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1

古人云:“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所得爾。”學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徑是“讀”,誦讀教學的根本也就是一個“讀”字。

《阿房宮賦》一文教學怎樣抓住“讀”這一根本呢?

1、教師範讀

《阿房宮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讀書人的青睞。誦讀的開始,教師要儘量表情達意地朗誦一遍,使學生入情入境,躍躍欲試,創造一種美好的氣氛。

2、學生自讀

字、詞等方面的障礙直接影響誦讀的.效果,所以在學生誦讀前必須藉助書中的註釋初讀課文,清除文字障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作重點講解以加深印象,節省時間。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盤盤焉”的“焉”;“蜂房水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等,雖有註釋,但必須板書,加以強調。

3、教師導讀

所謂教師導讀就是老師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讀中見情,讀出文意,反覆朗讀,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氣勢磅礴的開頭四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寫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併吞八荒,統一中國的英雄氣概,又暗示了秦始皇興土木,廣聲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導致速亡的原因。文筆雄健,氣衝霄漢。朗讀必須讀出氣勢,讀出作者的情感來。又如“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是在鋪陳空闊而密集的宮內建築之後寫的一個結句。讀這一句要做到兩點:“矗”字要重讀,一字一個音節;讀出作者對秦始皇勞民傷財的罪行無比憤慨的思想感情。這樣指導朗讀,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4、學生朗讀

在教師指導之後,就是學生朗讀了。在這個時候應鼓勵學生搖頭晃腦地盡情去讀,先領讀,接着自由讀,後齊讀。“體物”的內容指名讀,“寫志”的內容集體讀……反覆朗讀,加深理解。

《阿房宮賦》第二段較長,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層次,就好背誦了。全段可分爲三個層次:宮人來源,宮人生活,宮中珠寶。層次明晰,易於背誦,就是在一個極小的層次裏也還可以尋找速記竅門。在“宮人生活”這一層中可以按時間順序記憶:宮人早上起牀後開鏡──梳髮──洗臉──焚香……這是從一層一段而言。從全篇看更應該理清層次。《阿房宮賦》全文四段,前三段是“體物”,最後一段是“寫志”。分清了這樣的結構,背誦全文就方便多了。

實踐證明:誦讀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它變“講讀中心”爲“自學指導”,真正貫徹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它以誦讀訓練爲主,以知識講解爲輔。打破了“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的舊教學格局,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2

整體思路:

1、朗讀是教學的前提,只有充分的朗讀,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進入文章。

2、“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這是《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規定。所以文本基礎知識的教學就應該也必須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本着這樣一個思路,我就選取文章前兩段中的重點字詞句爲切入點,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3、考慮到文章的註解比較詳細,所以覺得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進行翻譯,所以採取了這樣幾種檢測的形式,來讓學生充分動起來。

4、現在強調生成課堂,考慮到自己準備的不一定是學生需要的,所以解決了檢測題的問題之後,問一問學生存在的問題,共同研習解決。

5、考慮到本篇文章屬於駢體文章,所以對翻譯的要求就降低了一個層次,只要能夠意譯出來即可,沒有刻意的強調“直譯、字字落實”等要求,翻譯的目的.只是爲了幫助學生們初步讀懂文章。

6、在對本課的字詞進行研習之後,爲了進一步提升同學們的能力,又對一冊書中出現的一些文言語法現象進行了總結,幫助同學們更系統的學習文言知識。

7、所謂文言,言:文言字詞句、句式等基礎知識。文: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體和情感等。,只有“言”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文”,只有“言文兼顧,突出基礎”纔是中學文言教學的根本。所以在突出文言字詞句的同時,對文章的內容、賦的特點等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進而幫助學生進行背誦。

8、總體設計的思路:讀——檢測字詞句——學生提問不懂得地方——拓展——內容——讀——背。

處理比較好的地方:

1、課程基本思路清晰,並且將這樣一種處理教材、處理課堂的思路貫穿始終。

2、學生活動比較充分,形式也比較多樣化,有提問、有做題、有上黑板翻譯等。

3、讓學生清楚的認識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掌握知識的程度,便於學生準確定位。

4、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給了學生整理、總結、自測的方法。

不足之處:

