的不同,強調“道”的重要。

  三、最後,文章以文惠君讚歎作結,既肯定庖丁言論的正確,又畫龍點睛,點出文章主旨。

  ------“得養生焉”,即莊子的一切順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題:文惠君說通過庖丁解牛的啓發得了“養生之道”。庖丁解牛與“養生之道”有何相通之處?怎樣養生?除了養生外,庖丁解牛之道還能給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義的啓示?

牛的筋骨交錯聚結就好像紛繁蕪雜的社會,庖丁面對交錯聚結的牛的筋骨,能夠遊刃有餘,主要是因爲他解牛時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並持“怵然爲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人要在紛繁蕪雜的社會裏做到“遊刃有餘”,做到養生,就必須像庖丁那樣:做事順乎其理,毋強行,小心翼翼,雖躊躇滿志但不得意忘形,鋒芒畢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充滿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今天我們學習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啓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通過反覆實踐,不斷積累,就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

2、面對困難,不應逃避,應找準問題的薄弱環節,勇於面對。

3、處理問題時,應注意保存自己。

4、反覆練習,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漸進。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但面對具體問題,仍要有謹慎的態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寫作特色:

1、善於通過場面和神態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

如:“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莊子通過這個場面寫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諧並用,觸、倚、履、踦等動作流暢自如,“砉然”“騞然”的聲音高低錯落、緩急有秩。他和諧優美的動作,進刀時富有韻律的音響,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莊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經首》之會”,簡直是一次神妙的音樂舞蹈藝術表演。而庖丁就像一個藝術家在完成他的行爲藝術作品。這一段連用了七個四字句,前四個句子寫動作,後三個句子寫音響,讀起來也有音樂般的節奏感。

又如:“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這幾句通過神態描寫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來。庖丁遇到難解之處,神情驚懼,目光集中,行爲遲緩;成功解牛之後,提刀四顧,躊躇滿志。庖丁先後的神態既有變化,又有對比,非常傳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見境界不見人,而這幾句則把庖丁的形象具體化了,使人過目不忘。

2、藉助藝術形象闡明抽象道理。

如開頭的解牛場面,使人可感,可見,可聞;庖丁論“道”,兩次對比,解牛三個階段,都是以生動具體的敘述吸引讀者;良庖、族庖對比,也是藉助藝術形象闡明抽象道理,尤其講到攻克難關時,寫心理、目光、動作、成功後的喜悅,有聲有色,顯示巨大的藝術魅力,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

  板書設計:

庖 描寫庖丁解牛的場面。

丁 第一層(2段):從文惠君的稱讚引出庖丁

的話。

解 記敘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對話 第二層(3段):庖丁自敘解牛技術高超的

原因。

牛 第三層(4段):文惠君“得養生焉”,點

出本文主題,即莊子的一

切順乎自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