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第二課時教案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第二課時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教學目標

九年級上冊《出師表》第二課時教案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指導自己的行爲

 重 點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瞭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2.學習6、7段。理解諸葛亮統一中國的願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難 點

理解“寓情於議”和“寓情於敘”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複習課文

 教學方法

指導自主學習

 板書設計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1-2段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

二優生分別讀第3第4段後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問題1)( )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計日而待: 良實: 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麼?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麼建議? (問題2、3)( )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設情境:( )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試圖爲劉備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下註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

躬耕:親自耕種.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在 託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複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麼?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麼?(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 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於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 抒發報先帝忠陛下的心願。表達方式是寓情於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後,又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爲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6、討論問題:“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 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四、佈置作業

1、課後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2、默寫課文3-7段