1、板書設計不夠規範。

2、普通話水平不是很高,語言感染力不強。

3、教態還不夠從容、不夠大氣。

4、對學生完成的練習點評不太到位。

5、課堂語言有時不夠乾脆。

努力方向:

1、加強學習,提升素質。

2、勤做反思,查漏補缺。

3、抓住機會,鍛鍊提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3

一節課就上了第三段。這段話文言知識點不多,理解起來也沒有前面幾段難,怎麼會上的這麼慢呢?想想都上了什麼?先是齊讀這一段,然後讓他們提出有疑問的地方,接着就“本段哪裏讓你看到了秦國的紛奢”的問題串講這一段,感覺這以環節上起來磕磕絆絆,沒有深入下去,僅就字面上的意思翻譯,對“不愛人”其實是“紛奢”的深層理由這一段沒有充分認識。最後一句可憐焦土,僅是可憐嗎?得出“可鑑”再進入到下一段。整堂課朗讀的環節還是很多的,每一層,一句都有讀到。對於杜牧哀嘆、沉痛的心情,學生都能體會的到,朗讀的.時候都能自覺的把感情帶進去。但不知道爲什麼課堂還是這麼低效,可能提出疑問的環節太拖沓了,看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需要加強。

感覺這樣的教學思路還是不夠清晰,邏輯性不是很強,可能會讓學生覺得混亂,其實學生在齊讀了這一段之後那種感覺已經有了,我卻反過來讓他們找體現“紛奢”的地方,把齊讀營造的氛圍給破壞了,應該在朗讀之後就接着問爲何杜牧會發出這樣的哀嘆,或者先分析完滅亡的結果,再講前面揮金如土等等。下次要上課也要先從最後一段入手。

兩個班的課堂感覺也差很多,13班每次都活躍很多,朗讀也到位很多,14班每次總是很沉默,每次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都不能提出來(這節課就是在這個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朗讀也沒有感覺,我自己上着勁頭也沒有,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也好好反思一下。明天在14班的課,我要全身心投入,看看能不能喚起他們的熱情。另外,學生兩篇文言文的背誦還沒有落實,慢慢來。什麼時候要幫他們把早讀的時間分塊,提高他們早讀的效率。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4

本課教學,我很注重對文言知識的積累,也要求學生務必把課文中的文言知識記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所傳達的豐富的`知識內涵。

一開始,我對學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們能根據教輔書的內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錯了。當我口乾舌燥地解釋了一大通之後,學生還是用茫然無措的眼神看着我時,我才意識到,這些學生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他們對語法知識一頭霧水,有聽沒有懂,連帶的,根本沒有多少學生弄得懂我所說的文言知識。同時也使我意識到,學生要學習好文言文,必須把語法知識補上。於是,我專門花了一節課的時間,爲他們講本應在初中時該學卻又沒學的語法知識。內容包括詞性、句子成分和關聯詞語。

講完之後,收穫還是挺大的。雖然學生對語法知識還是一知半解,但這對他們學習文言文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基本上達到我預設的目標。梳理好知識點之後,對課文內容的掌握就簡單多了。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5

《阿房宮賦》有兩個變化:一是不像以往一樣先疏通字詞,再分析內容,而是第一課時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中心和寫作目的;第二課時再疏通詞句並鑑賞每段內容。二是第二課時由四位學生分別“主講”,教師只起串聯、補充作用。

事先並沒有對學情、課文作細緻分析,只是感覺這篇文章內容較淺,註釋較多,學生是可以自行解讀的,便嘗試了一下。從課堂情況看,這樣做是可行的,但教師的準備和臨場應變還要進一步提高。

第一課時教師朗讀、自由朗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共讀了5遍。對於這樣一篇生字較多、要求背誦、朗朗上口的賦,多讀幾遍相較於讀了一遍就開始分析字詞,學生興致要高些。讀的形式、任務(從準確誦讀到初步理解)也有變化,但每一遍朗讀的目的還要更加明確方好。內容的理解主要採用問答形式,較爲順利;但問答還是要和朗讀更緊密得結合。

第二課時第一個班總體情況良好。四位學生站在講臺上,落落大方。準備也較充分,從詞到句到文言現象到手法到內容一一講到。也有“小老師”能運用朗讀、問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講解。即使講解,學生也能認真聽。也出現了學生提出疑問,“小老師”不能回答的情況,不過馬上有其他同學幫助回答了。在教師上課時,學生不願提出問題,不願舉手回答。而此時,由於教師的暫時退出,學生沒有了心理上的.障礙,想要表現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難一難“小老師”。(我要是也能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境界,那就厲害了,不過難度很大。)

現行學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級人數過多而不能照顧特別;教學任務和課時的硬性規定使得時間倉促,妨礙深入學習;不能進行大量、充分的閱讀,而只捧着教科書和習題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狀態對於學生成長來說,可能是最致命的。改變需要我們的努力。

當然有的“小老師”可能參考參考資料了,但我覺得在文言的學習方面,不必完全禁絕參考資料。想想自己讀文言作品時,也希望看有註釋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後註釋,再有問題且是非解決不可的才翻字典。動輒翻字典的“精讀”大大破壞閱讀趣味。文章看完後,也並不刻意去記那些字詞解釋。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詞語自然也就多了。現在非得讓學生精雕細磨,字字落實查字典,把解釋都背下來,而不是節約時間多讀,總想解決一批字詞於一篇文章。這種急功近利的積累法科學嗎?當然偷懶總是不好的,但文言學習效果差最主要的問題並不是學生懶於查字典思考,而是有興趣的閱讀太少,文言文閱讀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參考書結合起來,至少文言字詞是可以看參考書的。

第二個班準備更紮實,但四位採用的方式全是講解,這與事先對學生的要求、指導不夠有關。坐着旁聽,頗能體會聽人一味“滔滔”之苦。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行爲。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6

上完《阿房宮賦》,感覺還不錯,但也發現不少的問題。

第一課時,主要的內容是介紹杜牧和賦這種文體。由於學生對杜牧比較熟悉,所以一提到杜牧及他的詩時,學生就能把以前學過的杜牧的詩一字不漏地背出來,這是一種好現象。而我也趁這個機會補充一些關於杜牧的知識,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記住,我覺得這種方法不錯,效果也挺好的。接着就介紹“賦”這種文體。由於在必修一講古典詩歌時介紹過“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所以介紹“賦”時直接由這三種表現手法引入,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例如,講賦的來源、特點時,學生都能知道一些,我只要補充一點就可以了。當然,賦的分類,還是要我自己來說。象《子虛》《上林》《別賦》《阿房宮賦》這些文章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特別是《子虛》《上林》。我的想法是把賦的分類講解了,其中還能夠涉及到四個時代的文章特點:漢代的古賦篇幅大,形式較自由,以四言六言爲主,也有變革,三言七言等,而且多是問答形式,多生僻字,鋪張揚厲,辭采也較爲華麗;俳賦,也叫駢賦,形式就比古賦較固定了,而且多用典,帶有駢文的特點,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律賦,是唐宋時科舉考試時常用的文體,多由皇帝或考官出八個字爲韻腳,形式更爲固定,壓韻也嚴格,多爲文字遊戲;文賦,則是相對自由的文體,受古文運動的影響,因而也有人把古賦和文敷合稱古賦,其中文賦在鋪排的基礎上拓開了議論的內容,先河之作就是《阿房宮賦》,典範是《前赤壁賦》,文賦是以寫散文的方式來寫的,所以在形式上也就有了散文的氣勢,而且它追求的是清新流暢的文風,這就和其他的賦有了區別。可以說文賦接近於散文了。這樣解釋了之後,學生對賦這種文體就有了大致的瞭解,這對以後的學習也有幫助。

第二課時是梳理文言知識。由於這篇課文是高一的第一個文言文單元的第一課書,所以我很注重對文言知識的積累,也要求學生務必把課文中的文言知識記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所傳達的豐富的知識內涵。一開始,我對學生是很有信心的,畢竟,我教的兩個班學生素質還是不錯,我相信他們能根據教輔書的內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錯了。當我口乾舌燥地解釋了一大通之後,學生還是用茫然無措的眼神看着我時,我才意識到,這些學生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他們對語法知識一頭霧水,有聽沒有懂,連帶的,根本沒有多少學生弄得懂我所說的.文言知識。因此,這一課時,效果其差。同時也使我意識到,學生要學習好文言文,必須把語法知識補上。於是,我專門花了一節課的時間,爲他們講本應在初中時該學卻又沒學的語法知識。內容包括詞性、句子成分和關聯詞語。講完之後,收穫還是挺大的。雖然學生對語法知識還是一知半解,但這對他們學習文言文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基本上達到我預設的目標。梳理好知識點之後,對課文內容的掌握就簡單多了。所以第三課時上得比較輕鬆,效果也不錯。

其實,我是第二次教這篇課文了。但好象每次教都有不同的感受,這一次理解似乎更深入了,也更能以一個讀者的身份去欣賞這一名篇。有人曾說,“古詩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經歷了一場美妙的發酵。”常讀常新,“每次品讀,心靈都如初讀一般悸動,每次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好的文章何嘗不是這樣。因此,我覺得在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欣賞好的文章,陶冶他們的性情,讓他們得到美的享受,這纔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7

這次彙報課我所選擇的篇目是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鎖定在三四段的議論抒情部分,在解決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分析秦亡原因,並對比賈誼《過秦論》總結出秦滅亡的本質。

這節課以元稹的《行宮》導入,承接上節課第二段宮人生活。在導入時,我對這首詩進行了簡單的解讀,時間把握在一分鐘左右。接下來則引入第三段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是比較有層次的,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學生預習質量的忽視。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不積極,課後我才瞭解到,原來很多同學對“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一句還不明白,特別是“念”字,理解成了“思念”,於是對課文的理解從此處截然斷開,導致第三段後半部分也聽得一頭霧水。這是我的問題:一方面,我沒有及時瞭解他們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無法針對問題來教學,就像盲人過河,瞎琢磨,從自己的角度單方面認爲難點應該在哪裏,對課文講解的取捨忽略了最重要的學習主體,我忽略了預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即幫助學生髮現問題,在預習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學生不懂的地方,並將其設計到我的教學中去,如此才更有針對性,否則便如隔靴搔癢,學生不懂的沒講到,學生已懂的反覆講;另一方面,這也看出我在教學中的解讀還存在問題,文脈並沒有清晰展現給學生,至少在這一點上明顯出現瞭解讀、銜接不到位的問題,此外教學語言太過貧乏,表述不夠簡煉,以致課文解讀從表面滑過,沒有進入深層分析。

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加入進來,我想,老師最基本的職責也就是答疑解惑,那麼在字詞句的解讀上也完全可以讓學生來提出問題,這個工作同樣可以放在預習時安排,每個小組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先在組內交流,這樣也算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任務,而不是僅僅毫無目的地背書,回想預習時的情景,雖然我慷慨地給了一節課的預習時間,然而很多同學並不專注,也是有我的預習任務並不明確的原因。學生在預習後給我問題清單,既能方便我瞭解學情,也能幫助我提前爲學生的`問題做準備,不至於上課時措手不及,出現難以駕馭的尷尬。在課堂上,這個環節可以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同學嘗試解決,最後由我解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點撥重點字詞,應該對學生來講會更容易接受。

最後在對比賈誼《過秦論》時,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學結束後引出,可以提前給學生看這個片段,否則課堂上時間不夠,第一次看這個選段會有點吃力。提前給學生這個選段預習,解決字詞問題,課堂上再拿出來仔細對比,有針對性地解決秦亡原因的對比,可能會更好。

課堂結束時,我沒有做到課堂預設,結果多出了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背誦了,這個環節是預設不足,沒有考慮到時間充足和不夠時該如何彈性調整的問題。現在回想,如果有多餘的時間,讓學生齊讀一遍課文差不多也要這麼兩三分鐘,或者在此之外再設計一個獨立的小環節,如《紅樓夢》裏有“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引導學生去讀一讀《紅樓夢》鐘鳴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爲防時間不夠,則要在學生互動時注意把控好時間。

在自己的儀態等方面,親和力還不夠,很少走到學生中間去,這其實是自己備課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對課文和課堂設計的熟識度還不夠。另外笑容少了,表情過於嚴肅,這是個人性格所致,還需一點點去改進。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8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稱杜牧的《阿房宮賦》“古來之賦,此爲第一,所以家傳戶誦,至今猶新也”。最近再教此文,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覺得以前教學此篇的時候,有些地方沒有講到位。

最讓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結構。古代作文講究氣脈,一貫到底,見出精神。樊川此賦最爲出神的地方是起筆十二個字。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去討論爲什麼這十二個字傳神,究竟好在哪裏?經過熱烈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爲妙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起筆非常簡潔,而且直奔主題,緊扣阿房宮;其次,這十二個字寫盡了秦統一六國的.氣勢,真叫個風捲殘雲,勢不可擋;第三,用一“兀”,一“出”,寫盡了阿房宮建築耗費的財力物力,秦國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見。起勢如此給力,直如天雷滾滾,橫空出世。難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說“仲舅之文”,“若大呂勁鳴,洪鐘橫撞”。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9

而我在想,最爲妙絕的是我們讀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會提出一個問題了,如此強大的秦國,誰可以滅了它呢?既然沒有人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滅了它,哪是誰滅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國?這些疑問讓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賦文文理綿密,無懈可擊。更加令人欽佩的是,層層鋪敘之後,杜牧同樣以十四字作結:“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反差如此強烈,讓人唏噓不已。正所謂盛極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說此文以“阿房宮”爲鋪敘對象,那麼這一段當屬可有可無了?去掉這一段可否?大家經過討論以後,一致認爲: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爲從結構上看,寫到這裏似乎是宕開一筆,而轉入抒情或議論,使得文章的.結構富於變化;一是因爲這裏再以對比的手法寫盡秦王的驕奢淫逸,仍然是圍繞阿房宮從另一角度進行鋪敘,並且在內容上進行了拓展;三是與開頭形成強烈的對比,暗含秦滅亡的原因並非是六國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10

阿房宮賦》是必修2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對於現在的高一學生來說,這是一篇讓人很難愛上的文言文,它是我們高中目前爲止最長的一篇文言文,而且讓學生感覺難的是,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並能默寫,且裏面的.知識點很多,而其中有不少是有爭議的知識點。如何教就成了我在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經過一番思考和實踐,我突然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古文可以這樣教:

《阿房宮賦》是一篇賦,同時它也是一個歷史故事,一個鮮爲人知的有趣的故事,那麼,要吸引學生去讀,去記,去愛上這篇課文,其實不必強調它在我們考試中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與其讓學生因爲這篇課文的重要而去學習它,倒不如讓學生先對它感興趣,而主動去學習它。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11

於是我的教學第一步是吸引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關注,爲此,我在課堂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阿房宮賦》被稱爲唐朝第一賦,爲什麼?一個問題激起千層浪,很多學生都已經預習了課文,可教學輔助資料都沒有談到這個問題,這也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接着,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阿房宮是怎麼樣的一座宮殿?第三個問題:如此雄偉壯觀的`阿房宮用來幹什麼的?第四個問題:這個阿房宮的珍寶來自於哪裏?第五個問題:爲什麼我們現在只能看到阿房宮的廢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從來不提這篇課文的知識點,那些字詞是重要的,那些字詞是要求知道意思的,也沒有讓學生把課文翻譯出來,而是用十萬個爲什麼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解開疑問,讓學生在好奇中對課文產生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自己去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而只要學生把這五個問題都解決了,課文也就爛熟於心了。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12

有了興趣,當然就要乘勝追擊,16、7歲的高一學生不但好奇心十足,而且好勝心也不弱,要他們把課文背下來,不能硬性要求,得及激起他們的好勝心,在第四課時,我就專門來了一個背誦比賽,看誰不但記憶力好而且普通話標準,這個時候,學生背起書來就動力十足了。

有人曾說,“古詩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經歷了一場美妙的發酵。”常讀常新,“每次品讀,心靈都如初讀一般悸動,每次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好的`文章何嘗不是這樣。因此,我覺得在文言文的教學,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文章產生興趣,有去欣賞好文章的衝動,以此來陶冶他們的性情,讓他們得到美的享受,這纔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